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口
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古称
涂口又称涂川是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古称,因涂水(今金水河)在此汇入长江而得名。
涂口溯源
“涂”经考证实指“夏禹(也称大禹)的王妃涂山氏女娇。”据《吴越春秋》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涂山”地望说法有二:一指今安徽怀远县,汉时名当涂县,故城在今怀远县南马头城,其北即涂山,隶属九江郡。东汉高诱《淮南子注》认为:“涂山在九江,近当涂也”。现代多倾向于此说法;另一说为浙江绍兴西北。《越绝书》云:“越人谓盐曰余。”汉字“余”为音译。作为山名“余”又作“涂”,《说文》云:“涂,会稽山也”。
夏禹因治水在涂口留下了他光辉的足迹。据《尚书》载:“导嶓冢至荆山;内方至于大别。”“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噬,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以《尚书》:“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来看:早在夏禹之前的舜时代,当时华夏民族势力管理的版图为:北至河北,南到湖北(古称为三苗之地),西达甘肃,东抵江苏区域。不隶属华夏民族的地域范围,夏禹是不可能治水的,因而从详实的史料看:夏禹确实来过涂口。涂口至今仍存的地名禹观山(现为金水闸所在),铁板洲(古名蜈蚣洲)也是有力的佐证。
涂口人民感念夏禹13年不畏辛劳治理中华至今仍奔腾不息的九条大河,并开创九州。更怀念助夫治水化为“启母石”的涂山氏女娇。因而始以涂口命名。
历史沿革
公元前350年,东周楚置沙羡于涂口。
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置沙羡城于涂口。
三国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和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孙权两次筑沙羡城于涂口。
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颍州汝南(今河南汝南)郡民避石勒之乱,流寓江南。太元初年(公元376年)于涂口置汝南侨郡。太元三年(公元378年)改汝南郡为县,隶属江夏郡,治所(城关)为涂口。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汝南县为江夏县,治所(城关)涂口,隶属荆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移江夏县于郢城(今武昌)。
至此,涂口作为一郡一县双城并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中心长达790年,史称“江南一大都会”。
直至唐宋之际,在涂口发现金矿。北宋年间《太平寰宇记》载:“金水在江夏县南”,涂口最迟在北宋更名为今金口。
行政区划
两汉沙羡城涂口辖今湖北省会武汉市江南武昌(江夏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江北汉阳(汉阳区﹑汉南区﹑蔡甸区等),汉口沦河以南,湖北省汉川市南境地,湖北省蒲圻县(今赤壁市)﹑湖北省崇阳县北境及湖北省嘉鱼县﹑湖北省咸宁市等地。
东晋汝南侨郡城涂口辖今武汉市长江上游南北两岸。
名人佳作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晋 陶渊明)
闲居三十载, 遂与尘事冥。 诗书敦夙好, 园林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 遥遥至西荆! 叩栧新秋月, 临流别友生。
凉风起将夕, 夜景湛虚明。 昭昭天宇阔, 皛皛川上平。
怀役不遑寐, 中宵尚孤征。 商歌非吾事, 依依在耦耕。
投冠旋旧墟, 不为好爵萦。 养真衡茅下, 庶以善自名。
涂川宴别(唐 宋之问)
水广不分天, 舟移杳若仙。 清江浮暖日, 黄鹤弄青烟。
积水移官盖, 遥风逐管弦。 嬉游不知极, 留憾此山川。
赤壁(宋 李壁)
赤壁危矶几度过, 沙羡江上郁嵯峨。 今人误信黄州是, 犹赖水经能证讹。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7 01:11
目录
概述
涂口溯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