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云南瘴气与生态变迁研究》是周琼创作的历史地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2007年7月。
内容简介
该书在厘定瘴气概念的基础上,对清代云南瘴气区域作了区分,对清代云南瘴气区域的变迁作了考察,归纳出清代云南“瘴域”变迁的特点,并从人口、农业、矿业等方面深入探究了“瘴域”变迁的原因,论述瘴气对民族分布格局、政治制度、官僚制度、城池建设、经济发展、军事驻防等方面的影响。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云南是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众多、自然环境复杂的区域,瘴气作为一种在云南各民族地区长期存在的、危害人生理健康机能的自然生态现象,在中央王朝对云南民族地区的开发和经营过程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对云南瘴区各民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云南瘴气有其独特的存在基础和分布区域,清代是云南瘴气史料较丰富的时期。随清王朝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深入开发,瘴气存在的自然生态基础逐渐消失,瘴气区域随之发生了变迁。清代云南瘴气区域的变迁正是民族生态环境变迁的缩影,是云南生态环境变迁史中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清代云南瘴气与生态变迁研究》对这一主题展开了研究。
作品思想
该书指出,云南瘴气之所以长期、广泛存在,有其特殊的原因,它是独特复杂而又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湿热郁闷的气候条件和生物多样性特点显著的原始生态环境的产物,各瘴区不断释放浓烈毒素的动植物与瘴气的形成也有密切联系,大部分瘴区普遍存在的毒泉瘴水加重了瘴气的毒性及其存在的顽固性,遍布于云南山头地角水滨的温泉在一定程度上是瘴气产生并长期存在的原因之一,云南各地丰富的矿物质与瘴气瘴水的形成也有密切关系,同时,各民族地区人为环境的污浊脏乱成为瘴气长期存在的温床。因此,云南除存在有上述各种不同的瘴以外,还有交头瘴、谷槎瘴、虫瘴、禽瘴、螃蟹瘴、蚂蟥瘴等特殊类型的瘴。
清代云南瘴气分布区域虽比以往的历史时期缩减,在很多开发集中的坝区和半山区,瘴气已经彻底退出了人们的生活,但在人烟稀少的深山林箐区、炎热河谷区,依然有密集的瘴气在活跃。从总的方面来说,清代云南的瘴气主要分布在以几条大的江河为中心的地区,即以潞江、澜沧江、元江、南盘江、金沙江流域为中心的区域,主要有滇西和滇西北南部的腾越、永昌、大理西部等重瘴区,滇西南顺宁、缅宁、景东等重瘴区,滇南普洱、镇沅、镇南、元江等重瘴区,滇东南临安、开化、广西、广南等持久瘴区,滇中武定、元谋和滇东北东川、昭通等瘴变区,滇西北冷瘴区,滇黔交界处局部瘴区等七大瘴气分布区。
清代云南的瘴域发生了巨大变迁,变迁方向与人口迁移及经济开发的方向、生态环境变迁的趋势一致,呈现出从坝区盆地向山区、从云南的腹里地区向边疆民族地区退缩的趋势。瘴域变迁的直接原因是生态环境的变迁。导致清代云南生态环境变迁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人口的大量增加,从柴薪、建筑、习俗、宗教、战争等方面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耗费,对粮食的需求量也大幅上升,对耕地需求随之增加,鉴于云南山多地少的实际状况,土地的垦辟向山区半山区推进,山地农业民族刀耕火种的地域逐渐缩减,高产农作物普遍种植,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这些流失的水土壅塞淤积在各地的水利设施中,对农业生产及人们的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清代云南的铜、铁、锡、银、铅等矿的采冶及盐井熬煮,促进了矿业经济的大发展,却使很多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大量减少,生态环境发生了激烈的变迁,最终导致了瘴气的消失和瘴域的退缩。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周琼,彝族,1968年11月生于云南楚雄。1990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博士,云南大学副教授。编著《云南乡土文化丛书·楚雄分册》(2003年)。负责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四项,参加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级、部级项目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