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同源
中国现代画家
涂同源(1957-)湖北武汉人,湖北中国画院副院长、专业画家。
人物生平
涂同源七十年代末开始创作山水画,曾游峨眉、黄山、雁荡、长江三峡、怒江大峡谷以及黄土、云贵高原;八十年代在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举办个展。
多件作品在《美术》、《中国美术报》、《江苏画刊》、《艺术与收藏》、《长江文艺》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出版有《涂同源画集》。入编《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当代中国美术家》、《中国书画库》等。
涂同源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做了两件事:一是1990年他在《美术》杂志上发表《标准与权威》一文,使五年一度的全国美展入选作品集中评选、展出改为分省办理和展出。二是1989年在《中国美术报》上发表《新潮后的休整与历史的回归》并《江苏画刊》节录转发。致使“新文人画”大讨论终结。
代表作品有“长江三峡”系列、“云南印象”系列、“婺源系列”等。
涂同源画作的社会评价:
湖北省美术院美术理论家邵劲之
至少在我的印象里涂同源的山水画又填补了一块视觉空白,令人欣赏到众多的涡形线、曲折线、波动线、跳跃线……交错构成的颇具抽象性美感的艺术形象。
中国画素有书画同源论,故线条为中国画之特有的表现手段。涂同源的线,并非照搬十八描之类的模式,以表现对象的功利观念为满足,恰是加以创造、发挥、集中、强化、凝结组合型的复杂线条,表现了一种情感、气势、力量,以展示对象的审美因素。这种追求独立品格、独特审美价值的作品,不独予读者以视觉新奇,且给读者以理性震动。
艺术需要创造。涂同源从生活中发现了与众不同的线条美,创造了与众不同的线条美、表达了与众不同的线条美、升华了与众不同的线条美,是创造,亦是艺术。涂同源的线,借助恢宏的构图,表现了山水的形式美感;择以多变的视角,展示出无穷的节奏与旋律美味;依靠朦胧的形象,产生了奇异的抽象视觉效果;得益于浓烈的情感,体现着自己的个性和主体意识。
同源告之于我,不想重复过去,也不想重复别人,要用一己之艺术语言表露审美感受,把握自己的艺术命运,把握自己的艺术未来。
涂同源的一批山水画新作,已展现出他的所思所想以及情感表达,看得出:他的思维方式和追求形式美和生活美相结合的胆识。且把自己与观众拴系到一起。既表现主体意识,又尊重观众的审美心理;使形式与内涵相契相融,既揭示一定的意蕴,又求以形式美趣;在线的运用方面将传统与现代揉合并蓄。既泓扬传统之优,又融入现代之观念,也许,这一切正是同源谓之同源之所在吧。
文人评价
文艺评论家 徐勇:
步入涂先生的四方堂画室,满目皆是一幅幅气势磅礴、意境高远的写意山水画作品,目睹之而令人心旷神怡,久久不忘,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如是,目光游移之处,或是群山巍峨,奇峰突兀,草木森森;或见江流蜿转,烟波迷朦,江面上白帆点点;或见月悬苍穹,碎石斜径,山顶人家……细细欣赏和品味涂同源“长江三峡”系列作品,不禁惊叹: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和画家的匠心独运,两者珠联璧合般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言: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一切艺术生存的土壤。或许,涂同源对艺术的热爱,正是缘于他对生活的热爱,历年的艺术探索之旅,涂同源遍游祖国的名山大川,赴峨嵋、登黄山、游雁荡、观长江三峡、览龙门石窟、穿越怒江大峡谷、履步于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在苍茫与恢宏中,他寻找着艺术的激情、冲动与灵感;在月缺与晴晖中,他感悟着大自然对心灵圣洁的沐浴。在艺术理念上,他主张传统与现代,生活与情感并重。在艺术手法上,常以多变的视角和单纯强烈的画面效果取胜,注重点线的节律和画面的构成。
涂同源的山水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力求寻找自己的创造潜能,运用线与点的律动,表达一种情绪、力量,不断反复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更赋予哲理的升华。他的画给人一种清新之气,奇特之境,把握线条之间的重复美、交错美,强化点线符号的表达力,扩大它的内涵量,物化点线组合方位,深透点线层次、空间,以凝固的音乐状态构成笔墨崭新的结构,注入画面以新的生机。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艺术创作上不断创新的同时,涂同源在绘画材料的运用上也敢于探索,他采用纤维纸作画。与普通宣纸不一样,它不易吸墨,但肌理富有变化,如果没有长期的探索和娴熟的技巧是绝然难以为之的,涂同源采用此种材料作画已数年矣,技法与材料糅合,深谙其中之奥秘,运用此种材料的作品如《瞿塘峡口》、《山色空蒙雨亦奇》等,没有生硬的线条,层次变化丰富,墨色似有流动的感觉,作品激动人心。
在绘画观念上涂同源主张生活与情感、传统与现代并重;在作品上反映出多视角,近距离展示物象;注重表达线的张力和写的表情。立意如此之高,可想见涂同源先生艺术生命之树会常青。
个人作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8 09:2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