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海菜腔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方传统音乐
彝族海菜腔,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彝族海菜腔(民间俗称“大搬桨”),是石屏彝旅尼苏人青年男女聚会时所唱的情歌。它是伴随着彝族尼苏人“吃火草烟”( 青年男乘集体进行谈说爱的一种社交活动)的习俗活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原始的,初级的彝族海菜腔是用彝语演唱的,明代以后,中原一带的汉族大量迁徙来石屏,受汉文化的影响,彝族海菜腔的唱词还渐改用汉语演唱。这样一来,便使它的流传范围迅速扩大,不仅彝族能唱汉族也在学唱。在以异龙湖为中心,东至建水县曲江,南至红河北岸的牛街,西至与元江、新平交界的宝秀、大桥,北至与通海接壤的龙朋、高大这一片地区,几乎村村寨寨,男女老少,汉人、彝人,都在传唱彝族海菜腔。清代石屏文人胡瀛描写异龙湖风光的诗句中写道:“吞稻花轻玉露稠,月明渔话满船头,小蛮打桨溟朦里,海菜腔尖腥睡鸥。”邑人张舜笙在《异龙湖歌》中也写道:“采菱人上捕鱼船,新歌唱彻蒲草田,海菜腔和倒搬桨,春花秋月逐年年。”清代石屏的学者许印芳在《星回节考》文中对歌舞场上的盛况作了细致的描写:“则夜,燃火树歌舞场之上,乘醉作乐。……,而内声继发山歌水调,一唱百和。其词头总谓之石榴花,一日大攀桨。”从以上石屏文人的描述中,可以推知,明清两代,不论坝区、山区,彝族海菜腔是非常盛行的。
民国以后至解放前,民间演唱彝族海菜腔的活动仍然十分盛行。石屏地处偏辟,交通不便,彝族聚居的山区更是经济贫困、文化落后,这种封闭型的社会环境,使包括吃火草烟在内的各种民族习俗活动在民间伯然以传统的方式在继续进行,伴随着吃火草烟的习俗产生的海菜腔自然也保持着鼎盛时期的发展势头,在到处传唱。会唱彝族海菜腔是彝族青年的骄傲,差不多每个青年从十多岁起,就要跟随曲于师傅(即当地唱彝族海菜腔唱得最好的歌手)经常出入玩场,学习彝族海菜腔。因此,彝族海菜腔是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有广泛群众基础的。
解放后,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劳动人民翻了身,做了主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执行民族平等的政策,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因而吃火草烟、唱海菜腔活动还得以在民间自然延续。但是,由于地区的差别,延续情况也各不相同。在坝区,即异龙湖沿岸及县城附近的村赛,受政治、经济、文化及思想意识等巨大变革的影响,包括演唱彝族海菜腔在内的许多传统习俗活动逐渐被淘汰,代之而起的是新的生活方式和娱乐内容。观念的改变以及传统风俗的绝迹,除了原有的歌手外,年轻的一代也无人学唱彝族海菜腔了。在山区,社会变革对他们的影响不太大;历史原因形成的经济文化落后,交通闭塞的情况还没有改变,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固有的传统观念在人们头脑中还根深蒂固地存在着。这种思想观念和环境,使吃火草烟,唱彝族海菜腔的活动十分盛行,十分音遍,歌手自然就层出不穷,无论哪个山寨,都可以找出几个老年的或青年的歌手。在山区,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民族政策的执行也受到了左的干扰。不顾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不顾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特别是对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和艺术遗产,不加区别,一律反对和禁止。吃火草烟、唱彝族海菜腔更是首当共冲,被上纲上线,当作阶级斗争射新动向加以打击。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海菜腔已经面临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严重局面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纠正了对待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的偏激做法,各地为抢救、恢复彝族海菜腔做了不少工作。1984年,石屏县政府出面在异龙湖畔举办了中断大十多年的彝族月初十赛歌事舞会,集中全县有名的新老歌手、艺人进行彝族海菜腔和烟盒舞比赛,对优胜者发给奖状和奖品。此举意在为彝族海菜腔恢复名誉,从推动彝族海菜腔民间演唯和交活动的广泛开展。以后,龙朋、冒盒等地区也陆续举办了几次小规模的赛歌会。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为歌手们消除了顾虑,重新激起了他们的演唱热情,民间演唱彝族海菜腔的活动又还渐得到了恢复。特别是龙朋地区,大批青年男女在老歌手的带动下,热心学习彝族海菜腔,两三年内,还涌现了几名唱彝族海菜腔的“新秀”。他们自己组织的民间歌舞队在参加省、州举办的民族歌舞演出中,多次获得奖励。
1986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特别悬通俗歌曲,迪斯科在社会上的普遍进行,彝族海菜腔又一次受到猛烈的冲击。彝族年青的一代,很快就被节奏强烈的狂歌劲舞所征服。他们把能唱几支流行歌曲,会扭几下迪斯科视为现代社会的标志,城市青年的象征。因此,哪怕是在传统的歌舞场上聚会时,也是跟着磁带模仿歌星们唱流行歌曲,跳迪斯科,彝族海菜腔则根本无人问津。青年们不爱唱、不爱听海菜腔已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基本特征
结构特点
彝族海菜腔篇幅较长,是套曲式结构的大型作品,主要由“拘腔”“正曲子”“白话”三个部分组成。
“拘腔”,是在彝族海菜腔演唱的起初,大家互相谦让,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在拘腔当中,有几行是无词句,它们没有明确的含义,发出来的“啊”或“咦”通常起到信息延缓的作用。等到把较长的无词句唱完了,才悠悠缓缓中唱出有词的语句。
“正曲子”是彝族海菜腔的主要部分,由七个小腔组成,唱完七个小腔,曲子也到尾声,转而进入白话。每个歌手唱彝族海菜腔的时候都有自己的一首曲子,二十八个字表达的是歌唱者的主要思想,因歌唱者不同,这首小诗的内容不同。歌词可以改变,正曲子的字眼安排的基本结构却固定。曲子的四行二十八个字,分开安排在七个小腔之中,在各小腔之中唱到这二十八个字中的某一个字眼时,叫做“点字眼”,曲子点的字眼有严格规定。字眼表现的是人的思想,但为了更充分的表达情感,还要从字眼里转到腔调上来。这样,通过点字眼的方法,在零碎中把二十八个字加到歌曲中,既有了内容的表达;又在腔调中有了艺术的韵味。
“白话”有两种,一种是唱,一种是说,都用来对答。它带有浓烈的说唱风格,短小精悍,语言风趣幽默,活泼生动。白话没有固定的唱词,比正曲子有更强的临时发挥创作的特点。它出现的地方有:在唱完拘腔之后,唱正曲子之前;或者在唱正曲子的过程中随性加入几句白话以作对答;或者在主唱者唱完正曲子之后开始对唱白话。
唱词类型
彝族海菜腔的唱词从内容上可分为“试曲、勾曲、扫曲、抽曲、热曲、离曲、挂曲、怨曲、闲曲、怪曲、合曲”十一种类型。
试曲即互相试探的曲子。在上文提到的“吃火草烟”的风俗习惯中,邀约的双方通常不是一个地方的人,两个群体一般未见过面。在玩场中大家在一起玩乐,但对方的性格或喜好,唱歌的水平不甚了解,如果想要认识对方,只有委婉的试探,以免激怒对方,碰钉子。
勾曲即引诱对方的曲子。若在玩场中对对方已有所了解,想要与之交往,会通过含蓄、曲折的歌声引起对方的注意。
扫曲表示对对方的拒绝。当小伙子向小姑娘诉说自己的爱慕之意后,若小姑娘不喜欢他,就会拒绝。
抽曲表示对别人的夸赞。双方相互有感情,通过称赞对方,以获取对方的欢心。
热曲是指热恋中的人感情炽烈,情投意合,表示心中如火一般的情感。离曲表示相爱的两个人分别时候互诉心中的不舍之情。
挂曲,“挂”具有挂念,想念的意思。挂曲即是恋人离别之后,对对方的思念、挂念之情的曲子。
怨曲是埋怨的曲子。有的错过了自己的心上人而生怨恨,有的自己心中的感情没有被对方理解而忧愁,有的婚姻不能自主,不得不听从父母包办而心生怨恨。
闲曲是农闲时候随意唱的曲子,抒发心中的感慨。
怪曲,“怪”是责怪的意思,唱曲子来责怪或者挖苦对方。
合曲就是因为合场而唱相应的曲子。在山间玩乐的时候,有时候不仅仅一群小姑娘和小伙子在一起玩,会碰到不同的“吃火草烟”的群体,这个时候大家往往会合场,几个群体合并在一起玩乐。共有十合小曲。
演唱形式
彝族海菜腔的演唱形式独具一格,在演唱开始,男女双方要款一段构腔白话,这是双方在相互推让过程中充分表现自己知识才能和艺术水平的一个机会,是恋爱过程中相互了解这样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它的演唱基本形式是多以一人唱众人合为主,也有男女对唱。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作为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传统艺术形式,彝族海菜腔在特定的生态、社会文化中有高度的适应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在彝族发展史、文化史、道德价值观、艺术思维方式及彝汉文化交融等课题的研究上有重要的价值。对以彝族海菜腔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歌进行系统发掘、抢救和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中国传统音乐体系和音乐史的研究,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传承现状
随着20世纪50年代以来彝族海菜腔所依存的男女交际习俗“吃火草烟”的消亡及其他文化娱乐形式的传入,彝族海菜腔的歌唱渐趋式微,现已鲜有能完整歌唱成套彝族海菜腔的“曲子师傅”、“曲子老板”(均为对著名歌手的尊称),年轻一辈中也少有彝族海菜腔的爱好者,其传承面临严重危机,亟待保护。
传承人物
后宝云,男,彝族,1942年生,云南石屏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海菜腔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申报。
阿家文,男,彝族,1939年生,云南石屏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海菜腔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申报。
保护措施
2006年彝族海菜腔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海菜腔受到云南省各级政府、学者及民众的广泛关注,其保护工作取得很大突破,表现如下:一是筹办传习所。据石屏县文化馆统计,该县有龙朋镇巴窝村烟盒舞、海菜腔传承班;龙朋镇鲁土格海菜腔传承班;龙朋镇桃园村烟盒舞、海菜腔传承班;牛街镇扯直村烟盒舞、海菜腔传承班;异龙镇鸭子坝村烟盒舞、海菜腔传承班;哨冲镇邑堵村委会曲左村海菜腔传承班6个传习所专门教授海菜腔。这些传习所由民间艺人负责开展传承活动,教授喜爱海菜腔的人员学习,是现阶段海菜腔社会传承的最重要的方式。二是举办“赛歌会”等活动。2007年12月云南省“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歌手大赛,2008年9月的“老年风采”大赛,这些活动都大力促进了海菜腔的保护与发展。
2006—2009年石屏职业中学在职业教育中开设民族文化专业,招收有喜爱民族文化的初高中毕业生,学习海菜腔等民族文化;龙朋镇巴窝村小学66个学生星期六到“巴窝海菜腔、烟盒舞传习所”,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菜腔代表传承人后宝云学习海菜腔的演唱及相关知识;龙朋镇鲁土格村民间艺人李美英每周二、周四中午放学后培训学生学习海菜腔。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石屏县文化馆获得彝族海菜腔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评估合格,石屏县文化馆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演出
2009年,彝族海菜腔《金鸟银鸟飞起来》在“国风――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晚会”中演出。
2019年,彝族海菜腔《月下情歌》亮相2019中国原生民歌节。
荣誉表彰
2006年,彝族海菜腔歌手李怀秀、李怀福在第12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获得原生态唱法一等奖。
参考资料
彝族海菜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09 03:08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