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尔纳·海顿斯坦姆
瑞典诗人、小说家
魏尔纳·海顿斯坦姆(瑞典语:Carl Gustaf Vernervon Heidenstam,又译卡尔·古斯塔夫·维尔纳·冯·海登斯坦,1859年7月6日-1940年5月20日),瑞典诗人、小说家,1912年成为瑞典学院院士,1916年为“欲以表扬他在戏剧艺术领域中丰硕、多样而有出色成就”,获颁诺贝尔文学奖。海登斯坦的作品主要描述瑞典人的生活,富有爱国热情,主要作品有诗集《朝圣年代》(Vallfartochvandringsår,1888年)。
人物经历
魏尔纳尔·冯·海顿斯坦(Vernervon Heidenstam,1859—1940年),一八五九年七月六日生于瑞典南部维特恩湖北面奥斯哈马尔一个贵族军官家庭。 海顿斯坦从小体弱多病,一八七六年,十七岁的他因患肺病,被迫中断学业,前往意大利、希腊、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地休养游历,直到一八七九年才回到瑞典。在此期间,他曾在罗马学习过两年绘画。一八八年,因父亲反对他成为艺术家同父亲闹翻,海顿斯坦携新婚妻子艾米莉·尤格拉再度出国,在罗马、巴黎瑞士等地居住。在瑞士逗留期间,他结识了侨居在那儿的瑞典著名剧作家斯特林堡,两人成为挚友。和斯特林堡的频繁交往,增强了海顿斯坦从事文学创作的信心。一八八七年,海顿斯坦返回瑞典,潜心钻研文学。第二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朝圣与漫游的年代》(1888)。诗人以十多年来的遨游生活为基础,叙述了南欧和地中海沿岸及阿拉伯地区各国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历史传记等等,把它们描绘成令人向往的《天方夜谭》式的神话世界。作品采用了虚幻、神奇、夸张的手法,充满了南方传说和东方哲理,它以其华美风格和独特情调开创了瑞典的一代诗风,在文坛引起极大反响,成了瑞典新浪漫主义派或唯美主义派的开山之作,海顿斯坦因此也被称为唯美主义代表诗人。
紧接着,海顿斯坦又发表了根据希腊神话写成的长篇小说《恩底弥翁》(1889年),以及进一步阐述自己艺术观点和文学主张的论文《文艺复兴》(1889年)。这本小册子的出版,在当时的瑞典文艺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成了新浪漫主义派的宣言,瑞典文学新时期的发展纲领。主张作品应该有情感、幻想、美感、个性和生活情趣,他唾弃传统的美学思想,提倡诗歌应该像印象派的绘画一样富于光亮和色彩,他的这本小册子是瑞典写实主义和新浪漫主义文学的分界线。从此,一批新崛起的作家诗人,纷纷起来冲破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束缚,发展各自的独创性,在瑞典文学界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生动局面。随后,海顿斯坦的艺术主张在自己的诗体长篇小说《汉斯·阿里埃诺斯》(1892)中得到了进一步体现。小说写汉斯·阿里埃诺斯这位瑞典民间传说中的传奇人物为寻求“生命灵感”而到处旅行的生涯。作品发展了唯美的风格,并具有神秘玄想的成分。一八九五年出版的《诗集》表现了海顿斯坦对祖国、对民族的巨大热情和关注,既是民族颂歌,又带异国情调,其中许多诗写到包括特洛伊战争在内的希腊故事,瑞典的贵族社会,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和冰岛的传说,被认为是诗人抒情诗的顶峰之作,表明作者已彻底冲破旧的艺术界线,在创作上走向成熟,风格深沉、乐观,具有宁静和内省的气质。
1912年成为瑞典学院院士,1916年为“褒奖他在瑞典文学新纪元中所占之重要代表地位”,获颁诺贝尔文学奖。19世纪90年代瑞典新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文学史家称他为“瑞典文学新时代的首要代表人物”。
但此后他基本上没有再写出什么作品,只是在他死后的一九四一年发表了他的回忆录《栗树开花时》。 一九二年,海顿斯坦在一座可以俯视巴顿湖区的小山上,建造了一幢融古瑞典和意大利风格于一体的住宅。他在这儿住了二十年。一九四年五月二十日,他就在这幢住宅中去世。
作品列表
《FrånColdiTendatillBlocksberg》(1888年)魏尔纳·海顿斯坦姆
朝圣年代》(Vallfartochvandringsår,1888年)
《Renässans》(1889年)
《Endymion》(1889年,小说)
《HansAlienus》(1892年)
《Dykter》(1895)
《Karolinerna》(1897年-1898年,小说)
《SanktGöranochdraken》(1900年)
《HeligaBirgittaspilgrimsfärd》(1901年)
《Ettfolk》(1902年)
《Skogensusar》(1904年)
《FolkungaTrädet》(1905年-1907年)
《Svenskarnaochderashövdingar》(1910年)
《NyaDikter》(1915年)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3 16:51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