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师是研习、弘传《大般涅槃经》的佛教
学者。法显在中印度华氏城写得《大般涅槃经》初分的梵本,返国后,于
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在建康道场寺和佛陀跋陀罗共同译出,题名《大般泥洹经》,凡六卷,世称六卷《泥洹》。
涅槃师
中印度昙无谶(385~433)于玄始三年(义熙十年,414),在北凉译出自己带来的《大涅槃经》初分十卷,当时河西的义学名僧慧嵩、道朗都列席译场笔受;继又传译在于阗寻得的中分、后分,到玄始十年(宋·永初二年,421)译讫,前后共成四十卷十三品,世称大本《涅槃》。北凉译本于宋·元嘉年中(424~443)传到江南,‘文言致善而品数疏简’,宋文帝令义学名僧慧严(363~443)、慧观(383~453)及文学家谢灵运(385~433)等依六卷《泥洹》增加品目、修改文字,删订为三十六卷二十五品,世称南本《涅槃》,而以北凉原译四十卷本为北本《涅槃》。
在大本《涅槃》还没有传到江南以前,六卷本《泥洹》先行流布。经中说︰‘泥洹不灭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义学名僧慧睿(355~439)等所宗奉(见《出三藏记集》卷五〈喻疑〉第六)。但经中又说除一阐提皆有佛性(见经卷四)。罗什的弟子彭城竺道生(?~434),当时在建康,剖析经旨,说︰‘阐提是含生之类,何得独无佛性?盖此经度未尽耳!’(《名僧传》卷十)因而唱‘阐提皆得成佛’说。旧学守文之徒,以为这是背经的邪说,把他摈出僧众。他因此到吴中虎丘山,住在龙光寺。相传他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至阐提处说有佛性,群石皆为点头(《佛祖统纪》卷二十六、三十六)。后来他回到庐山,第二年大本《涅槃》传到建康,经中果然说阐提皆有佛性(见经卷七),和他先前所说相符合,异常欢喜,不久就在庐山精舍讲说,此即中国南方最初的涅槃师。道生又尝校阅真俗典籍,研思因果理致,立‘善不受报’及‘顿悟成佛’义。另外,和他同出罗什门下的慧观,著论主张渐悟,并创立二教、五时的教判,以《涅槃经》为第五时常住教;又继昙无谶的遗志,请高昌沙门道普西行寻求《涅槃》后分(见《出三藏记集》〈昙无谶传〉)。和道生并为涅槃师中两大系。
道生、慧观以后,南方出有不少涅槃师,其中属于道生系统的,宋代有宝林、法宝、道猷(又作道攸)、道慈、僧瑾、法瑗,齐代有僧宗,梁代有法朗等。就中宝林初在长安受学,后住龙光寺,祖述道生诸义,著有《涅槃记》等。法宝是宝林的弟子,也在龙光寺祖述道生义,著有《金刚后心论》等。道猷也出于道生门下,吴人。道生圆寂后,撰新译《胜鬘经》的《注释》五卷,以弘道生的遗教。后因慧观的推荐,应宋文帝之请,在宫内述道生的顿悟义,为文帝、孝武帝所推重。道慈,豫州人,祖述道猷义,并删订道猷所作《胜鬘注》为二卷。法瑗(409~489),是慧观的弟子,而以顿悟义知名,后应宋文帝之请,申述此义。僧宗(438~496),是法瑗的弟子,曾问学于法瑗门下的昙斌,擅长《涅槃》及《胜鬘》、《维摩》等经,讲说近百遍,著有《涅槃义疏》、《涅槃集解》。弟子慧超,也通达《涅槃》。法朗,吴兴武康人,以慧解知名,梁武帝天监年中(502~519),奉命制《大般涅槃经集注》七十二卷。
此外还有直接受传北方之学的涅槃师,在宋代有慧静、法瑶、昙斌、僧镜、超进,齐代有僧钟、法安,梁代有宝亮、法云、僧迁等。就中慧静(407~465?),吴兴余杭人,初游学庐山,后到建康,通内外学,而特长于《涅槃》,著有《佛性集》。晚年住在剡中,世称剡慧静。法瑶(400~475?),河东人,景平年中(423),游学兖豫,遍通众经,尝听东阿慧静讲涅槃学,复述所讲,为慧静所称许。后应请住吴兴武康小山寺,每岁开讲,著有《涅槃》、《法华》、《大品》、《胜鬘》等义疏。法瑶主张惭悟,是南方涅槃师中的名人。宋孝武帝于大明六年(462),礼请他到建康与主张顿悟的道猷(道生的弟子)一同住在新安寺,以示顿悟、渐悟二说各有胜义。昙斌(410~476),南阳人,幼年从道袆出家,后到建康,从静林咨受《涅槃》,又就法瑶受学。晚年在新安寺讲《小品》、《十地》,并申述顿悟、渐悟的义旨。僧镜(又称焦镜,410~476),本陇西人,迁居吴地,后入关陇,寻师受法,过了几年,回到建康,大弘经论,着有《泥洹义疏》。超进(382~475),长安人,于大小诸经都有所研究,后避乱东下,更精寻文旨,前后在建康、姑苏、会稽弘化,以《大涅槃》是穷理之教,频加讲说,晚年失明,还令弟子每旬唱《涅槃经》一遍。僧钟(430~489),是僧导弟子,鲁郡人,精通《成实》、三论、《涅槃》、《十地》等。法安(454~498),东平人,幼从洛阳白马寺慧光出家,讲《涅槃》佛性义,后南游番禺,值攸公讲《涅槃》,问论数番,攸公避席相让。齐·永明年中(483~493),回到建康,住在中兴寺,开讲《涅槃》、《维摩》、《成实》、《十地》等,著有《涅槃义疏》。宝亮(444~509),是齐梁间主要的涅槃师,先世本东莞人,后居东莱(今山东掖县),幼年出家,师事名僧青州(今山东益都)道明,又南游建康,住中兴寺,以义学知名,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礼为法匠,既而移住灵味寺,讲《涅槃经》八十四遍,僧俗弟子三千余人,后为梁武帝所归敬,命撰《涅槃义疏》,武帝亲为作序。法云(467~529),是梁三大法师之一,宜兴阳羡人,幼年受学于僧成、玄趣、宝亮诸师门下,宝亮尝称他为大法栋梁,著有《涅槃疏》。他的弟子宝海,也奉梁武帝命论佛性义。僧迁(465~523),也是宝亮的弟子,襄阳人,晚年到建康,住灵根寺,著有《涅槃疏》。
此外,学系不明的涅槃师,在宋代有僧含、僧庄、昙济,齐代有昙纤、道盛、僧慧,梁代有智秀、智顺、僧旻、法会、智藏、慧皎,陈代有慧勇、警韶、宝琼等。就中智秀( 440~?),住建康冶城寺,善大、小《涅槃》及《维摩》、《般若》等经,著有《涅槃疏》。智藏(458~522),是梁三大法师之一,吴人,尝在开善寺讲《涅槃》,并着《义疏》。慧皎(497~554),会稽上虞人,著有《高僧传》十四卷,并撰有《涅槃义疏》十卷。慧勇(515~583),吴人,曾讲《涅槃》二十遍。警韶(508~583),会稽上虞人,曾讲《涅槃》三十遍;制《疏》十七卷。又当时三论、《成实》的学者,几乎都兼善《涅槃》。法朗、宝唱等所撰《大般涅槃经集解》,就是集宋、齐、梁间涅槃师学说的大成,其中所收的作品作家,有不少不见于僧传的,可见其时南方《涅槃》研究的盛况。
在北方,则慧嵩、道朗曾列席昙无谶的译场,笔受《涅槃》,并分别作《义记》、《义疏》,特别是道朗,亲承昙无谶,撰有经序,阐发《涅槃》的玄旨;又在所作《义疏》中,立五门剖判《涅槃经》,发明佛性中道的深义,这是中国北方最初的涅槃师。后有慧静,东阿人,世称东阿静,少游学伊洛间,晚历徐兖,著有《涅槃略记》等,流传于北地。又有道凭,关内人,也擅长《涅槃》。此外罗什的弟子彭城僧嵩,原本奉持《大品》,而非难《涅槃》,后幡然改悔,晚年也成为涅槃师。此后从北魏中叶到隋初,以《涅槃》知名的有昙准、道登、昙度、昙无最、圆通、宝彖、僧妙、道安、昙延、慧藏、慧海等。就中昙准(439~515),魏郡汤阴人,从智诞受业,以擅长《涅槃》、《法华》名闻伊洛,后听说南齐的僧宗长于《涅槃》,前往建康听讲,因见此学南北不同,遂依己见讲《涅槃》,后住湘宫寺,与同寺的法身、法真并为当时的学匠。昙无最,武安人,北魏孝明帝时,住洛阳融觉寺,弘宣《涅槃》、《华严》。宝彖(512~561),绵州人,北周时住潼州光兴寺,著有《涅槃》、《法华》等疏。僧妙,本冀州人,北周时住蒲州仁寿寺,以讲解《涅槃》为恒业。僧妙的弟子昙延于北朝末年最以《涅槃》知名。昙延(516~588),蒲州桑泉人,少年听僧妙讲《涅槃》,深悟经旨,于是出家,深入探讨,不久便从事讲说,常说佛性妙理是《涅槃》的宗致。更听《华严》、《智度》、《十地》、《地持》、《佛性》、《宝性》等经论,以广其学。后隐于南部大行山百梯寺,着《涅槃经义疏》十五卷,周太祖闻而赞赏,命就寺演讲,世以此《疏》与慧远(净影)《疏》并称,门下有慧海、童真、慧诞、法常、道洪等,多长于《涅槃》。
又当时在北地兴起的地论学者,大半兼善涅槃学。地论南道派的创始者慧光,著有《华严》、《涅槃》、《维摩》、《十地》、《地持》等疏。又始唱因缘、假名、不真、真四宗的教判,其中真宗即指《涅槃》、《华严》及《地论》,将《涅槃》和他们所宗的《地论》放在同一地位。慧光弟子和《涅槃》有关系的,有僧范、慧顺、道凭、灵询、法上、道慎等。僧范(476~555),平乡人,盛年因听讲《涅槃》有悟,于是从邺城僧始出家,初学《涅槃》就洞明经旨,继往洛阳从法献听《法华》、《华严》,后更就慧光受学,尝着《涅槃疏》,因引载经文,形式和论相似,所以又称为《涅槃论》。慧顺,齐人,原为居士,初听《涅槃》,有所未决,因往洛阳从慧光出家受学。道凭(488~559),平恩人,初诵《维摩》,后学《涅槃》、《成实》,并习禅定,又从慧光受学十年,后往赵魏弘化,敷讲《涅槃》、《华严》、《四分》、《地论》等。他的弟子灵裕(518~605),定州巨鹿曲阳人,专精《华严》、《涅槃》、《地论》、律部,着有《十地》、《华严》、《涅槃》等疏。灵询,渔阳人,少年出家,学《成实》及《涅槃》,洞明幽旨。法上(495~580),朝歌人,幼年披诵《涅槃》有悟,往从禅师道药出家,后居林虑山诵《维摩》、《法华》,更入洛阳求解,既而专究《涅槃》,至忘冻馁,又入慧明门下受具,精勤修学,为众所闻,应请讲《涅槃》等经论。他的弟子知名的有法存、融智、慧远、道慎等。融智常讲《涅槃》及《地论》。慧远(523~592),敦煌人,兼奉《地论》、《涅槃》、《摄论》及三论,著有《涅槃经义记》十卷,又在所撰《大乘义章》中,每一义门都先叙《毗昙》、次述《成实》,而归结于《地论》、《涅槃》,并把《地论》所说的阿梨耶识和《涅槃》所说的佛性看作是实质相同的东西。他的弟子灵璨等,也大都一面弘敷《涅槃》,一面宣扬《十地》。道慎,高阳人,幼年出家,受具后,入洛阳,初就慧光学《地论》,后从法上受《涅槃》。
隋代统一后,就当时的佛教义学立为‘五众’(即五个佛学研究集团),而《涅槃》居五众的第一位,并先后以法慈(师承不明,圆寂于大业年中)、童真(昙延弟子,543~613)、善胄(慧远弟子,550~620)为涅槃众主。足见《涅槃》研究在当时仍极隆盛。入唐以后,南北涅槃师遽尔衰落,这大概是在新兴的天台、三论诸宗势力掩映下,不复有以独讲一经名家的涅槃师了。
《涅槃经》的中心教义,是‘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见本经〈狮子吼菩萨品〉)。而涅槃师的学说即以阐发这一教义为宗要。涅槃师关于《涅槃》佛性的解释,有种种不同的见解,在后来三论学者吉藏所撰《大乘玄论》卷三中把它归纳作十一家,又《涅槃游意》(吉藏撰)、《涅槃宗要》(新罗·元晓撰)、《四论玄义》(日本·慧均撰)等把它归纳作三家、六师及本三家、末十家等,实际内容大致相同。《玄论》十一家中︰第一家(《四论玄义》卷七说是河西道朗及庄严僧旻等)依经说‘正因者谓诸众生,缘因者谓六波罗蜜’,而以‘众生’为正因佛性。第二家(《玄义》说是定林僧柔、开善智藏)依经说‘佛性者,不即六法(《大乘玄论》卷三云︰‘六法者,即是五阴及假人也’),不离六法’,以‘六法’为正因佛性。第三家依经说‘凡有心者必定当得
无上菩提’,以‘心’为正因佛性。第四家(《玄义》说是中寺法安)以‘冥传不朽’为正因佛性,意谓神识有冥传不朽之性,故说为正因。第五家(《玄义》说是光宅法云)依经说‘若无如来藏者不得厌苦乐求涅槃’,以‘避苦求乐’为正因佛性。第六家(《玄义》说是梁武帝)依经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以‘真神’为正因佛性。第七家(《玄义》说是地论师)以‘阿梨耶识自性清净心’为正因佛性。第八家(《玄义》说是龙光道生及白马昙爱等)以‘当果’(《玄义》作‘当有’,道生著有《佛性当有论》,已佚)为正因佛性,意谓众生皆当得佛,说为正因。第九家(《玄义》说是小山法瑶及灵根慧令)以‘得佛之理’为正因佛性,意谓众生均有得佛之理,故说此理为正因。第十家(《玄义》说是灵味宝亮,法云也常用此义)以‘真谛’为正因佛性。‘真谛’,《玄义》作‘真俗共成众生真如佛理’,即真俗不相外而共成的真如法体。第十一家(《玄义》说是北地摩诃衍师)依经说‘佛性者名第一义空’,以‘第一义空’为正因佛性。《玄论》说这十一家对于佛性的解释,都不是正义,而另以昙无谶的‘非真非俗中道’的正因佛性说为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