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空间利用
海洋空间利用
洋再生能源利用、海水化学资源提取、海洋药物等将会逐步形成。海洋空间利用 人类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把海上,海中和海底空间用于发展交通、生产、军事和其他用途的活动场所。海洋面积3.6亿平方公里,体积13.7亿立方公里,是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生产活动的广阔领域。
出现原因
随着世界人口迅速增长,陆地空间显得越来越拥挤,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问题越来越令人关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实施使约1/3的世界海洋依法划归沿海国,沿海国的管辖范围得到了扩大。因此,海洋势必成为沿海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新的空间,对全人类来讲,海洋则是生存与发展的最后的地球空间。
海洋空间有海上、海中、海底三个部分,具体包括海上人工岛、海上桥梁、海上机场、海上娱乐场、海上城市、海底隧道、海底光(电)缆、海底仓库等。海洋空间的利用已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大到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等诸多新兴领域。其主要利用方式有:
利用项目
海上运输
海上运输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000年时,地中海沿岸国家已开始航海。公元1405~1433年中国郑和7次率船队下“西洋”,曾到达非洲的马达加斯加附近,与东非、印度、南洋30多国进行交往。到19世纪末,世界大洋的主要航道都已开辟。20世纪前期,又开辟了通往南极的航道,开凿了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开始了北极航道的定期航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海上货运量已由1938年的4.7亿吨,增长为40亿吨;海上运输船队由1935年的29071艘,6372万总吨,增长为1982年的7.5万艘,4.3亿总吨。海上交通运输包括海港码头、海上船舶、航海运河、海底隧道、海上桥梁、海上机场、海底管道等。海洋交通运输的优点是连续性强、成本低廉,适宜对各种笨重的大宗货物作远距离运输,如粮食、矿石、石油等。缺点是速度慢,航行受天气影响较大。
海上城市和海上机场
海上城市是指在海上建立的具有新城市机能、新交通体系的大型居住区,可容纳几万人。世界上已建成的最大海上城市是日本神户人工岛(见人工岛)。海上机场是把飞机的起降跑道建筑在海上固定式建筑物或漂浮式构筑物上的机场。如日本的长崎机场、英国伦敦的第三机场建在人工岛上;美国纽约拉瓜迪亚机场是用钢桩打入海底建立的桩基式海上机场;日本正在建筑的关西机场则是漂浮式海上机场,位于大阪湾东南离泉州5公里的海面上,它是将巨大钢箱焊接在许多钢制浮体上,浮体半潜于水中,钢箱高出海面作为机场,用锚链系泊于海上,机场面积设计为1100公顷。
海上工厂
是把生产装置安放在海上漂浮的设施上,就地开发利用海洋能的工厂。日本等国建的“海明”号波浪发电厂、美国建的温差发电厂都是建在船上的海上发电厂。美国在新泽西州岸外大西洋东北11英里处建立的海上原子能发电厂安置在两只漂浮的大平底船上,周围环有马蹄形防波堤,发电能力为115万千瓦。巴西在亚马逊河口建的海上纸浆厂,安置在一艘钢制大平底船上,可日产纸浆750吨。另外,日本还建有日处理垃圾达10000吨的海上废弃物处理厂以及日产 5000立方米淡水的浮式海上淡化厂。
海底隧道
世界上已建成数条海底隧道。日本正在修建的“青函海底隧道”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它穿过津轻海峡,全长53.85公里。其中海底部分长23.3公里;最深部分在海底 100米以下,隧道顶部离水面的距离为240米。工程于1964年5月正式动工,先导坑道已于1983年 1月全部打通;可并行两列火车的主坑道也于1985年3月打通,整个隧道要到1987年才能正式通车。正在建设的还有长51公里的“英吉利海底隧道”和47公里的“直布罗陀海底隧道”等。
海底军事基地
是指建在海底的导弹和卫星发射基地、水下指挥控制中心、潜艇水下补给基地、海底兵工厂、水下武器试验场等用于军事目的的基地。它们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设在海底表面的基地,由沉放海底或在海底现场安装的金属构筑物组成;另一类是在海底下面开凿隧道和岩洞做为基地。美国、苏联修建得最多。
通信和电力输送空间
通信和电力输送空间主要是海底电缆。通信电缆包括横越大洋的洲际海底通信电缆、陆地和海上设施间的通信电缆;电力输送电缆主要用于海上建筑物、石油平台等和陆地间的输电。
储藏空间
储藏空间方面,有海底货场、海底仓库、海上油库、海洋废物处理场等。利用海洋建设仓储设施,具有安全性高、隐蔽性好、交通便利、节约土地等优点。
文化娱乐设施空间
文化娱乐设施空间包括海洋公园、海滨浴场和海上运动区等。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兴起,各沿海国家和地区纷纷重视开发海洋空间的旅游和娱乐功能,利用海底、海中、海面进行娱乐和知识相结合的旅游中心综合开发建设。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5:16
目录
概述
出现原因
利用项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