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工学院
中国江苏省淮安市境内公办高校
淮阴工学院(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为江苏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江苏省淮安市。学校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江苏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首批和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试点高校,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百城千校”计划首批试点高校,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应用本科分会副理事长单位,苏台青年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理事长单位,江苏省高教学会副会长单位。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1975年7月,始称“清江拖拉机制造厂七二一工人大学”。
1982年12月,国家教委批准学校备案。
1984年,学校更名为“淮阴市机械工业职工大学”,隶属于淮阴市机械工业局。
1988年12月,学校与淮阴市经济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合署办公;同年,学校划归淮阴市经委领导。
1989年8月,学校更名为淮阴职工大学。
1958年,淮阴工业专科学校创办。
1962年,学校停办。
1983年,淮阴职业大学创办。
1985年,在淮阴职业大学的基础上恢复淮阴工业专科学校。
1985年6月,淮海交通职业专科学校创办。
1990年4月,学校与淮阴工业专科学校联合办学,作为淮阴工业专科学校交通分部,隶属于江苏省教育厅。
1964年,学校创办,时称“国营东辛农场半农半读农业大学”,1969年停办。
1977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江苏省五七农垦大学”。
1981年,更名为“江苏省农垦干部学校”。
1983年,江苏省农垦职工大学创办,校址在响水县大有镇。
1985年,学校迁至淮阴市北京北路;同年9月,学校附设职工中专班和电大班。
1997年,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农垦分校成立,与学校合署办公。
合并发展
2000年3月,淮阴工业专科学校、江苏省农垦职工大学、淮阴职工大学合并组建淮阴工学院。
2011年10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同年9月,学校入选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4年8月,学校被纳入了教育部和江苏省共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同年9月,学校入选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20年12月,学校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
202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24年7月,学校获批首批江苏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
2024年12月20日,江苏省教育厅发布公示,按照高校设置有关规定及要求,淮阴工学院拟更名为淮安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开办73个本科专业。据2024年11月学校官网数据,学校设有22个院(部、中心)。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00余人;硕士生导师698人(含企业、兼职),兼职博士生导师10人。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7人,引聘国家级人才21人;有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教学名师、省特聘教授、省技能大师、江苏外专百人、省产业教授等省级重点人才32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人才2人;省“双创计划”“六大人才高峰”“青蓝工程”等省级人才项目480余人次。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有1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拥有省“十四五”重点学科6个,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3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拥有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5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2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三期项目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省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6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2个;获批省重点产业学院1个;获批国家“金课”3门,省级“金课”23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6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5门。
截至2023年9月,学校近5年获批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7项,省部级以上重点教材50部。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学生近5年获“创青春”国赛金奖1项、铜奖3项、“互联网+”国赛银奖2项、铜奖4项、“挑战杯”国赛特等奖、银奖、铜奖、三等奖各1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1项,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9600余项。
学术科研
科研机构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有国家级平台5个,省部级平台53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9月,学校近5年,获批国家自科、社科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0余项,省部级项目300余项,以第一单位获省科技进步奖、省哲社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20余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950余件,实现专利转化900余件,专利转化金额3000余万元。
“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批国家自科、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0项、省级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中,以第一单位获批江苏哲社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及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奖30余项、市厅级奖280余项;发表论文3500余篇,其中多篇科研成果登上《Physics Reports》等期刊;授权发明专利485件。
截至2023年4月,学校近5年,获批国家自科、社科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0余项,省部级项目300余项,以第一单位获省科技进步奖、省哲社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20余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950余件,实现专利转化900余件,专利转化金额3000余万元。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拥有中外文图书200.24万册,生均纸质图书80.15册,中外文期刊752份。电子图书242.9万册,中外文数据库39个。
淮阴工学院学报》创刊于1988年,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淮阴工学院主办,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学术期刊。学报主要设有专家特稿、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实践、研究开发、哲学社会学、教育教学研究、领导科学栏目,另设有运河经济与文化研究、区域发展研究特色栏目。学报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刊,已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电子科技文献数据库》《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工程技术)》、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收录。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9月,学校先后与全球22个国家及台湾地区60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芬兰于韦斯屈莱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开展物流工程本科教育,与意大利萨兰托大学共建成立“中欧运河文化研究交流中心”,与淮安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及捷克华商联合会共建成立“淮阴工学院华侨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与法国洛林大学、日本长崎综合科学大学等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学校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
学校徽志为蓝色圆形徽标,创意为“奋飞”。上方是毛泽东同志的集字校名,下方是学校英文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中间是圆形图案,隐含英文字母“HIT”变形和中文“工”字变形,“1958”为学校办学起点年份。
学校徽章为教职员工和学生佩戴的印有毛泽东同志集字校名的长方形证章。教职员工佩戴的徽章底色为红色,校名文字颜色为金色;本科生佩戴的徽章底色为白色,校名文字颜色为红色;研究生佩戴的徽章底色为黄色,校名文字颜色为红色。
学校校旗为白底蓝字矩形旗帜,左上角配以学校徽志。
精神文化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释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全校师生员工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明德尚学、自强不息。
社团文化
截至2017年1月,学校开展了科技文化艺术节、读书节、大学生志愿服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等活动。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淮阴工学院现有枚乘路、北京路、萧湖3个校区,校园占地约2200亩,校舍面积73万平方米。
枚乘路校区
枚乘路校区位于淮安市枚乘东路1号,分南苑和北苑。
北苑的标志性建筑逸夫楼,是教学与科研主楼。学生宿舍分梅苑竹苑,食堂有五食堂六食堂。苑内还设有操场球场,水系有先鸣湖、莲池等。
南苑除了教学楼和实验楼外,生活区中还有网红八食堂和民族特色七食堂。学生宿舍是兰苑和菊苑,超市浴室快递站医务室一应俱全。
北京路校区
北京路校区位于淮安市北京北路89号,有科技园,还有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型晚会多在这里举办。生活区中同样有着快递站、超市、浴室等。学生食堂是三食堂,宿舍名为丹苑。
萧湖校区
该校区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城河街1号,同样生活学习建设齐全。宿舍楼名为荷风苑和樱花苑,教学区有文创楼、文荟楼、文萃楼和文通楼。标志性的萧湖将生活区和学习区分隔。
现任领导
校园环境
该校区有南北两个苑。
校区多承办大型活动。
截至2022年8月,萧湖校区是唯一一所建在景区中的校区,唯美浪漫。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淮阴工学院章程.淮阴工学院.
学校简介.淮阴工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3 13:5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