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绿山龙眼(Helicia nilagirica Bedd.)是山龙眼科山龙眼属植物,乔木,高5-12米,树皮灰色;芽密被锈色短毛,小枝和成长叶均无毛。叶纸质或近革质,倒卵状长圆形、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顶端短渐尖、近急尖或钝,基部楔形。总状花序腋生或生于小枝已落叶腋部,长10-18(-24)厘米,密被锈色短毛。果呈稍扁的球形,顶端具短尖,基部骤狭呈短柄状,果皮干后革质,厚2-4毫米,绿色。花期5-8月,果期11月至翌年7月。
乔木,高5-12米,树皮灰色;芽密被锈色短毛,小枝和成长叶均无毛。叶纸质或近革质,倒卵状长圆形、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10-20(-23)厘米,宽(2.8-)4-9厘米,顶端短渐尖、近急尖或钝,基部楔形,稍下延,全缘,有时边缘或上半部的
叶缘具疏生锯齿;中脉在上面稍凸起,侧脉(5-)6-8对,在下面凸起,网脉两面均明显;叶柄长1-2(-3.5)厘米。
总状花序腋生或生于小枝已落叶腋部,长10-18(-24)厘米,密被锈色短毛,毛逐渐脱落;花梗常双生,长1.5-2(-3)毫米,基部彼此贴生;苞片披针形,长约1毫米,被柔毛;
小苞片长约0.5毫米;花被管长12-18毫米,白色或浅黄色,无毛;
花药长约2.5毫米;腺体4枚,卵球形或近球形,稀1-2枚腺体延长成丝状附属物,在中部以下呈螺旋状弯曲;
子房无毛。果呈稍扁的球形,直径(2-)2.5-3.5厘米,顶端具短尖,基部骤狭呈短柄状,果皮干后革质,厚2-4毫米,绿色。花期5-8月,果期11月至翌年7月。
生长于中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生于海拔1000-2000米(主要生长在1400-2000米,以1600-2000米分布最多;在800-1600米分布较少;低于800米未见分布。)的山地和山谷常绿阔叶林中。深绿山龙眼在阔叶林以及针阔混交林中分布较多,而针叶林中尚未发现过;在火烧迹地和砍伐迹地中亦可见很多幼苗、幼树;在路边、林缘处深绿山龙眼数量多,长势好。其分布与坡向、坡度相关不显著,果常与
栎属、
栲属、
木莲属、
红木荷、
云南油杉、
旱冬瓜等树种混生。
深绿山龙眼的寿命长达几百年,其萌芽更新能力强,伐后可成丛萌生数枝。天然林内深绿山龙眼一般以种子繁殖,但其水平根系可产生不定芽而萌蘖出新植株。天然林内深绿山龙眼单位面积产量低,结实晚,大小年明显,有效成份含量差异大。
播种繁殖:深绿山龙眼采种大多在6-8月。个果实具2粒种子。种子属于大粒种子,富含淀粉,不易保存,果实通常易受虫害,采用常温干藏。笔者采用低温密封干藏法贮藏深绿山龙眼种子,可以抑制虫卵孵化或幼虫发育,其种子能贮藏半年。由于其夏季成熟后易丧失发芽力,宜随采随播。生产上通常把果皮去掉直接播果实。一般按10厘米×20厘米株行距播种,覆土厚度为种子或果实直径的1-3倍。约6个月开始发芽,1年左右苗木出圃。用500×10-6
ABT2号生根粉或500×10-6赤霉素浸泡种子1小时后再进行播种,3个月时发芽率为65-70%,6个月时发芽率为85-90%。发芽后移苗,再过3个月苗木即能出圃。出圃时平均苗高15厘米,平均地径0.3厘米。
无性繁殖:从3年生和10年生母树上采集当年萌发新枝进行了扦插和嫁接对比试验。无论是扦插还是嫁接,从3年生母树采集的当年生枝条,其成活率均显著高于10年生母树。以红壤心土为基质并用0.2%
高锰酸钾消毒,用200×10-6赤霉素浸泡穗条2小时后进行扦插效果最佳,打插成活率达70%以上:接穗用500×10-6ABT2号生根粉浸泡1小时后,采用切接法进行嫁接效果最佳,嫁接成活率达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