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毒素的一种,海蛇科(Hydrophiidae)蛇类所分泌毒素,毒素的LD50小于0.10mg/kg。通常纯海蛇毒素的LD50均小于0.10mg/kg,如常见的
青环海蛇为0.05mg/kg,
平颏海蛇为0.06mg/kg。人的中毒
致死量为3.5mg,仅次于毒性最剧的
银环蛇(人致死量为1mg)。
毒理
海蛇毒与陆地蛇毒类似,也是多种
蛋白的混合物,主要含有
神经毒素(约占粗毒的52.3%)、肌肉毒素(约占粗毒的32.2%)和各种
酶类。它的毒性较稳定,经100℃,5 min处理后仍能保持毒性,在酸、碱环境下也同样稳定。
从海蛇毒液中分离出来的神经毒素主要是作用于突触后的α神经毒素,结合在
骨骼肌运动终板部位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阻断骨骼肌的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因此中毒的人和动物出现肌肉麻痹,多以呼吸肌麻痹导致窒息死亡。海蛇毒不含
心脏毒素,对心脏没有直接作用,但有明显的横纹肌毒性,引起的肌肉损伤以出现血红蛋白尿为临床表现,通常认为引起肌肉损伤的不是神经毒素,而是
磷脂酶A。
中毒及救治
大多数海蛇性情比较温顺,一般不主动侵犯人,只有在受到捕捉、接触等刺激时才会进行防御性攻击,海蛇咬伤的病例低于陆地毒蛇;加上海蛇咬伤通常发生海上作业时或偏远的渔村,在民间多自行救治,有关的文献报道较少,对有关海蛇咬伤发病率的正式报道无论中国或其他国家均未见报道。北部湾是中国海蛇数量较多的地区,广西每年都有被海蛇咬伤致死的病例记录,这种咬伤病例的特点往往是海蛇排毒量大,患者中毒较明显。
多数被海蛇咬伤的患者局部症状很轻,仅在被咬部位见到一对短浅如针头大小的毒牙痕,无红肿、出血,疼痛也不明显,不仔细检查容易被忽视,贻误急救时机。全身症状在咬伤后0.5~1h出现,感觉头晕、眼花、浑身酸软无力,由于神经毒素的作用,全身肌肉呈松弛性瘫痪,肌张力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可有眼睑下垂、视物模糊,流涎、张口、吞咽及言语困难,呼吸表浅或轻度呼吸困难,严重者自主呼吸停止,呼吸肌麻痹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是海蛇咬伤早期的主要致死原因。由于
横纹肌被破坏而释放出大量
肌红蛋白和钾离子,有些海蛇咬伤患者可在3~6 h后出现肌红蛋白尿,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钾离子入血导致高钾血症,引起心律失常,严重者心跳骤停。但需要注意,由于海蛇毒不含心脏毒素,对心脏没有直接损伤作用,因循环功能衰竭致死的海蛇咬伤病例也极为少见。曾有学者用天然海蛇毒液和长吻海蛇毒素纯品试验,未见其对心电图有明显影响。
被海蛇咬伤后应采取排出毒液、阻止毒液吸收及注射抗毒血清等急救措施。被海蛇咬伤后应立即用海水冲洗伤口,用口吸吮咬伤部位,边用力吸出毒液边吐出;在咬伤部位用布条、纱布、绷带或绳子在伤口上方作环形结扎,保持压紧状态,结扎布条松紧稳定以不影响肢体深部动静脉血流为宜。注射抗毒血清是最有效的急救治疗方法,常见抗海蛇毒血清一般可对多种海蛇有效;局部注射强氧化剂,可破坏蛇毒蛋白质,通常应用0.5%高锰酸钾注射液2~4 ml,在伤口周围局部注射,可减轻中毒程度;对中毒较深者需及时进行对症治疗。
海蛇咬伤患者早期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呼吸肌麻痹所致的呼吸衰竭,因此及时有效的人工呼吸是关键的急救手段。一旦发现患者呼吸无力或停止,应立即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人工辅助呼吸,高浓度给氧。足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和破伤风抗毒素,以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酌情使用利尿剂,加速毒素的排出。
抗海蛇毒血清是已知对海蛇咬伤最有效的急救药物,是蛇伤临床救治中的关键。使用抗毒血清必须早期、足量、准确。传统方法在使用前必须作皮试,但对于蛇咬伤患者来说,即使皮试阳性,也应该考虑注射抗毒血清。临床观察表明,可采用分段稀释滴注法,即先取抗毒血清1ml稀释于10%葡萄糖溶液或0.9%生理盐水250ml,加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以15滴Pmin的速度缓慢静滴,若过20min无反应,再加入抗蛇毒血清所需剂量作静脉滴注。如有反应,可调节滴速进行脱敏疗法。
医学作用
海蛇排毒量大,毒性强,毒液经过纯化加工后可以作为药物用于临床治疗许多疾病。海蛇毒液具有多种多样的毒理和药理效应,如止血、抗血栓、镇痛、抗肿瘤等。海蛇毒素的开发利用相对滞后,原因之一是海蛇排毒量相对较低,难以采集足够应用的毒液量。国内外对海蛇毒素的研究报告比陆地蛇毒素少得多。研究多集中于毒液有效组分的分离、纯化、鉴定以及生理、药理研究,如平颏海蛇毒组分的分离纯化及毒理研究,青环海蛇毒对神经、心血管的生理作用等。
另一医学应用是研制适用于海蛇咬伤的特效药—精制抗海蛇毒血清,全世界仅有几个国家生产抗海蛇毒血清,且尚无国际标准抗海蛇毒血清。1993年中国
广西医科大学与日本蛇学研究所试制成功抗青环海蛇毒血清,由于同一海域游弋的海蛇具有共同的蛇毒抗原性,抗青环海蛇毒血清在免疫学上有一定的蛇种覆盖面;临床试用表明该血清对南中国海较常见的青环海蛇、平颏海蛇和
黑头海蛇咬伤患者的呼吸麻痹有显著疗效,对肌肉毒素引发的组织损伤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也有一定的作用。由于海蛇海域分布和地区性游弋特性,选择某一海域优势蛇种生产精制抗复合海蛇毒血清,是消除该海域多种海蛇威胁最关键的措施。
基因工程
由于微量成分难以鉴定和测定生物活性,而毒素的功能又是在其原始结构保守区进化而来,采用合适的核酸探针和PCR技术筛选编码毒素的cDNA,再选择合适的表达系统大量生产重组毒素,已大大促进了微量成分如树突毒素等的研究。基因工程技术也开始用于生产具有多种医学用途的海蛇毒素杂合体,例如具有强大佐剂特性的海蛇毒素杂合蛋白以及海蛇毒素与显色酶组成的用于免疫诊断的融合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