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村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蛇口街道下辖村
海湾村,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蛇口街道西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0.5千米。相邻自然村有湾厦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原属湾厦自然村。1959年,湾厦村有农业队和蚝业队,农业队归属南头公社,而蚝业队属西海(蛇口)公社。海湾之名,是因祖辈吃海,又系湾厦村析出,故名海湾。同年,海湾蚝业大队和湾厦农业大队分别成立,以蚝业生产为主的村民归属海湾,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归属湾厦。海湾村即由此而来。现村于1984年及20世纪90年代末搬至旧村相邻地域重建。
建制沿革
明清时期,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莲城、十约、南屏联乡;1958年,属超英公社;1970年,属蛇口公社;1979年,属深圳市南头区蛇口公社;1982年,属罗湖区蛇口公社;1983年,属南头区蛇口街道;1984年,属蛇口区蛇口镇;1990年,属南山区蛇口街道;2001年,属蛇口街道海湾社区。
行政区划
海湾村,位于南山区蛇口街道西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0.5千米。相邻自然村有湾厦村。
人口民族
世居村民主要有樊、屈、刘、莫姓。第一大姓为樊姓,南宋从南雄迁至今深圳宝安西乡;明末从宝安西乡迁至此地。第二大姓为屈姓,明代从今广东番禺化龙镇沙亭村迁至此地。第三大姓为刘姓,从今龙岗平湖迁移至此地。第四大姓为莫姓,从东莞迁至此地。刘、莫2姓迁移时间不详。
2015年末,户籍人口1707人,其中男性828人,女性879人;80岁以上24人,最年长者96岁(男);实际在村人口380人;海外留学5人。非户籍外来人口9635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684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141人,主要分布在加拿大、美国、荷兰、德国、秘鲁、泰国、新加坡、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归侨1人。
地方语言
世居村民为汉族,有广府客家潮汕民系,使用粤方言客家方言
经济
传统经济以养蚝、打渔为主。该村地处后海湾,村民在自然生成的滩涂蚝田养蚝,蚝田一直延伸至大铲岛海域,养殖面积广阔。
据蛇口后海天后宫所存立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的《蒙杨大老爷示禁碑》碑文记载,当时沙井蚝民以船载蚝块到后海随处放养。由后海湾滩涂蚝田种养出来的蚝称后海蚝,色乳白,肉爽嫩,无泥腥味,为蚝中珍品。海湾蚝民利用此得天独厚的条件,祖祖辈辈在此养蚝为生。1959-1964年,海湾蚝业社进行多种经营,除了蚝业和渔业,兼种荔枝、养猪、烧制蚝壳灰及从事海上运输业。1970年,海湾大队有机船2艘,蚝艇5艘;有蚝田1100亩,年投放附着器570井,年产鲜蚝64吨;另有耕地72亩。1978年12月,海湾蚝业生产大队出资组装了一艘108马力的生产作业船,还组装了载重50吨、功率80马力的生产作业船一艘,投入资金8.5万元。当时,该村的集休总资产已达158万元。1980年4月,海湾大队蚝业养殖遭遇大灾害,放养在深圳湾的所有蚝苗全部死亡,经济损失5万元。下半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分蚝田到户。是年,引进港资兴办第一家合作经营工厂海景制衣厂,富余劳动力安排到制衣厂工作。1981年,海上蚝业养殖区有鸡西区600多亩、明头石区600多亩(现姑婆角)、福永区500亩、沙井黄鱼排区300多亩。1982年,海湾村养蚝业的养殖方式有了突破,各家各户掌握了海面浮排的科学养殖法,有效地增加了蚝苗的放养数量,同时消除了滩蚝固定区域养殖的局限性。1984年,规划建造海湾新村,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共有36幢,楼层最高7层。1985年,成立蛇口区渔工贸发展总公司海湾分公司,兴建海湾村委办公楼。1992年实行农村城市化改革,成立海湾居民委员会、海湾实业股份公司。1998年春,海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山三角镇投资建立了一个300多亩的中华鳖养殖场。
现村集体经济以厂房出租及兴办实业为主。村民以房屋出租、在深圳就业为主,部分村民养蚝。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房屋出租、村集体经济分红、工资性收入。村内有树龄约100年的古榕树4棵。
交通运输
后海大道、工业七路、爱榕路、招商路经过该村。
社会事业
20世纪80年代末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并通自来水、通电、通电话,90年代后期通互联网。村内有东湾小学,6个年级,31个班,2015年末在校学生1672人,教职工79人;校内有体育场。有湾厦花园健身路径、四海公寓健身路径、湾厦山公园(松山仔)、村内小公园、社区服务中心。另有社区图书室,藏书3000册。该村有《关于维护社区环境卫生的村规民约》,于2013年3月制定。
历史文化
传统民居有客家民居广府民居,现存16座。
每栋占地面积30--60平方米。现均为危房,不允许居住。村口有海湾新村牌坊,建于1987年。每年春节、清明、重阳节,樊姓村民到位于湾厦村的樊氏宗祠参加祭祀活动,迁居海外的樊姓后人也回乡参加。祭祀完毕,宗亲一起在宗祠前的广场吃大盆菜。该村刘姓族人每年清明、重阳节也前往位于湾厦村的刘氏宗祠祭祖。
每逢天后娘娘诞日或春节、元宵、清明、中秋、重阳等节日及农历每月初一、十五,该村村民或祖籍该村的港澳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前往位于湾厦村的天后庙拜祭。
1992年,村民议定设立海湾社员节,日期为每年的正月初七。1993年正月初七,举办首个社员节,此后每年一届。社员节期间,海湾社区居民欢聚一堂,早年移居香港或海外的宗亲也回乡团聚,大家一起吃大盆菜。
该村流传着关于爱榕路和爱榕园由来的掌故。1931年春,湾厦青年会的屈腾良、叶庆生、刘福全、姚勤林、吴馨、梁玉堂等人,考虑到村民们去南头街赶集的路途中很少绿树遮阳,所以在村头的路口(现大榕树头,也就是现在的临园大厦与东湾小学之间)的小溪旁,栽种了3棵榕树,在四海那边(现爱榕园)的路旁栽种了几棵榕树,给过往行人遮阳乘凉。现在的爱榕路及爱榕园因此而得名。
地方特产
特色传统节庆食品有春节的禄堆(煎堆)、炒米饼(压饼)、油角仔、糖环(糯米粉加糖做成环形再油炸)、年糕萝卜糕,清明节的艾茶果、秀粉(粘米粉加花生蒸)、白仔(糯米粉揉成团),冬至的煎鸭、禄鹅(用热油烫的鹅)。收蚝时节有禾虫(用蚝仔做成),其他四季特色食品有咸香果仔(红薯与糯米或粘米粉揉成团再油炸)、花生糖、炒米团、锅皮等。
地方事件
1991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视察该村。1992年1月23日,国家主席杨尚昆视察海湾合作企业——联合饼干厂。1992年2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视察海湾股份公司。1992年,全国政协副主席杨静仁为海湾题词。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视察海湾。
地方规划
2001年7月,海湾社区成立海湾青年足球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25 19:04
目录
概述
建制沿革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