海洋哺乳动物
生物学分类
海洋哺乳动物是哺乳类中适于海栖环境的特殊类群,通常被人们称作为海兽。是海洋中胎生哺乳、肺呼吸、恒体温、流线型且前肢特化为鳍状的脊椎动物。海洋哺乳动物主要包括鲸目 (Cetacea)、鳍脚目(Pinnipedia)和海牛目(Sirenia)。我国现有各种海兽39种。都是从陆上返回海洋的,属于次水生生物。属游泳生物
简介
体呈流线型、前肢特化为鳍状、体温恒定、胎生哺乳和进行肺呼吸的海洋脊椎动物。又称海兽。它们都是由陆上返回海洋的,属于次水生生物。一般包括鲸目鳍脚目海牛目的所有动物,以及食肉目的海獭北极熊。鲸目动物(如海豚)和海牛目动物(如儒艮海牛)终身栖息在海里,为全水生生物;而鳍脚目动物(如海豹海狮)需要到岸上进行交配、生殖和休息,食肉目的海獭和北极熊仅在海中捕食和交配,为半水生生物。生活在河流和湖泊中的白暨豚、江豚、贝加尔环斑海豹等,因其发展历史同海洋相关,也被列为海洋哺乳动物。
海洋哺乳动物是海洋中的一特殊类群 , 它们既有哺乳类的许多共同特点 , 如胎生 、哺乳 、体温恒定 、用肺呼吸等 , 又经漫长的自然选择和演化过程 , 形成了其独特的形态结构 、 生理机能和生态习性以适应海洋生活 , 如体呈纺锤形以适应游泳 、体被一层厚厚的脂肪或毛以利保持体温 、 前肢鳍状 (水獭除外) 等 。
分类
鲸目
水栖,形似鱼;长可达30多米;皮肤裸露,仅吻部有少许刚毛,皮下脂肪肥厚;前肢鳍状,后肢退化,尾肢为游泳器官;眼小,视力差,觅食和避敌主要靠回声定位;头顶有鼻孔1~2个;有肺2叶,营呼吸作用;无外耳壳,外听道细小,但感觉灵敏,且能感受超声波;乳房一对;胚胎时期都有齿,但须鲸类的齿在出生时变为须,齿鲸类终生有齿。分3个亚目,已知90余种。
海牛目
全水栖,纺锤形;皮厚,毛稀疏;颈短,有缢纹,颈椎互相分离;前肢鳍状,后肢缺失,仅保留腰带骨;无背鳍尾鳍宽大扁平;臼齿咀嚼面平坦;胃多室,肠长,植食性,主食海藻;行动缓慢,好群居。分3科,其中大海牛科已于18世纪灭种,仍保存海牛科儒艮科共4种。
鳍脚目
半水栖,似陆兽;密被短毛;头圆,颈短;四肢呈鳍状,前肢保持平衡,后肢为主要游泳器官;趾间有蹼;鼻和耳孔均有活动瓣膜,潜水时都关闭;口大,周围有大量触毛,有不同型牙齿;听、视、嗅觉都灵敏,具水下声通讯回声定位能力。
生物学特征
哺乳动物在脊椎动物中最高等。
1、体表被毛;
2、胎生,哺乳;
3、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海洋哺乳动物除具有胎生、哺乳、体温恒定、用肺呼吸等陆上高等哺乳动物的特点外,还由于生活在海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水生特征。
体型  海洋哺乳动物的体型都很大,远非陆生哺乳动物可以相比。蓝鲸为世界最大的动物,体长达33米、重达 190吨。即使体形最小的海獭,其成年雄性体长也达1.47米、重约45公斤;雌性长为1.39米、重约33公斤。
海洋哺乳动物都是游泳生物。身体呈纺锤形或流线型。其中鳍脚目动物和海獭、北极熊是半水生生物,均具四肢,外形与陆上兽类相似;鲸类和海牛类是全水生生物,体形似鱼,但它们的尾鳍呈水平状,与鱼类的垂直状尾鳍是不同。
肺呼吸  海洋哺乳动物是由陆上动物演化而来,依然保持着用肺呼吸的方式,每隔一段时间便浮出水面换气。它们不但善于游泳,还善于潜水,抹香鲸(Physetercatodon)可潜在水中长达1.5小时。
体温  海洋哺乳动物分布很广,南、北两极尤多。为保持体温,防止体热过多的散失,它们都有很好的保护层:鲸类具有很厚的皮下脂肪鳍脚类具有很好的毛皮。
繁殖生长  海洋哺乳动物繁殖较慢,多数一年一胎、一胎一仔,有的是三年一胎。哺乳期较长,半年至一年多。初生仔也较大,如抹香鲸出生时体长约4~4.5米,刚出生的海獭长约61厘米。幼兽跟随母兽的时间也较长,这些都是为了保证其后代的成活率。
发现
日本发现返祖海豚
日本研究人员2006年11月5日说,一只长有两对腹鳍宽吻海豚上月在日本西部海域被捕获。研究认为,四鳍海豚属返祖现象,证明海洋哺乳动物曾有四肢并生活在陆地上。
东京鲸类动物研究所顾问于2006年11月5日在电视新闻发布会上说:“我认为这对鳍是从远古时代遗传下来的特征,那时候海豚的祖先都生活在陆地上。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发现。”他说,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这只海豚返祖。
意义
随着仿生学的发展,人们对海洋哺乳动物的潜水能力、游泳速度、回声定位、体温调节和发达的智力,越来越重视。驯养海洋哺乳动物为军事和潜水作业服务,进行人和动物的“对话”,充当海洋牧场的“警犬”等工作,已在不少国家尝试。海洋哺乳动物也是人们喜爱的观赏动物
种群分布
海洋哺乳动物分布在南北两极到接近赤道的世界各海洋中,以北大西洋北部、北太平洋北部、北冰洋和南极的水域为多。
生活环境
海洋哺乳动物也有一定生活环境要求,它们的活动同水温、海流、饵料等条件有着密切关系。一些大型鲸类都具有远距离洄游的习性,其共同的规律隳一般冬季游向低纬度暖水域繁殖产仔,夏季游入高纬度浮蝣动物丰富的水域索饵育肥,但鲸的洄游是在温暖水域中进行。有些海豚类也具有远距离跨越海区洄游的特性,有些则是移动不大,在春季由深水向沿岸洄游,冬季向深水域洄游。鳍脚类只有北海狗作较大的洄游,西北太平洋的斑海豹有“小部分在冬季游入北部冰区进行繁殖。儒艮也只是在暖水域中移动。由于各海区自然地理条件和海洋环境条件的不同,相应的反映在动物区系组成上有很大差异。
研究简史
人们早先曾把鲸类称为“大鱼”,把海牛和儒艮称为“美人鱼”。后来发现这些动物具有兽类的特点,又叫它们为“水兽”。18世纪,林奈拉马克最先给以科学的命名。1958年,V.谢弗发表第一本有关海洋哺乳动物的专著《海豹、海狮和海象》。1965年,R.J.哈里森和J.E.金最先把所有生活在海洋里的哺乳动物归至在一起,撰写成《海洋哺乳动物》。1972和1974年,哈里森《海洋哺乳动物的功能形态解剖学》(2卷)和S.H.里奇韦《海洋的哺乳动物》的出版,标志着海洋哺乳动物的研究进入到生理、生化和实验动物学的新阶段。
中国对海洋哺乳动物的记载很早,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和清代蒋廷锡古今图书集成》中就有描述。寿振黄等编写的《中国经济动物志·兽类》(1962)列出了中国海洋哺乳动物的系统纲目。60年代以来又有不少新发现,到1978年止,中国已知有30余种鲸类(包括海豚)、4种鳍脚类和1种海牛类动物。研究内容也由分类描述发展到形态解剖、生态和生理方面。
军事应用
自从人们认识到海洋哺乳动物具有超群的生物声呐能力之后,如何利用它们的这种能力就成了海军的一个新探索领域。这项研究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探测、清除海中的水雷,发展到如今,这些海洋动物可承担的任务日渐增多。甚至包括守卫海港,搜索那些试图破坏港口基础设施和停泊船只的敌方潜水员及恐怖分子。
贡献及研究
由于海洋哺乳动物对气候转变的敏感程度很高及它们是生态系统里面重要的成员,所以国际有不少科研机构和环保组织都对其进行研究。同时也有不少不同的动物园及海洋公园都会饲养或是繁殖它们,甚至把它们训练,表演马戏。含脂肪层厚且含脂肪量高,可供食用、提炼多种油脂化学工业用品及做润滑油。内脏可制作肠衣和提取药品。皮可制革。经驯养后均可成为观赏动物或者动物歌手。
典型动物介绍
斑海豹
体长1.5-2米,体重120 -150公斤。
主要捕食鱼类,也吃头足类和甲壳类动物。
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渤海和黄海。除产仔、休息和换毛季节需到冰上、沙滩或岩礁上之外,其余时间都在海中游泳、取食或嬉戏。
海狮
因其面部像狮子,颈部生有鬃毛,叫声也象狮子,故名。
体长250-350厘米,体重300-1000千克。
生活在海里,以鱼、蛙、乌贼、海蜇等为食
海象
体躯庞大,皮厚而多皱,有稀疏的刚毛,眼小,视力欠佳,体长3~4米,体重1300公斤左右,长着两枚长长的牙
儒艮
体纺锤型,长3米,重300-500千克。全身有稀疏的短细体毛。
为海生草食性兽类。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南部沿海。多在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丛中出没,有时随潮水进入河口,取食後又随退潮回到海中,在隐蔽条件良好的海草区底部生活,定期浮出水面呼吸。
常被称作“美人鱼” ,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蓝鲸
地球上最大、最重的动物,体长可达33米,重达160吨。
分布广泛,从北极到南极的海洋中都有。
抹香鲸
大型鲸类,雄性体长达23米,雌性17米。头部巨大,故又有“巨头鲸”之称。
分布于世界各大洋中,在中国见于黄海、东海、南海。
伪虎鲸
体长5米,体重665千克。全身黑色,头圆。
分布于除北冰洋外的世界各大海洋。在中国见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有重要的科研和观赏价值,经常被水族馆饲养训化作观赏动物
中华白海豚
身体修长呈纺缍型,喙突出狭长,体长2.0~2.5m,体重200~250kg。
常见于我国东海。;背鳍突出,位于近中央处,呈后倾三角形;胸鳍较圆浑,基部较宽,运动极为灵活;尾鳍呈水平状,健壮有力,以中央缺刻分成左右对称的两叶,有利于其快速游泳。眼睛乌黑发亮,上、下颌的每侧都有32~36枚圆锥形的牙齿,齿列稀疏。吻部狭、尖而长,长度不到体长的十分之一。喙与额部之间被一道“V”形沟明显地隔开。脊椎骨相对较少,椎体较长。鳍肢上具有5指。全身都呈象牙色或乳白色,背部散布有许多细小的灰黑色斑点,有的腹部略带粉红色,短小的背鳍、细而圆的胸鳍和匀称的三角形尾鳍都是近似淡红色的棕灰色。
白海豚身上的粉红色并不是色素造成的,而是表皮下的血管所引致。这与调节体温有关。一般会从初生的深灰色慢慢褪淡为成年的粉红色。除了母亲及幼豚,白海豚组群不会有固定的成员。它们的群居结构非常的有弹性,而组群的成员也时常更换。根据记录,组群最多可有23条白海豚,而平均为4条。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0 15:21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