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河涡阳闸
安徽省涡阳县涡河干流上的涵闸
涡河涡阳闸,也称涡河涡阳闸枢纽,俗称涡阳大闸。位于隶属于安徽省亳州市的涡阳县城东涡河干流上,始建于1958年,主体工程节制闸11月破土兴建,1963年9月基本落成,历时五年。后来为了加大排洪泄量,于1969年扩建节制闸,至1971年5月竣工并蓄水灌溉。1973年冬,船闸建成,1975年正式通航。
地理条件
河道特征
涡河,在涡阳县境内,流经亳县城父寨七里桥入境。经义门集东南、大石桥、乾柴庙、赵屯南、彭渡口、孙楼北、县城北、县城东北角折转南流、官路口、杨楼西、蒙关店北铁牛岭、解庄、桥口张、王辛庄、杨瓦房、刘沟、小王园、西阳集、涡阳与蒙城边界前张庄,入蒙城县界。涡河经县境55公里,流域平均宽度16.7公里,流域面积1268平方公里。总落差58.7米,河床平均比降0.3‰,河上口宽190米至200米,底宽140米至160米。最高水位30.45米,出现于1963年8月7日。最低水位18.99米,出现于1960年3月4日。最大流量每秒2480立方米,出现于1963年8月6日。最小流量每秒40立方米,出现于1962年8月21日。建涡阳闸后,闸上最高水位为30.15米,出现于1976年;最低水位为22.73米,出现于1971年;闸下最高水位为28.66米,出现于1971年;最低水位22.27米,出现于1972年。
地质地貌
涡阳县域82.4%的面积为早期河间平原,由早期河流淤积而成。由于降雨、河流侵蚀和人类活动等影响,部分地区形成零星湖坡洼地和庄户地。境内涡河横界东西,将县境分为涡南、涡北两个自然区域。县境 17.6%的面积为黄泛区平原,分布在涡河两沿。从河上游至下游,宽度逐渐减小,呈“∨”形。其地面一般高出两边河间平原区面 1 米左右,是涡河的天然堤防。县境内地势平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高程平均海拔 26.5~33.5m,地面自然坡降为 1/9000。
工程背景
涡阳县是个水旱灾害较多的县。历史上水灾尤为频繁,清末民国初,虽经当局分别督浚,但收效甚微。本世纪30年代,国民党县政府也曾勒迫民工对境内的河道进行若干次疏浚,并沿河筑堤,但都没能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此,有些工程只能起到临时性的急救作用;有些工程乃是劳民伤财,毫无效益。1931年黄水泛滥,自西向东,淹没200多个村庄,70余万亩耕地,淹死1500余人。至解放前夕,县内没有1座水利设施。
1950年冬,在淮委的统一规划下,涡阳县境实施规模浩大的治淮工程。历史上,涡阳是黄河决口的分洪道之一。为有效的运用县境沟河排泄洪水的作用,1953年采用了“引淝入涡,引芡入涡”的措施,兴建引淝入涡工程,将北淝河从五道沟、青羊沟分段截入涡河。1954年、1955年兴办引芡入涡工程,把芡河从石雁沟、白膏沟和北风凰沟三处分段引入涡河。涡河成为涡阳县内的主干河道。1958年至1959年,贯彻“以蓄为主、小型为主、群众自办为主”的方针,以原河道为基础,开挖疏浚大中型河道16条,长520公里。由于开挖土方量大,工程集中,要求过高过急,不少工程收益甚微,以至无效。为发挥涡河蓄水灌溉,又可在汛前预降水位,调节库容作用,始建涡阳闸 。
工程建设
根据“以蓄为主”方针设计的涡河涡阳闸枢纽工程,1958年11月动工,1986年9月完成闸身主体建筑工程。使用时发现闸底偏高,孔径偏小,标准偏低。加之上下游引河只按小断面施工,闸未发挥作用。
1958年至1963年,建筑节制闸,工程量为38089立方米,共计经费8051800元。1966年至1971年扩建工程量15103立方米,经费213万元。1976年防震加固,1977年增制钢闸门,计经费97000元。以上总计建筑工程量53192立方米,总计经费1027.88万元。
1969年冬,经水利会议确定,续建涡阳闸工程,增建涡阳船闸。同年11月至次年5月,调动民工2万人开挖引河。1970年9月5日,组织15个公社民工16000人(包括长期民工4700人),实施引河尾工及底部砌筑工程。另有5个公社民工采运石料。至1971年5月,节制闸扩建工程竣工,蓄水发挥作用。1976年,对节制闸进行防震加固,将叠加的启闭台用角钢和槽钢连成整体,在平板门顶上又改装加上网插板门。
1971年冬,在拆老河坝和引河坝同时,开始船闸施工。工程由阜阳地区水利支队一、工区承建,省建筑支队承担安装。土方工程1973年冬完工。因透水底板冒水孔堵塞,底板受扬压力影响断裂,在闸室两侧增做排水明沟后,1975年正式通航。
工程内容
节制闸
节制闸,为拱形涵洞式,22孔,每孔净宽4米。原由省水利厅设计,扩建工程由地区水利局配合县水利局设计。闸墩条石结构,底板高程22.5米,厚1.7米至1.9米,素混凝土。岸墙为拱形空箱式暗墙。北岸滔原计划建水力发电站,装机150瓩。1969年扩建时,将进出水孔堵塞,但今后仍可继续建机发电。翼墙为重力式,上游翼墙半圆形,下游翼墙八字形,以1比2的坡度扩散。桥面高程33.5米。闸门为钢筋混凝土平板门,用串联平衡舵,每孔安装手摇电动两用启闭机1台。引河断面上游为单式梯形断面,下游为复式梯形断面,底宽140米,上、下游引河河底高程分别为20米与19.5米。上游边坡1比4,下游在26.5米高程处留平台11米,边坡为1比3。上下游引河闸上100米,闸下200米为渐变段,延伸切滩西至上肘东头,东至五道沟,河底高程分别为23米、22米。
船闸
船闸由阜阳地区水利局设计室设计,闸室长100米,宽7.5米,备用分洪考虑冲淤。上闸栏高程22.5米,平于节制闸底高程,下闸高程20米,平于闸室底板。侧墙为支墩坝型式,下部结合布署输水廊道,侧向为多孔分散的输水孔。廊道进口底高21.5米,公路桥面高程34.5米。闸门为薄壳“人”字门,安装5吨拉杆启闭机。输水伐门为钢筋混凝土平板门,安装10吨螺杆启闭机。船闸建筑工程量计9520立方米,共计经费759.83万元。
工程效益
由于涡阳节制闸为枢纽的输水系统的建成,使涡河流域蓄水库容达4000万立方米,并促进沟、井、塘的结合,涡阳县全县有效灌溉面积69.2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5%。由于沟河的开挖和沟通,为发展航运创造了条件。
1983年末,有效灌溉面积超过20万亩。节制闸泄洪3000立方米/秒,闸上下落差0.4米。扩建通用后,尚未经大水考验。涡阳船闸,自1976年至1981年已收过闸费36000元。
参考资料
地理情况.涡阳县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2-02-26 09:43
目录
概述
地理条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