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汉语二级字,读作淖(nào、chuò或zhuō),形声。从水,卓声。本义指泥沼;深泥,烂泥。
现代释义
基本字义
淖nào
⒈ 烂泥,泥沼:泥淖。污淖。淖泞(泥泞)。
⒉ 〔淖尔〕蒙语,湖泊,如:“罗布淖淖”(即“罗布泊”,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⒊ 柔和。
其他字义
淖chuò
⒈ 古同“绰”,绰约。
其他字义
淖zhuō
⒈ 姓。
淖 nào
〈名〉
(1) (形声。从水,卓声。本义:泥沼;深泥,烂泥)
(2) 同本义 [mire]
淖,泥也。——《说文》
天雨淖。——《汉书·韦元成传》
世沉淖而难论兮。——《楚辞·怨世》
和泥曰淖。——《通俗文》
有淖于前,乃皆左右相违于淖。——《左传·成公十六年》
濯淖污泥之中。——《资治通鉴·汉纪》
(3) 又如:淖泞(泥烂滑溜);淖湴(淤泥);淖污(泥水混浊);淖田(烂泥田);淖潦(烂泥积水)
(4) 流体 [fluid]
漆淖水淖,合两淖则为蹇。——《吕氏春秋》
(5) 姓
词性变化
◎ 淖 nào
〈形〉
(1) 湿润 [moist]
淖乎如在于海。——《管子·内业》。
淖,湿也。——《广雅》
(2) 又如:淖泽(湿润)
(3) 柔和 [soft]
夫水,淖弱以清。——《管子·水地》
嘉荐普淖。——《仪礼·少牢礼》。注:“和也。”
(4) 又如:淖溺(柔软);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奴敎切,音闹。《说文》泥也。《左传·成十六年》有淖於前,乃皆左右相违於淖。
又《字林》濡甚曰淖。《前汉·郊祀志》坚冰淖溺。
又水名。《山海经》西北大荒之中有龙山,日月所入。有三泽,名曰三淖。
又姓。《路史》楚淖国先为淖氏。
又《集韵》直敎切,音棹。和也。《仪礼·士虞礼》嘉荐普淖。《注》普,大。淖,和也。德能大和,乃有黍稷。
又尺约切,音绰。与繛绰𠀤同。《说文》𦅻也。《庄子·逍遥游》淖约如处子。《注》淖约,柔弱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