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祠
淮祠
淮祠又叫禹王庙,位于河南省桐柏县城西14公里的淮源镇政府所在地,这里古称淮井铺,又称固庙。
简介信息
史载,禹王庙始建于东汉,是为纪念大禹导淮自桐柏和其治水之功而建造。据另外说法,淮祠始建于秦朝,用于供奉东渎大淮之神,汉时易名淮渎庙。淮祠是我国建庙时间最早、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庙宇之一。现有禹王殿、淮井亭、淮源文化陈列馆等20多处景观,包含瑰丽多彩的建筑雕饰艺术、书画金石艺术、中国礼祭文化、历史治淮文化、淮源民俗文化,是淮河源头的标志性建筑。
该庙原貌,纵观崇阁巍峨,金碧辉煌,有山门五间曰:“三朝猿门”门前有石狮一对威武异常。进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银杏树一株,身粗数围枝叶繁茂,昂立院中,此树1958年被砍伐。甬道两旁碑碣百余,排列整齐,穿过甬道有东西厢房各五间,和接官厅,东拐为下院有客房、僧舍、膳房等。后有高大雄伟正殿五间称“禹王宫”,登殿须上十三台阶,青砖作壁,石阶雕栏,翘脊飞檐,四角桂铃,风动铃响,悦耳动听,晨钟暮鼓,高悬庙中,殿中央有泥塑金身禹王像一尊,身高丈二,庄严肃穆,另有庚辰,童律分立两旁,常年香烟不断,殿前有卷棚五间,造型别致,整个庙宇有房二百五十间,古老壮观。
历史背景
两千多年来,禹王庙几经兴衰。民国初年,改庙为学,所有神像被毁,只有禹王像幸存。许多碑碣伏地。民国十三(1924年)前后,桐柏山下盗匪蜂起,淮源寨(固庙)重修,部分石碑被垒寨墙所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修信(阳)南(阳)公路,再次将庙中珍贵石碑被垫路修桥所用丢失殆尽。1958年,将禹王殿和禹王像拆除,1972年东西厢房又毁,并将庙院中之古柏砍伐一空,至此使该庙荡然无存。仅存石狮子一对。作为历史的见证。
由于淮河是我国中原大地上的一条古老的河流,在数千年文明发展史上,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特别是有着悠久的治水历史的丰富的人文景观及一批古代水利工程遗产,无不闪烁着古代劳动人民改造 自然征服淮河的智慧之光。为了弘扬淮河源头的历史文化在国家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的重视支持下,在原禹王庙废墟上重新将禹王庙修复。从1998年6月至2003年9月告竣。在中轴线上建筑从南往北依次为广场和五间南山 门,上书“淮源”二字苍劲 有力。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其中花岗岩火烧板铺筑面积1300平方米。穿过山门为第一进院,在中轴线上建有五间禹王殿,建筑面积366平方米,飞檐镏金,画栋雕梁,陶瓷 彩釉,壁画绚烂,特别是大禹治水图案绘制乃成功之作,工艺精湛,有争欲破壁而动之势,已达到相当水平。殿之四周回廊有檐柱二十四,柱间有云龙、雀替彩绘,造雕精美,地面以花岗岩石装饰,并以汉白玉为栏,登殿须上十六台阶,殿内中央为汉白玉雕刻禹王像一尊,身高丈二,体重八吨,其像貌端庄、慈祥、宁静、仰望使人崇敬,檐下悬挂“灵渎安澜”四字匾额,此殿雄伟,望去若空中悬阁。殿左亦称东下院,建有“淮源文化陈列馆”三十间,以展示淮河源头古今历史文化,乡风民俗,实物和图片。陈列馆前有桐柏山古今名花异草彩坛,四季花草相映,芳香宜人,空气清新。殿右有精心设计的“走渎淮河立体模型,立汉白玉石栏甬道上面可看到从源头桐柏山的烧香沟(今称六盘谷)”东行到入海处江苏省的“云梯天”,使你了解这素有“江淮熟,天下足”美誉的淮河流域全貌。  
过禹王殿下40台阶,为修竹掩映别具风光的二庭院,建有北山门五间,院内有东西碑廊27间,陈列着诸多镌刻制的珍贵古碑和文物。东碑廊前有古“淮源亭”亦称淮井亭,史载:此亭建于东汉,距今有一千八百余年,占地面积16平方米,台高30公分,六块条石镶边,杉木为柱,檐高4米,亭下正中有井一眼,条石砌成方形,井底三泉涌出,水清澈。相传大禹导淮时锁水蛟无支祁于井中,亭为六角,雕甍画栋,飞檐凌空,亭内天花板上,绘有蛟龙一条射影 井内,同时,井中系有铁索一条,此索是大禹锁水蛟无支祁之物,而今人若动索,水中蛟龙起舞,奇观异常。此亭历史悠久,历代均有修葺,明成化八年(1466年)和民国十五年(1426年)淮井亭皆毁于火。1986年按原貌重新修复该亭。今又复修。游人至此可以领略旧时桐柏八景之一的“玉井龙渊”,水面起舞的胜景。在西碑廊前新建淮源碑亭一座,建筑规模与淮井亭同,亭中有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正刻为《重修淮渎庙记》碑文背镌清康熙丁丑(1691年)秋桐柏知县高士铎书石“淮源”二字碑一通,碑高五尺四寸,宽二尺二寸五,与淮井亭东西相望。在东西二亭之中有水池一,名“淮池”长二十二米宽18米,石砌而成,池深3.6米,水深1.5米,池底布满无数微小泉眼,细小的气泡向上浮升,象是满地沉浮的珍珠。
相传擒水蛟无支祁的庚辰是太岁东渎大德将军,当时和以后京城中设有一社坛,潭,每年要掌握五岳之土、四渎之水于内。所以每年皇帝必遣使臣以玉瓶前来取水之处。
北山门外另有水池二,名曰:“风水池”。俗传如果某家运气不佳,可取池水浇宅一周,很快运气就会好转,因淮河又名“风水河”之故。
在北山门西北角淮水北流折东拐湾处,昔日有一孤独土丘,名“禹王台”又称“镇水台”,为大禹治水时常临此台,观察水情。台虽不高,却朝晖暮霭,浮云片片,河水从没淹没过,故名“镇水台”。
因北山门临水而建,故修石桥一座,桥长18米,宽6米,碧绿大理石为面,汉白玉护栏,远眺如虹蟠空,横跨于淮河之上,栏上勒刻“淮河第一桥”古老的淮河由此东去一泻千里。
禹王庙建在淮河源头“玉井龙渊”名胜之处,南起江淮大道,北止信(阳)南(阳)公路,东至禹王路,西临淮河东岸,占地52亩,建殿宇山门,陈列馆等共77间,总投资550万元。
禹王庙,南望凌云峰,山依盘龙岭,高老山于左,鸣溪唱于右,庙貌巍峨,美轮美奂,312国道,宁西铁路东西贯穿,并有专线公交车从县城往返。禹王庙今以蔪新的姿容迎接四海宾朋前来观光游览这“禹王业绩功盖世,庚辰擒蛟贯古今”之胜地。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11-10-12 10:52
目录
概述
简介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