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清华大学化学系成立之初分析化学学科即作为“专门方向”重点发展,1952年院系调整致使化学系的发展中断,但是分析化学学科的教学活动得到保持和延续。1971年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作为第一个校级科研条件平台成立。1985年化学系复系,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与原分析化学教研室整合。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历经50年的积累和探索,开创了学科与仪器平台融合发展的模式,形成了教学、科研和测试服务三位一体的特色。
发展历程
1926年
清华大学化学系成立之初分析化学学科即作为“专门方向”重点发展,1952年院系调整致使化学系的发展中断,但是分析化学学科的教学活动得到保持和延续。1971年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作为第一个校级科研条件平台成立。1985年化学系复系,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与原分析化学教研室整合,成教学、科研、服务三结合的实体。
分析中心的发展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特别是化学系复系以来,邓勃、郑用熙、李隆弟等教授在化学计量学、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和胶束增溶及室温磷光光度分析研究方面,形成了有特色并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方向。九十年代后随着罗国安、朱永法、童爱军、丁明玉、张新荣、林金明、李景虹、张四纯、梁琼麟等一批中青年人材的成长与引进,明确了以色谱分析、光谱分析、表面分析、电化学分析、药物分析作为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近年来,为了加强光谱、质谱、电化学分析研究队伍建设,又引进了刘洋、何彦、向宇、瑕瑜、张昊、胡昉昊等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分析中心现有教师及工程系列人员共40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2人。形成了一支学术方向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已成为我国培养分析化学领域高级人才和从事创新性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历任领导
2021年- 李景虹 瑕瑜 周群 宗瑞隆
2018-2021年 李景虹 张四纯 向宇 宗瑞隆
2015-2018年 李景虹 张四纯 向宇 杨海军
2009–2015年 林金明 李景虹 童爱军 朱永法
2001-2009年 张新荣 罗国安 朱永法 孙素琴
1996-2001年 郁鉴源 罗国安 孙素琴
1995-1996年 曹立礼(代) 罗国安 孙素琴
1990-1995年 郁鉴源 王运辉 吴筑平 王小芹/宁永成
1985-1990年 孙扬名 王运辉 王小芹
1984-1985年 王运辉(代)
1981-1984年 郑用熙
1971-1981年 邓勃
中心概况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历经50年的积累和探索,开创了学科与仪器平台融合发展的模式,形成了教学、科研和测试服务三位一体的特色。为清华十余个院系开设了《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化学分离》、《环境分析化学》、《材料分析》、《波谱分析》、《分析化学前沿》、《高等分析化学》、《药物分析》、《分析化学与现代社会》、《基础分析化学实验》和《仪器分析实验》等理论与实践课十余门,先后编写了10多种教材及参考书。其中为生物系、生化基科班开设的《仪器分析》是北京市精品课。研究方向涵盖:单细胞分析、质谱分析、光谱及成像分析、分离及色谱分析、生物分析与生物传感、微流控分析、表面与材料分析、生命分析化学、药物分析化学、环境分析化学、电分析化学、纳米分析化学等。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于1993年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资质认定(CMA认证),目前为高校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单位。北京电子能谱中心、微量分析测试方法与仪器研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清华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分析测试研究中心和教育部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等均设在本中心。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5人,高级工程师8人、中级工程师12人,现有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亿元人民币,是目前校内服务学科领域最广,具有明显学科交叉特色的校级科研条件平台。分析中心积极响应7天24小时开放共享服务,鼓励用户独立测试,长期面向校内外开展基础培训和上机操作,开设专题研讨和技术讲座,同时鼓励和欢迎技术人员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