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子戏
汉族地方戏曲剧种
坠子戏,河北省深泽县、 安徽省宿州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坠子戏是新兴地方剧种之一,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坠胡而得名。坠子戏是1944年以后,由初步用戏剧形式演出的“大扬琴班”吸收单口坠子的曲调逐渐蜕变而成的戏曲刷种。它最初形成于安徽萧县,后逐渐流行到豫、苏、鲁以及河北等省。
解放前,淮北萧县一带的农村,有很多曲艺艺人分散从事扬琴、单口坠子等演唱活动。
1942年,萧县琴书艺人杜庆祥(艺名永真)等十余人首先组成一个半职业性的演唱班社,初次以戏剧形式演出,有简单的化妆、服装、道具,取名为“大扬琴班”。其曲调以安徽琴书的唱腔为主,也唱梆子腔和拉魂腔(即泗洲戏)。同年,萧县单口坠子男艺人李教令(绰号“黑大个”)、女艺人史凤侠等先后加人了“大扬琴班”。“大扬琴班”的音乐随之增加了单口坠子的音乐成分。由于坠子的音乐一向深受群众欢迎,李教令又是淮北一带很有影响的坠子艺人,后来便在李教令的倡导下,将“大扬琴班”改为以坠子曲调作唱腔的“道情班”(早期的坠子是由安徽北部的“道情”,结合皖北、豫东的“莺歌柳书”和河南的“三弦书”而形成的一种曲艺,因而得名)。“道情班”演唱的戏曲就是最早的“坠子戏”。一直到全国解放以前,唱坠子戏的剧团只有萧县的道情班。其活动地区,主要在皖北的集镇农村。
中国解放以后,坠子戏有了较快的发展,剧团逐步增加,活动地区迅速扩大。1950年初,李教令、杜庆祥带萧县的道情班去河南演出时,商邱的一些单口坠子艺人在他们的帮助下,也成立了演出坠子戏的商邱道情班(后改为商邱群艺剧社,1959年改为郸城县实验坠子剧团)。在此影响下,河南省南乐县也成立了一个演唱坠子戏的曲艺剧社(并改名为南乐县坠子剧团)。
1951年,安徽萧县的道情班,改为专业剧团,被命名为萧县曲艺实验剧团。萧县曲艺实验剧团建团后,在政府领导下,相继充实了一些主要演员,培养了一些新生力量,努力进行了音乐、唱腔的改革,在表演上吸收了其它剧种的长处加以变化运用,还挖掘、整理、改编了一些传统剧目,并创作、演出了一些现代戏,因而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
坠子戏不但在安徽、河南有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江苏、山东等省也深受欢迎。1953年,河北省深泽县也成立了坠子剧团。
1959年,安徽省委为了更好的扶植这个年轻的剧种,决定成立安徽省坠子剧团。
十年动乱期间,坠子戏横遭砍伐。打倒“四人帮”以后,坠子戏才得到恢复。
文化特征
唱词
坠子戏的唱词,有七字韵、十字韵、三字紧、五字嵌等节奏灵活的长短句。
唱腔
坠子戏的唱腔朴实、易懂,板式比较丰富。常用的板式有【平板】、【寒板】、【慢板】、【快板】、【垛板】、【寒韵】、【送板】、【摇板】、【散板】等。
【平板】是坠子戏中应用最多的一种板式,其节奏为一板一眼(2/4),它不但宜于叙事,也能抒情,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是坠子戏的主要唱腔。【寒板】是以淮北一带的自然哭腔为基础,加以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板式,其节奏也是一板一眼,经常用来表现人物忧郁、悲伤的情绪。【慢板】是在平板基础上,将节奏变化拉长、伸展扩充而形成的,节奏为一板三眼(记作4/4)。它的抒情性较强,善于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有时也用来叙事。【快板】的节奏为有板无眼(记作1/4),善于表现激昂慷慨和热烈欢快的情绪。
乐器
坠子戏文场的主奏乐器是坠胡(又称“大弦”),形状类似小三弦,共鸣筒蒙以桐木板。坠胡在演奏技巧上的“揉音”和“滑音”很有特点。另外,还配有二胡、高胡、筝、三弦等乐器。打击乐方面在单口坠子时期,只有脚梆和简板,形成坠子戏以后,改用“土板鼓”(用粗竹根子自制的)和手板,还增加了一套锣鼓。1946年以后,先后吸收了京剧和其它地方戏的锣鼓点子,已能很好的配合表演、烘托剧情。
表演
坠子戏的表演主要依靠唱腔和说白,道白采用淮北的方言,需要上韵时,就在方言的基础上上韵。唱词和曲调紧密结合,高低回旋变化自如,因此观众用“听起来过瘾、带劲”等话来赞赏坠子戏的演唱。安徽省坠子剧团的主要演员刘元芝、陈元孝、陈元萍、朱月梅等的演唱艺术,深受群众欢迎。坠子戏的小生、小旦、老生等行当的服装、化妆和其他剧种相比虽显得简单,但比早期的坠子戏已有不少改进。
代表剧目
坠子戏的演出剧目,大致分为两类,即“垫戏”和“正本戏”。
垫戏是在正本戏的前面加演的小戏,一般由单口坠子的“段子”改编而成。如《小菜园》、《三姐拜寿》、《潘金莲拾麦》等都属于这一类。垫戏的特点是有故事、短小精悍、结构紧凑、唱词和曲调都比较固定,剧本多取材于当地民间故事。
“正本戏”以连台本戏为主,早期基本上是“活词连台”,是由坠子中的“蔓子”(长篇或中篇)改编的。有时在演出场上根据剧情的发展和气氛的需要,进行即兴创作,临时增加或缩减唱词。这类剧目有《小包公》、《张廷秀私访》、《七巧案》、《李白醉酒》、《届公断》、《香莲帕》、《大红袍》、《白罗衫》、《大八义》、《小八义》、《秦英征西》、《回龙传》、《大宋金鸠记》、《何文秀》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坠子戏虽是乡土剧种,但不土、不酸、不俗,是一种田园的自然美。坠子戏善于表现善良、朴实、豪爽、耿直的性格。《卖甜瓜》《王林休妻》《小菜园》《小包公》等,都是坠子拿手的优秀剧种。坠子戏根植于淮北大地,在广阔的天地里成长,同人民有一种天然的感情,它弘扬了真善美,鞭打了丑恶假,它体现的乡村民情,传承了高尚的道德风尚,深受人民的喜爱,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
从20世纪40年代至当代,坠子戏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乡村生活,于老百姓有着血肉的联系,坠子戏的传承和发展对发展农村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传承现状
随着社会的变迁,群众性娱乐形式多样化,现代大众传媒方式的改变,坠子戏受到很大冲击,其传承和发展困难重重,亟待抢救和保护。
传承人物
朱月梅,女,1939年4月出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宿州市申报。申报项目:坠子戏。
保护措施
宿州市积极扶持坠子戏等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项目资金落实工作,建立目标、投入、管理、考核、监督机制,确保保护计划的贯彻落实。按计划培养后续传承人,保证传承人的自然更替。
宿州市市政府增加了对坠子戏的投入,坠子剧团的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同时对已离岗的老艺人重新请来培养坠子戏新人,建立定人、定点、定时、定内容、定效果的传承培训机制。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坠子戏”项目保护单位深泽县坠子剧团有限公司、安徽省宿州市坠子剧团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17年9月27日,第四届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好戏大家看”系列展演剧目之一、由宿州市演艺集团创作排演的大型古装新编坠子戏《中华孝贤·闵子骞》,在安徽艺术剧院成功演出,坠子戏在其中得到展示。
2018年9月6日,河北省戏曲类非遗传承与发展研讨会暨国家级非遗深泽坠子戏保护成果展演在石家庄市深泽县举行,深泽坠子剧团演员和当地学生同台演出,展示了戏曲类非遗传承方面取得的成就。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0 10:37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