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周刊》1914年3月24日在
北京创刊,出至1937年5月第46卷第6期时因抗战而停刊;同年改出《清华月刊》,仅出2期;
抗战后1947年3月复刊,卷期另起,出至7月第17期。该刊由
清华大学清华周刊社编辑,北京清华学校出版。周刊,属于文理综合性刊物。
主要撰稿人有
梅贻琦、
孙毓棠、冯景兰、霍佩心、滤清渝、陈寅恪、李健吾、黄自、徐敦璋、傅正等。
该刊介绍欧美新思潮,新学说,纪录古今中外各界名人言行、轶事、佳话,记载本校大事及经过,讨论校内事务,有学生自治问题、课程分配问题、男女同校问题、教员聘用及待遇问题、学生入校及送美等问题,刊登小说、诗歌、时事评论等内容。
该刊载有陈寅恪的《高鸿中明清和议条陈残本跋》、《俞曲园先生病中呓语跋》、《郭煌本维摩诘经问疾品演义书后》等文。另外,还载有《中国最低工资问题》、《音乐在人生中的位置》、《对于电影问题之不平鸣》等有关文艺与社会的之类文章。
该刊基本上代表了民国学生所办校刊的科学技术水平,载有《电力实用界将来之希望》、《万有摄力与光同本之设论》、《暴风暴雨之机理》、《动植物生活类同之驳议》、《生理上解释恶习成因之新发明》、《蚊与传染病》等有关自然科学与人类以及动植物生活方面的论文。
另外,《清华周刊》之增刊颇有特色,创办如此众多和各具特色的增刊,在高校期刊史上实属罕见。所见其最早的增刊为1915年所出版的《清华临时增刊》,且并非增出1期即停,而是一直持续至1925年,有11期,成为主干期刊的新支,给人一种枝枝桠桠、根繁叶茂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