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咏”一词,出现得较早,如左思《
吴都赋》中已有“涵咏乎其中”。到宋代,程朱理学讲到学习时,主张“涵咏”。朱熹有言:“此语或中或否,皆出臆度,要之未可遽论,且涵咏玩索,久之当自有见。”本指在学道时,心理状态要从容不迫,沉潜其中,不断玩索,自有所得。这就是所谓“优游涵咏”,或“涵咏玩索”。“优游”,即从容不迫。后来这一说法被广泛地运用到诗文评论和鉴赏中,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应该沉潜其中,反复玩索或玩味,以求获得其中的三昧。
涵咏,其实是一个积淀的过程,即摄取——消化——积累的过程。摄取,就是让学生接受有价值的诗文作品。消化,就是让学生沉浸其中,反复吟咏,细细体味诗中的意境,从而参透作品,获得审美享受。积累,就是让学生在参透作品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储存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