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寺,周围长满了古木大树。寺院掩映在清幽翠绿的环境之中,显得宁静典雅。在寺南约200米处建有两座玲珑的小石塔,与清凉寺对应相照,构成了佛教圣地的高雅格局。在寺院内的古松翠柏中,座北朝南建有三座大殿,分为前殿、中殿和后殿。前面左钟楼、右鼓楼。
清凉河原来叫“清水河”,后因清凉寺改为现名。它发源于清凉寺西30里的龙门村一带,弯弯曲曲,百折迂回,流程达60余里。清凉河沿清凉寺而过,往东注入郜河。《行唐县地名志》载:“相传,龙门沟原有一条天然石门,
天堑横跨东、西两岸,有头有尾,好似一条石龙伏卧,上面人能通行……”据说,这清凉河的水有上、中、下三个大石洞的泉水汇集而成,这石洞就叫“龙门”,因自然环境独特,人们把这里的村名改成了
龙门村(也叫流门村)。上水洞叫上龙门、中水洞叫中龙门、下水洞叫下龙门,至今这些村名还一直这么称呼着。
清凉河不大不小,河水清澈见底。距离清凉寺一里处,河面突然变得开阔起来,最宽处约有1000米,水势平稳,水位反而加深,最深处约有五六米。但到出口处河面又开始变窄,形成一个葫芦状的湖泊河流,构成了一个风景如画的自然美景。清凉寺周围土地肥沃,
滋润养育着这里人们世代生息,人们感谢这自然美景的恩赐,把原来村名“庄”改成了“滋沟”村名,后来演变成了“磁沟”,至今这里的村名叫刘磁沟、陈磁沟、吴磁沟和董磁沟。
据清乾隆年间行唐县志记载,清凉寺是金大定,即1161—1190年间修建, 清凉寺占地13.7亩,周围辖土地164亩,属于刘磁沟村、吴磁沟村、陈磁沟村、和南王庄村的共同财产。每年的六月初六至七月初六的五台山大庙会时,南方的僧侣们到五台山进香,经过清凉寺,都要在此休息几天,再向北进发,因此,该寺又称为“歇脚寺”。
史料载,清凉寺住持是五台山派遣的高僧,直属五台山管理,是五台山寺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作用和价值引起了历代王朝的重视,每个朝代都曾修缮,甚至重建过,才使这座千年古刹得以繁荣昌盛,经久不衰。清凉寺内有石碑30余块,碑文记载了该寺历次修建、重建及重修,其中一次重大重修是明永乐年间已亥季春。
清凉寺不但建筑艺术高雅,其坐落环境也让人留恋不舍,加之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成了人们去五台山旅游的第一站。寺中大殿的“三菩萨”壁画更是名扬天下,历史上的文人学者、诸家名流、达官显贵、名道高僧,到五台山旅游时都到此一游,专门来欣赏壁画,领略风采。可惜的是1926年被英国人买走,至今藏于大英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