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集区
安徽省淮北市辖区
杜集区,隶属安徽省淮北市,位于淮北市东北部,南与相山区烈山区毗邻,东、北两面与萧县接壤,北部段园镇游离于市区之外,周围被萧县和江苏省铜山县包围,整体属准北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面积240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辖2个街道、3个镇。截至2023年末,户籍人口28万人。
建制沿革
春秋,区境属萧。
西汉,区境属沛郡。汉高后元年(前187年),封阳城延为梧侯,封地梧,属彭城郡。
三国,区境属魏地谯郡。
东晋,区境属沛郡,郡治由相县徙萧。
北齐大保七年(536年),改萧为承高县,区境属徐州彭城郡。
唐,实行道、州、县,区境属河南道徐州。
宋,实行路、府(州、军、监)县,区境属京东西路徐州武宁军节度。
元至元二年(1265年),撤销萧县建置,并入徐州,区境属徐州。
明洪武四年(1371年),区境属中都临豪府。
清顺治年间,区境属江南省徐州。雍正十一年(1733年),区境属江苏徐州府。
民国初年,江苏置五道,区境属徐海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成立行政督察区,区境属铜山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区境南部属安徽省萧县朔里区,北部属萧县龙城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区境属豫皖苏第三专署之萧县。
1953年2月,区境属江苏省徐州专区萧县。
1955年4月,区境属安徽省宿县专区萧县管辖。
1958年9月、区境分属萧县红光、先锋、红星、虚实、新民、三星6个人民公社。
1959年,区境分属萧县朔里、永堌、杜集、龙城4个人民公社。
1961年6月,濉溪市郊区成立,郊区由相山、杜集、高岳3个人民公社组成。区境南部属濉溪市、北部属萧县。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80年5月,杜集区人民政府成立。
1981年4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将萧县朔里区的北山、窦庄、钱楼、坡里、朔里5个人民公社及龙城区辖的毛庄、牛眠、吴庄、丁里4个人民公社的16个大队及1个生产队,划归淮北矿区管辖,实行以矿带社。同年9月,淮北市委委托淮北矿务局代管,实行市和矿务局双重领导。
1983年12月,市政府撤销郊区,将郊区的高岳乡、杜集乡划归杜集区。
1984年12月,市政府实行乡改镇。杜集区辖5个镇:高岳镇、朔里镇、石台镇、矿山集镇、段园镇。5个乡:钱楼乡、坡里乡、北山乡、牛眠乡、孟庄乡。
1992年3月,实行乡镇合并。是年7月,相山区蔬菜乡的程庄、滂汪2个村划归高岳镇。9月,孟庄乡及牛眠乡的邵庄、二庄2个村划回萧县,时杜集区辖5个镇、91个村。
1996年6月,设立袁庄街道。同年12月,设立东黎、张庄街道办事处。
2002年,设立朔里街道。
2006年2月,袁庄、张庄、朔里、东黎4个街道撤并。
2007年9月,实行村级区划调整,杜集区将3镇、2个街道所辖的91个村合并为39个村(居)(不含矿区居委会)。
2008年5月,区辖大企业居委会交杜集区管理,至2014年底,全区辖3个镇,2个街道,55个村(居委会)。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末,杜集区辖2个街道、3个镇:高岳街道矿山集街道朔里镇石台镇段园镇。另有1个省级开发区——淮北杜集经济开发区。区人民政府驻开渠西路58号。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杜集区,位于淮北市东北部,介于北纬33°58′~34°18′与东经116°41′~116°58′之间,南与相山区烈山区毗邻,东、北两面与萧县接壤,北部段园镇游离于市区之外,周围被萧县和江苏铜山县包围。区境东西宽15.5千米,南北长34千米,面积240平方千米。
地质
杜集区,所处大地构造单元,属华北地合南缘,鲁西隆起区的南段,新华夏系的复合部位。境内地层隶属华北地层区,淮河地层分区,准北地层小区范畴,为标准的北相地层。地层时代由老至新,有古生界和新生界。
地形地貌
杜集区,处淮北市东北部,整体属准北平原,区境处两山夹护中,地貌特征为山丘、河流、平原、洼地、塌陷湖泊,中部以平原为主。除东、西分布着30多个由寒武奥陶系列组成的山峰外,其余均为平原,地势北高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坡度为1/8800,西部相山,主峰海拔342.8米,东部楼顶山,主峰海拔288.2米,中部平原占全区面积的86.8%。
气候
杜集区,地处中纬度地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气温16.1℃,其中:1月平均气温-0.2℃,极端最低气温-21.3℃(1969年2月5日);7月平均气温27.4℃,极端最高气温41.5℃(1972年6月1日);年均日照时数2277小时,生长期年均310天,无霜期年均202天,年均降水量823.4毫米,年极端最大降水量1441.4毫米(1963年);全年主导风是东南风,夏季多西南风,冬季多西北风。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甘薯、水稻、棉花、油菜、芝麻。
水文
杜集区境内河流多为南北走向,形成龙河、岱河、闸河3个水系,总长164千米。水域面积1.58平方千米,河流年均径流总量为0.45亿立方米。因采煤塌陷形成的湖泊21处,平均水深2.4米。
土壤
杜集区属黄泛区,其平原土壤的成土母质均为黄泛沉积物,含有大量的硅酸盐类,因黄泛时水淌流和混流造成了部分地区沙粘相间。土壤分布在水平方向上,常与古河道呈水平带状分布,符合“紧砂慢游、远土近砂”沉降规律,这种规律在闸河两岸表现明显。同时,因地形变化引起的土壤差异,一般沙土分布的地形较高,淤土较低,故有“沙坝淤洼”。
自然资源
植被
截至2022年末,全区有林地面积6963.24公顷,森林覆盖率26.91%,林木绿化率36.50%,其中林网及“四旁”树木折算面积1570公顷,四旁树蓄积31395公顷,苗圃18.10公顷。按林种分,防护林1581.70公顷,蓄积量6.37立方米,经果林1016公顷,四旁树木蓄积量9.33万立方米;松类7.50公顷,蓄积量316立方米;硬阔叶树512公顷,蓄积量4.09万立方米;软阔叶林0.34万公顷,蓄积量15.30万立方米。其他树种0.14万公顷。全区原生植被与人工植被面积达6390.50公顷,其中高岳街道1084.70公顷,矿山集街道1217.80公顷,朔里镇1196公顷,石台镇1893公顷,段园镇999公顷。全区原植被与人工植被面积之和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6.7%。
植物资源
杜集区树木283种,分属51科113属,其中松科7种,柏科18种,蔷薇科83种,杨柳科17种。20世纪90年代,又从外地引进水杉、雪松、铅笔柏、冬青、黄杨等主要用于环境绿化树种。杜集区果树资源较丰富,有枣、杏、桃、柿、石榴、梨、苹果、葡萄等。20世纪90年代,杜集区从外地引进大量树种进行种植,银杏、山楂、核桃。其中,核桃是区境内主要干果之一,东部山区多有种植。除此之外,区境内还有大量的观赏花木。如月季、菊、梅、木槿、女贞和一些水产植物菖蒲、芦苇、莲藕等。
野生动物
杜集区适宜多种野生动物栖息繁衍,有鸟类、兽类、虫类、贝类、鱼类等。鸟类:有29科50多种。野鸭,有绿头鸭、赤颈鸭、白眉鸭、花脸鸭、斑嘴鸭等;野鸡,有白尾沙雉、石鸡、山鸡、棕背斑鸡(火斑鸡)、环颈雉等;鹰,有苍鹰、雀鹰、赤腹鹰、鸢(老鹰)、乌雕、鹞子、燕隼、号鸟(猫头鹰)、夜鹰(贴树皮);燕,有楼燕(野燕子)、家燕、金腰燕等;雀,有麻雀、山雀。其他鸟类,有鹌鹑、斑鸠、黄腹、鹡鸰、三宝鸟(老鸹翠)、杜鹃(布谷,子规)、啄木鸟、太平鸟(角阿劳)、小珠太平鸟、黄莺、黑卷尾、灰喜鹊(豆腐贼,楝札子)、喜鹊、大苇莺(苇扎子)、大山鹊(唧唧啯)、画眉、百灵、大嘴乌鸦、白鹌乌鸦、翠鸟、青丝、蝙蝠等。兽类:狐狸、黄鼬(黄鼠狼)、獾、刺猬、灵猫(野猫)、老鼠、田鼠、野兔、锦蛇、蝮蛇、花斑蛇等。昆虫类:青蛙、蟋蟀、蟾蜍、蜜蜂、蜻蜓、蜘蛛、土鳖、蚯蚓、蜈蚣、蝎、蝗虫、蚱蜢、蝈蝈、蝴蝶等。甲壳类:龟、虾、蟹等。贝类:蚌、螺、蛤蜊等。鱼类:鲤、草、鲫、青鲢、鳝、罗非鱼、武昌鱼、泥鳅、鲶鱼、鳗(白鳝)、青鱼等。
矿产资源
杜集区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铜、铁、高岭土、煤层气、石灰石等13种矿藏,已探明原煤储量约21亿吨,石灰石储量2.9亿吨,水泥炭岩2.5亿吨,铁矿石1900万吨,均系品质优良矿种。
水资源
杜集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可采水量7724.70万立方米/年,分3个含水层。浅水层可采量4352万立方米/年,中层水可开采量82万立方米/年,深层岩溶水可开采量3290.70万立方米/年。杜集区多年平均地表水量3500万立方米,其中河道及大沟蓄水1100万立方米,塌陷区大水面水量1500万立方米,水塘蓄水900万立方米。年供水量:农业灌溉用水1200万立方米,水产养殖用水1000万立方米,工业用水1500万立方米,城乡居民用水456万立方米。杜集区年均降雨量823.4毫米,最大年降雨量为1963年的1414.40毫米。水资源总量1.124亿立方米。
人口
截至2023年末,杜集区总人口(户籍)28万人,比上年下降1.6%。其中男性人口14.5万人,女性人口13.5万人;城镇人口18.7万人,乡村人口9.3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5.0‰,死亡率3.5‰,人口自然增长率1.5‰。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3年,杜集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8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0.0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7.5亿元,同比下降0.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1.2亿元,同比增长3.8%。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6.8:41.5:51.7调整为6.7:38.7:54.6。全区居民消费价格(CPI)与上年持平。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下降0.6%,衣着价格上涨1.7%,居住价格下降0.1%,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5%,交通通信价格下降2.5%,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1.3%,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5%,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上涨3.9%。
居民生活
2023年,杜集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230元,同比增长5.0%,从四大收入看,工资性收入29123元,增长4.9%;经营净收入1951元,增长5.1%;财产净收入1092元,增长5.5%;转移净收入10064元,增长5.0%。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9893元,增长7.6%,从四大收入看,工资性收入9045元,增长8.2%;经营净收入6667元,增长8.2%;财产净收入93元,增长6.4%;转移净收入4088元,增长5.4%。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杜集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5.6%,其中项目投资占73.8%,同比下降13.5%,房地产投资占26.2%,同比下降21.1%,建安工程投资占71.3%,同比下降27.0%。工业技改投资下降幅度较大,工业投资同比下降5.3%,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同比下降4.3%。新开工制造业投资高位运行,同比增长34.7%。建筑业行业总体成稳定上升趋势,建筑业产值同比增长7.4%。
财政
2023年,杜集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6.8亿元,同比增长7.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实现18.4亿元,同比下降0.8%。
第一产业
农业
2023年,杜集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9%。粮食播种面积20.95万亩,产量8.24万吨,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0.63万亩,产量5.32万吨。油料面积0.68万亩,产量0.083万吨;水果面积2.46万亩,产量4.99万吨;蔬菜面积4.39万亩,产量12.24万吨。
2023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5%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建立作物绿色防控示范基地7家,落实开展“三大主粮”全程绿色防控行动,落实万亩示范区1个,核心示范面积1000亩。绿色防控覆盖率57.6%以上。新建9处非农监测点取水在线监测设备安装以及22处计量设施安装服务。全年全区主要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87.2%。全年秸秆利用量达10.7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4.7%。
畜牧业
截至2023年末,杜集区猪存栏4.2万头,比上年下降36.46%,猪出栏6.42万头,比上年增长8.27%;牛存栏0.53万头,比上年下降7.91%,牛出栏0.71万头,比上年增长0.12%;家禽存栏38.71万只,比上年增长0.76%,家禽出栏108.46万只,比上年下降2.49%;肉类总产量0.86万吨,比上年增长4.97%;禽蛋产量0.41万吨,比上年下降3.84%。
第二产业
工业
2023年,杜集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5%,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16.2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3%,降幅较去年同期收窄16.7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同比增长4.8%,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39.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6%。主要产品产量:商品混凝土产量为787161立方米,同比下降19.8%;水泥产量为2203003吨,同比增长7.1%;纱产量为8464吨,同比下降23%。
第三产业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23年,杜集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7亿元,同比增长6.1%。住宿业迎来发展快车道,限额以上住宿业营业额同比增长26.6%。限额以上批发业实现高增长,限额以上批发业同比增长27.1%。从类值看,通讯器材类、新能源汽车类替代了传统的粮油、食品类与石油及制品类,两个领域的零售额分别增长189.4%、196%。
旅游业
2023年,杜集区国内旅游人数124.9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9亿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杜集区有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所,招生557人,在校生1646人,毕业生664人;普通中学20所,其中高中3所,全年招生1169人,在校生3687人,毕业生995人;初中17所,全年招生2694人,在校生8242人,毕业生2502人;小学18所,招生2295人,在校生15113人,毕业生2876人;幼儿园31所,招生2017人,在校生7057人,毕业生3410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科学技术
2023年,杜集区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评价科技中小企业117家。完成技术合同认证登记32.11亿元,每万人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6584.17万元,位居全市第一。
文化事业
2023年,杜集区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基层文艺演出活动18场,开展送戏下乡33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396场。南山汉文化博物馆接待参观游客18万人次。大庄村葡萄基地成为安徽省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基地。
国家三级图书馆:杜集区图书馆。
医疗卫生
2023年,杜集区32家村卫生室、3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张庄医院、高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朔里镇卫生院、石台镇卫生院、段园镇卫生院新建的5家体检中心全部投入使用。投入17.6万元,开展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对18家村室、服务站进行软硬件升级改造。2023年,新建医养结合机构1家,矿山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了省级医养结合示范中心。2023年,累计疫苗接种33896剂次,1~2岁儿童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为99.41%,为全市第一并率先达全省平均水平,0~6岁接种信息档案完整率及上传率为100%。2023年,完成区人民医院新院搬迁,淮北口腔医院门诊部投入使用。
体育事业
2023年,杜集区百姓健身房、梧桐3千米健身步道、四兴小区口袋体育公园、矿业社区口袋体育公园建设完成并对外开放。结合暖民心“快乐健身”行动,对全区48个健身点健身器材进行维修提升改造,开展体育项目培训4000人次,参加赛事活动20000人次。
社会保障
2023年,杜集区新增城镇就业12212人,“三公里”就业圈在全市率先实现社区100%覆盖。开发就业见习岗位623个,上岗234人。开发公益性岗位421个,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84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班131个,培训6542人次。举办各类招聘会236场次,服务企业4000余户次,累计提供就业岗位6.5万个。走访辖区企业168次,累计为企业解决近200个问题。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乡居民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分别为3.85万人、3.12万人、2.52万人、1.58万人,任务完成率居全市首位。通过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定额调整标准等方式,平均每人每月增加养老金113.6元。为2800余名特困人员代缴养老保险费46.08万元。全区已认定城乡低保对象6185人,特困人员544人,低保边缘450人,支出型困难206人。累计发放城市低保1721.2万元、农村低保2539.44万元;发放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和照料护理补贴648.53万元;对因病因灾等原因造成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155人次实施临时救助,发放救助资金44.79万元。为全区符合条件的1867名困难残疾人和3559名重度残疾人累计发放生活补贴179.6万元、护理补贴341.2万元。累计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113.82万元。
2023年,杜集区累计发放80~99岁老年人高龄津贴468.82万元、百岁津贴24.66万元。完成17个老年食堂(助餐点)建设,其中城市老年食堂(助餐点)14个,农村老年食堂(助餐点)3个,日均就餐老年人约1.1万人。完成欧集农村养老服务站建设,拨付资金22万元,完成240户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和25户家庭床位建设任务,拨付资金34.37万元。
2023年,杜集区登记成立社会组织152家,其中,社会服务机构103家,社会团体49家。全区社区社会组织数量达到420个。
交通运输
杜集区北靠陇海铁路,东临京沪铁路,徐阜铁路、311国道穿境而过,连(连云港)—霍(霍尔果斯)高速、京(北京)—福(福州)高速交汇于此,距离徐州观音机场60千米。高铁淮北北站位于杜集区坡里村,距市区约12千米,于2017年12月28日正式运营。
历史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刻
受西汉建筑名臣阳城延的世代传袭,杜集区境沿山一带多石刻匠人。刻件有兽、禽、花卉、景物、天文等等。梧桐村出土的汉画像石刻其工艺水平、整图构思堪为同时期上乘之作。后世工匠的作品多用于陵墓、屋院或其他设施。今梧桐村村民石雕艺人孙烈芳,采用新型雕刻工具,运用汉画像石雕中的阴刻、阳刻雕刻《大鹏展翅》《喜鹊闹梅》及石狮、石牛等。2008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被列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编入《淮北印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书。
民间艺术
雕塑
杜集当地雕塑以木胎泥塑为主,塑品多为寺观庙宇中之神佛鬼魅。相山显通寺柳下跖塑像为代表之作。当代雕塑师刘开渠,出生于朔里镇刘窑村,生前为中央美术馆馆长,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美术设计雕像系其主要负责,晚年指导设计湖南韶山毛泽东纪念铜像。
蜡染
杜集当地人蜡染工艺历史甚久,其技法是以家织白布为底,预先以涂为薄层,把设计的图案描在布上,留下图案线条,其余部分落腊层皆除去,染蓝,然后再将图案线条上的蜡层剥离,形成蓝底白花布料,又称“印花布”。其图案均系汉民族传统样式,如凤凰牡丹、喜鹊梅花、松鹤竹兰、福禄寿喜等等,配饰各种线条,颇具民族特色。印花布多用作青年结婚时被面、小儿衣裤、妇女头巾、围裙等,带有珍爱的意义。
唢呐
唢呐属古老的艺术形式,主要供婚丧嫁娶时吹奏以增强悲喜气氛。曲调有《一技花》《百鸟朝凤》《欢天喜地》等及戏曲曲调。主要唢呐班有5家,即坡里唢呐艺术团、时村王世哲唢呐班、梧桐村唢呐班、石台老徐唢呐班、段园镇毛庄唢呐班等。
风景名胜
朔西湖景区
朔西湖位于淮北市东北部,东接全国重点镇朔里镇,西临淮北北高铁站,总面积14500亩,其中水面7300亩,距市区约10千米,交通便利。朔西湖以水源涵养、生态保护为主,保留水面上大面积滩涂,梳理沟通大小水面,营造水系贯通、堤岛结合、湿地浅滩的自然生态景观,营造鸟类、两栖类、爬行类等生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南山风景区
南山风景区位于淮北东部山区的南山村,南山村面积2420平方千米,南山村下辖2个自然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人口4000余人。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古“唐槐”、抱元洞、迎水寺、清代郑氏古民居、汉画像石等文化资源。盛产核桃、寿桃、山杏、紫薯等优质农产品。南山风景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百莲百荷景区
百莲百荷景区位于矿山集街道宿丁路两侧,古乐湖畔。2021年,开始对该区域实施综合治理,种植百种荷花和百种莲花。总面积2000亩,一期950亩,其中古乐湖水域面积约400亩,荷花基地341亩,其余做休闲旅游业态。栽种了太空莲,九品香莲,大王莲,热带睡莲寒带睡莲,品种荷花精品盆栽等200余种,约15万棵荷花莲花。
地方特产
段园葡萄
段园葡萄,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杜集区段园镇地处黄淮大平原,属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优越,特别适宜林果种植。种植葡萄历史悠久,拥有巨峰、藤稔、京亚、乍娜等多个品种。段园葡萄有果穗整齐,大小均匀,着色一致,酸甜适中,风味淳厚等特点。2014年07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段园葡萄”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荣誉称号
2017年,杜集区入选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单位。
2020年11月,杜集区入选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2023年3月,杜集区入选2022年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13 00:42
目录
概述
建制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