淫鱼(yín yú) 即
鲟鱼(xún yú)(Sturgeon),古称鱏鱼(xún yú),体长0.5-7米。
鲟鱼 鲟鱼是底栖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在江中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河口区的中华鲟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蛇鲲属和蛹属及鳞虾和蚬类等,产卵期一般停食。 中华鲟是一种适应于水温范围相当广的温水性鱼类,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中华鲟的生存水温为0~37℃,生长适宜水温为13~25℃,最佳生长水温为20~22℃。亲鲟适宜催产水温为17~24.5℃。鱼卵最佳孵化水温为17~21℃。入冬之后,当水温下降至9~6℃时,中华鲟摄食量很少,生长停滞,甚至出现体重下降的现象。立春前后,水温逐渐回升至10~13℃,开始少量摄食,生长缓慢。清明之后,水温回升至15℃以上,摄食开始活跃,生长加快。当水温达到33~38℃时,中华鲟反而不能正常活动。 在垂直游泳阶段,鱼苗有极强的趋光性。转为底栖后,趋光性消失。一般光照强度对仔、幼鲟的培育没有明显影响,但要尽量避免夏天强光直射水池而引起水温的急剧上升,养殖水池上方要设置遮阳设施。鲟鱼 成体的中华鲟体大而重,雄体一般重68-106千克,雌的130-250千克,因为它们是长江中最大的鱼,故又有“长江鱼王”之称。 中华鲟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纵行排列骨板,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每行有棘状突起。鲟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鱼类,它介于软骨与硬骨之间,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减退,中轴为未骨化的弹性脊索,无椎体,随颅的软骨壳大部分不骨化。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肠内具螺旋瓣,肛门和泄殖孔位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的开口与卵巢远离。鲟鱼由于其特有的经济价值、营养价值和生物学特性而备受人们的关注。
一种鱼名。即鲟鱼,古称鱏鱼。《淮南子·说山训》:“ 瓠巴鼓瑟而淫鱼出听。”
高诱 注:“淫鱼长头,身相半,长丈馀,鼻正白,身正黑,口在颔下,似鬲狱鱼,而鱼无鳞,出江中。” 三国 魏
曹丕 《善哉行》:“淫鱼乘波听,踊跃自浮沉。”《
荀子·劝学》“流鱼出听” 清
王先谦 集解:“《淮南子·说山训》作淫鱼。高注以为长头,口在颔下之鱼,与《后汉·马援传》注鱏鱼口在颔下合,故《论衡》作鱏鱼。”一说为大鱼。 刘家立 《淮南集证》引 清
蒋超伯 曰:“《
尔雅·释诂增加内链》‘濯’与‘淫’并训大也,此淫鱼即谓大鱼也。”
鲟鱼是底栖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在江中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河口区的中华鲟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蛇鲲属和蛹属及鳞虾和蚬类等,产卵期一般停食。 中华鲟是一种适应于水温范围相当广的温水性鱼类,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中华鲟的生存水温为0~37℃,生长适宜水温为13~25℃,最佳生长水温为20~22℃。亲鲟适宜催产水温为17~24.5℃。鱼卵最佳孵化水温为17~21℃。入冬之后,当水温下降至9~6℃时,中华鲟摄食量很少,生长停滞,甚至出现体重下降的现象。立春前后,水温逐渐回升至10~13℃,开始少量摄食,生长缓慢。清明之后,水温回升至15℃以上,摄食开始活跃,生长加快。当水温达到33~38℃时,中华鲟反而不能正常活动。 在垂直游泳阶段,鱼苗有极强的趋光性。转为底栖后,趋光性消失。一般光照强度对仔、幼鲟的培育没有明显影响,但要尽量避免夏天强光直射水池而引起水温的急剧上升,养殖水池上方要设置遮阳设施。
鲟鱼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平时,中华鲟栖息于北起朝鲜西海岸,南至中国东南沿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在海洋裏生活了9—18年后,性腺发育接近成熟时,便成群接队向长江洄游,到达长江上游四川宜宾一带和金沙江下段繁殖。每年夏秋,聚集于长江口,溯江而上至长江上游金沙江一带产卵,和幼鲟顺江而下,到东海,黄海的深水中成长。 在产卵群体中,雄鱼年龄一般为9-22岁,雌鱼为16-29岁。中华鲟产卵量也很大,一条母鲟一次可产百万粒鱼籽,只是成活率不高,最后成鱼的仍为少数。产卵以后,雌性亲鱼很快即开始降河。产出的卵粘附于江底岩石或砾石上面,在水温17-18℃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5-6昼夜孵化。刚出膜的仔鱼带有巨大的卵黄囊,形似蝌蚪,顺水漂流,约12~14天以后开始摄食。再年春季,幼鲟渐次降河,5-8月份出现在长江口崇明岛一带,9月以后,体长已达30厘米的幼鲟陆续离开长江口浅水滩涂,入海培育生长。 中华鲟寿命可达4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