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党”是在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的领导下,通过大规模的组织清洗的方式,把那些不符合党员标准的人成批地清除出党的活动。在苏共历史上,由于特殊的社会政治原因,清党运动主要出现在列宁和斯大林时期。
运动背景
十月革命前,俄共(布)生存环境异常残酷,“这时候冒险家、野心家和骗子手以及一切不坚定的人,决不可能指望靠加入共产党飞黄腾达”,只有那些具有坚定革命信念和勇于自我牺牲精神的先进分子,才会参加党的组织。相对来说,保持党的纯洁性是比较容易的。
革命胜利后,俄共(布)已成为一个合法的党,是一个“加入之后就有可能掌权的党”。“执政党的引诱力”,使党员数量激增。1917年1月,俄共(布)的党员只有2.4万人,到1921年已猛增到73.2万人,增长了30多倍。大批非无产者进入党的队伍,就连过去的社会革命党人等也都纷纷转变立场,加入了党组织。针对这一现象,列宁十分清醒地指出:这些异己分子之所以混进党内,“是因为共产党人现在掌握政权”。执政地位和环境的变化使一些党员干部“变得骄傲自大起来”,如果对此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势必会严重威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队伍的纯洁性。
历次运动
在苏共历史上,由于特殊的社会政治原因,清党运动主要出现在列宁和斯大林时期。从1919年到1936年间,布尔什维克先后进行的五次较大的清党运动。
第一次清党1919年3—10月
列宁提出通过清党来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1919年3月八大发出了“把那些入党不是为了干革命而是为了捞取执政党好处的分子清除出党”的号召,通过了改善党的社会成分和进行重新登记的决议,通过了如下的决定:第一,对全体党员进行一次普遍重新登记(25万人左右);第二,今后党应该密切注意自己的社会成分。这次清党重点清除三种人:官僚主义者、异己分子,追逐名利者。这是苏共历史上第一次开展的清党运动。
第一次清党运动,总的情况是令人满意的,方法和措施也是得力的。经过这次运动,全党党员人数降为15万左右。清党后,在国内战争的艰难困苦条件下,一些地方举行了征收党员周活动,这一活动共接受了20多万人(主要是工人)入党。
第二次清党1921年到1922年
1921年3月召开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党的建设问题》的决议,对清党作了规定。1921年6月21日,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党员审查、甄别和清党问题的决议》,对清党作了具体部署。1921年12月,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据审查党员的经验巩固党的问题的决议》,对这次清党作了总结,这是苏共历史上的第二次清党。
这次清党对象主要是混入党内的旧官僚、“非共产主义分子”,原孟什维克分子。
到1922年初,有159355名党员被开除,清除了大批异己分子和蜕化分子,巩固了党的队伍,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保证优秀的工人和农民可以被挑选入党。
第三次清党1929年到1930年
1929年4月23日,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会议决定,实行总清党,随后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清洗和审查联共(布)党员和预备党员的决定》,要求揭露隐藏的托洛茨基分子和其他反党集团的支持者。这次清党由监察委员会专门成立的审查委员会负责,审查的主要对象是:浪费、受贿、怠工、破坏和懒惰分子。
第四次清党1933年到1934年
1933年1月12日,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会议通过决议,决定在1933年进行清党。清党的原则是:一方面加强党内的无产阶级铁的纪律,把一切不可靠、不坚定地和混进党内的分子清除出党的队伍;此次清党要求在1934年底前结束,规定在清党工作结束之前停止吸收新党员。
这次清党,共清除党员104780人。通过这次清洗,斯大林战胜和摧垮了其他反对派集团,把反对派分子清除出党,部分人被投入了监狱,清觉演变成派别斗争、内讧和个人纠纷工具。
第五次清党1935年到1936年
清党的直接导火索是基洛夫遇刺事件。1934年12月1日,联共(布)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州委书记基洛夫在斯莫尔尼宫办公室前被刺身亡,调查结果表明是由一个持假党证的人混人机关实施了暗杀。因此在基洛夫事件发生之后,随即发起了更换党证运动。1936年2月1日前,党员证件审查完毕,1936年2月1日到5月1日,更换全体党员和预备党员的党员证件。检查党证的范围包括81%的党员,开除了其中的9%的党员。在更换党证时,有244名原托洛茨基分子和季诺维也夫分子被开除出党。一方面通过更换党证,使得原来比较松散的党务工作得到了加强和重视,特别是改正了随便发给党员证件,纠正保管工作和登记工作的混乱局面,克服了组织上的涣散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在清党工作中涉及面越来越大,导致这次清党成为随后大清洗的序幕。
取消清党
1939年3月,联共(布)十八大在通过的《修改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章》的决议中就明确指出:“经验证明,今后必须取消大规模清党的办法”。
苏共取消了大规模清党的办法。
清党评价
苏共历史上的五次清党运动,两次发生在列宁主政时期,三次发生在斯大林当政时期。清党是列宁建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时期的清党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解决党员成分问题,同时在措施和方法上比较重视从思想上清党。
与列宁时期的清党不同,斯大林时期的清党运动更多了一份党内斗争色彩,组织处理代替了理清思想,同时清党缺乏明确的程序、政策和措施。
前三次清党活动主要是解决党的成分问题,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相对比较温和。后两次清党运动不仅仅解决党员成分问题,而且把党内斗争问题,上纲上线到对敌斗争的高度,着重清除所谓托洛茨基及其在国内的代理人。于是,就放弃了群众路线,采取了党和国家专政部门相结合,采取了逮捕、监禁甚至枪决的手段,镇压所谓的间谍、特务和托洛茨基反革命分子。采取这样比较极端和恐怖的措施和手段实行清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镇压了一部分反革命和敌特分子,但也错杀和冤枉了一大批优秀的或无辜的党员,给党的事业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