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
清华系别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简称电机系)创立于1932年,是清华大学最早成立的3个工科系之一。1989年率先将原电力系统自动化、高电压技术、电机三个专业合并为一个宽口径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列入全国专业推荐目录。本学科是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一级学科博士点,在历次学科评估中保持全国第一或A+。
历史沿革
1932年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简称电机系)原名电机工程学系,成立于1932年秋,首任系主任由清华工学院院长顾毓琇教授兼任。第一年由外系转来二年级学生7名,招收一年级新生31名。
1934年
设立电力和电讯两个组,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动工兴建电机工程馆,1935 年落成。当时,全系学生最多时共103人;1935年,第一届毕业生3人;1935~1937年,毕业生总数27人。
作为发起单位之一,创立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1935年
电机工程馆落成,装备了电机、高压、电车、电梯、电灯、电报电话、无线电、真空管等实验室。
1937年
“七·七”事变后,电机系随清华大学共赴国难,迁至昆明。
1938年
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成立。联大电机系1939年附设电讯专修科,学制为两年,培养了抗战时期急需的电讯人才。联大电机系造就了大批人才。
电机系和物理系的部分教师组成无线电研究所。
1946年
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恢复全国招生,电机系随校回迁清华园,录取的学生最多,共一百几十名。当时,电机系在工学院有较大影响,有“土木系老、电机系难考”之说。
1952年
北京大学工学院的电机工程系并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
按学校做出的调整,电讯组独立出去,成立了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
电机系设立电机及电器、发电配电网及配电系统和工业企业电气化三个专业,另设有发电和输配电两个专修科,全系共招收新生约300名。
学习苏联,配合专业设置和教学建设,设立“电力机械”、“发电及输配电”、“工业企业电气化”、“基本电工”、“电工学” 等五个教研组。
1953年
6位苏联专家先后来电机系工作,在课程教学、实验室建设、科研以及指导研究生等方面给予援助。之后的几年间,电机系也选派了多名教师赴苏联进修或攻读副博士研究生。高景德因研究远距离输电用凸极同步电机成果出众,破格答辩成为获苏联博士学位第一人。
1953年起截至1966年,电机系招收培养研究生约150名(因国家还未建立学位制度,有学籍,无学位)。
1955年
电机系的专业设置调整为“电机及电器制造”、“发电及输配电工程”、“高电压工程”、“工业企业电气化”等四个专业,并完成了一轮五年制本科教学的各主要环节培养。在教研组设置上,也调整为8个, 分别是“电机”、“电器” 、“发电”、“输配电”、“高压”、“工企”、“基本电工”和“电工学”。
1956年
国家部署开展“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电机系与工物系、无线电系等共同为发展相关新专业做出贡献,先后建立了“自动学与远动学”、“运筹学”教研组,承担了计算机专业主要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参加了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筹建工作,在钱学森先生指导下开办了“运筹学”专业,招收了两个班的学生,开办了“自动化”研究班,招收了90名学员。
1958年
东、西主楼落成,电机系从电机馆迁入西主楼。
同年7月,按学校做出的调整,以自动学与远动学教研组为基础,成立了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即现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1960年
“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建成投入运行。1963年经原高教部批准,成立了“电工科学研究所”。本科生学制有所变化。1953级和1954级本科生为五年制,1955级、1956级和1957 级本科生为五年半制,1958级和1959 级本科生为六年制。1958至1959年,举办了两期干部进修班,学制为两年。这一时期,本科生每年招生180~200 人,同时招收了一批朝鲜、越南和老挝等国的留学生。
1970年
按学校做出的调整,原电机系的“工业企业电气化教研组”及“工企专业”和“电子学教研组”与原动力机械系的“热工仪表自动化教研组”及“热工专业”组建了工业自动化系,即现在的自动化系。
原电机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制造”、“高电压工程”、“基本电工”和“电工学”等五个教研组与原动力机械系的“锅炉”、“燃气轮机”和“ 热工学”等三个教研组组建了电力工程系。
1978年
电机系发电、高压、电机三个专业恢复招生,学制为五年。
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电机系当年招收研究生22名。
同年11月,电力工程系分为电机工程系和热能工程系两个系。原电机系中的五个教研组(发电、高压、电机、基本电工、电工学)和三个专业(发电、高压、电机)恢复为电机工程系。
1981年
国家建立学位制度。电机系的“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及其控制”、“高电压技术”、“理论电工”四个二级学科点,获得全国首批硕士学位和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
作为发起单位之一,创立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1982年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电机系设立“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专业,招收一个班约30名本科生。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学科点分别于1981和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1988年
电机系的系名改为“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
1989年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及其控制”、“高电压技术”、“理论电工”四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点,且名列全国同类学科点第一名。
电机系锐意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将原电力系统自动化、高电压技术、电机三个本科专业,合并为一个宽口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得到国家教委认可,列入了全国本科专业推荐目录。
1991年
电力电子技术二级学科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国家首次表彰695名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其中电机系占7位。
1992年
系庆60周年,时任国务院副书记朱镕基撰写贺文《为学与为人》,文中“为学在严,为人要正”后成为电机系系训。
1995年
“电力系统及大型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清华大学,于1989年经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立项,1995年10月17日通过国家验收,是我国电气工程领域的首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
电机系电工学科在全国综合评估中,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综合水平等各个分项成绩均名列全国第一名。
1996年
电机系电工学科点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立为全国首批按一级学科授权的试点单位之一。
电力电子技术二级学科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7年
全国学科调整,电工一级学科改名为电气工程学科;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学科更名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并升级为一级学科。
当年,电机系研究生入学人数达150多名,首次与本科生入学人数持平。
教学成果“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高质量电工学科高层次人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1999年
在原有教研组的基础上成立了6个研究所,即“电力系统”、“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典礼电子与电机系统”、“柔性输配电系统”、“电工新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
电机系与自动化系、核研院、微电子所等单位共同建立了清华大学“电力电子工程研究中心”。
2001年
“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专业独立出去,成立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并入医学院。
2005年
孙宏斌牵头的教学成果“优化理论课程,强化实践环节——电力系统本科专业课改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7年
电机系电气工程学科在第二次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
清华大学电气工程学科首批入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隆重举行章名涛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
2008年
“电力系统及大型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次评估结果为“A”。
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荣获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0年
国内率先完成电气工程学科国际评估,评估结论包括:“电机系对中国电力系统和电工设备制造业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电机系开设的电力工程课程具有最高的质量”;“电机系大多数课题组具有世界一流的科研水平”等,被国际同行专家组评为世界上电力工程领域顶级的院系之一。
2012年
电气工程学科在第三次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
2015年
电机系获批建立“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
2016年
电气工程学科在第四次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获评A+。
电机系获批建立“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2017年
电机系牵头成立本科“能源与电气大类”,同年成立“能源互联网国际班”,进行本科招生。
电机系 1996届博士毕业生马伟明院士获“八一勋章”。
2018年
电机系3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孙宏斌牵头的“复杂电网自律-协同自动电压控制关键技术、系统研制与工程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开始招收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生。
2019年
电机系将电气工程学术型硕士全部转型为电气工程(能源互联网方向)专业硕士。
电机系开始招收工程博士生。
与国家电网公司联合成立“新一代电力系统联合研究院”。
设立“景德讲坛”以纪念以高景德校长为代表的一大批电机系杰出前辈。
2020年
电机系、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共同组建成立“能源互联网智库研究中心”。电机系积极响应国家“强基计划”,参与未央书院,开始数理基础+电气工程本科双学位人才培养。电机系牵头的领军工程博士西南地区项目启动招生。举办“双清论坛”-“全景信息感知及智慧电网”学术前沿战略讨论会。
牵头设立创新领军工程博士西南地区项目,并于同年开始招生。
2021年
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能源电力新技术联合研究院”。
“电路原理”获全国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2022年
新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
组织开展90周年系庆各项活动并取得圆满成功。
与南方电网公司联合成立“数字电网联合研究院”。
2023年
于歆杰牵头的“线上线下混合,多种模式并举,协同育人提质——电路原理课程的综合教改之路”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电气工程学科在第五次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获评A+。
管理机构
师资队伍
全系教职工共133人,其中教师102人,实验技术15人,机关16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韩英铎院士,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65人次,IEEE Fellow 13人,IET Fellow 29人。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为了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理念,电机系于1989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实现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宽口径本科生培养方案,学制自1995年开始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
清华大学从 2017年开始全面实现大类招生,目前电机系与能动系、航空航天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的部分学生共同组成“能源与电气大类”,进行本科招生。大类所有学生第一年执行相同的教学计划,大一春季学期在满足各院系资源约束的前提下,按照专业志愿进行分流。
为了进一步吸引优秀本科生源,结合能源领域以及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动向,电机系自2017年起设置成立“能源互联网国际班”,对部分高考优秀学生以及大类专业确认时择优选出的学生进行国际化培养。国际班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在培养环节上都着重突出国际化特色,有专门的培养方案。
此外,电机系还积极参与了清华大学为“强基计划”而成立的书院之一——“未央书院”的建设,并投入了一个行政班的建制(自2022年起招生规模增至40人)。该班自2020级开始招生,旨在培养具有扎实数理基础的电气工程学科专业本科生(本科毕业时获得数理基础+电气工程双学位),未来能够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高度电力电子化的新型电力系统做出原创性贡献。
电机系从2020年以来能源与电气大类本科招生规模一直稳定在80-90人(3个行政班),其中能源互联网国际班的招生规模为15人左右。截至2023年12月,在读本科生为516人(其中电机系376人,未央书院140人)。
研究生培养
清华大学对不同学位学生的定位明确,即:本科生培养质量是一个大学的人才培养底色,硕士生培养则主要体现的是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博士生培养则体现了学校的人才培养高度。
2016年之前,电机系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基本稳定在每年100人左右,其中博士生60人左右,硕士生40人左右。2016年以来,博士规模有明显上升,目前基本稳定在每年70人左右,硕士人数50人左右。
结合能源产业和电气工程学科发展趋势,清华大学电机系自2018年开始培养电气工程(能源互联网方向)专业硕士及创新领军工程博士。
截止2023年12月,电机系共有在读博士研究生393人,硕士研究生180人。
机构平台
系内机构
一、电力系统研究所
学科方向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前身为1952年建立的发电厂和输配电教研室。本所的工作目标是为我国电力能源工业及相关部门培养从事研究、设计、管理、教学及技术开发的高级人才。
二、柔性输配电系研究所
柔性输配电系统研究所是由韩英铎院士于1999年发起成立的跨二级学科创新团队,主要从事电力系统广域态势感知与控制、柔性交直流输配电系统、次/超同步振荡分析与控制、交直流电网混合实时仿真、能源互联与配/微网技术等前沿领域的研究。目前全所教师12人,正高4人,副高7人,中级1人,博士后、博/硕士研究生50余人以及工程师10余人。
三、高电压及绝缘技术研究所
学科方向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装备,研究所主要开展与高电压相关的理论、实验、材料及应用研究。
发展目标是:掌握放电等离子体的产生、演化机理与参数调控方法,为材料制备、环保和生物医学等领域提供全新的技术与方法;认知电网及设备内多物理场的特性,实现从微观-介观-宏观多物理场的数值模拟;研究各种新材料及新器件体系,调控材料及器件不同特性,为能源系统重要装备提供关键材料及器件支撑;研究多场作用下材料的服役特性,构建材料及设备的寿命预测理论及方法;研究多物理量传感器材料,构建透明电网,实现电网深度全景信息监测系统网络及设备自诊断;研究大电流开断技术,提供直流电网核心技术;探索大容量的能量储能材料,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四、电力电子与电机系统研究所
研究所涵盖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下属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与电器两个二级学科,并将两个二级学科紧密集成,现有在职教师19人(正高级7人,副高级11人,中级1人),教师中3人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4人获评IEEE/IET Fellow。
本所主要开展电力电子技术、电机系统及应用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我国的电工装备制造业及相关部门培养高级技术人才。自1932年创立以来,顾毓秀、章名涛、高景德等电机工程领域的学术大师先后在本所工作,并培养了马伟明院士等一大批电力电子与电机系统方向的领军人才。
五、电气新技术研究所
本所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培养研究生,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点,1988年被评为全国理论电工唯一国家重点学科点,2002年再次获评国家重点学科点。
目前全所教师13人,其中教授6人,副高级职称5人。
本所注重开辟新科研方向,近年来在电磁检测与无损评估、电磁发射、新型清洁能源特别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和电化学储能、基本物理常数重新定义等方向取得突破。
本所长期承担校系级电工基础理论教学工作。其中,《电路原理》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且是清华首门慕课课程;近5年,教改成果荣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清华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
六、联合研究机构
清华大学—国家电网新一代电力系统联合研究院
清华大学—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能源电力新技术联合研究院
清华大学—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数字电网联合研究院
清华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智慧电力及能源系统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浙江温岭电机与驱动系统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电机系)—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智能传感与透明电网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电机系)—平高集团有限公司电气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电机系)—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绿色交通与能源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电机系)—港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零碳智慧园区虚拟电厂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电机系)—青岛云路先进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先进磁性材料能源应用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电机系)—北京电力设备总厂有限公司新能源关键直流装备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电机系)—中国石化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深地空间绿色能源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力规划总院有限公司新型电力系统规划设计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电机系)—南方电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布式新能源电力电子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电机系)—中盐盐穴综合利用股份有限公司盐穴储能联合研究中心
七、智库中心
2020年5月,电机系成立“能源互联网智库中心”(以下简称“智库中心”),北京院和四川院参与建设,隶属于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成为清华大学首批重点智库机构。智库中心聚焦国家能源转型关键问题,统筹基础性、理论性、战略性研究工作,与国家能源行业主管部门形成了长效沟通合作机制。成立以来,智库中心立足服务国家能源治理的新要求,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新动态,编写发布了《国家能源互联网发展白皮书》《国家能源互联网发展报告》等系列产业发展报告。深度参与了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研究工作,起草修编了多项政策文件,承担国家部委与国际组织委托多项课题,编写并报送多篇智昼库报告。
八、实验教学中心
2019年10月电机系成立实验教学中心,中心现有工程实验技术系列教师13人和教学系列教师1人,其中正高级1人,副高级7人,中级6人。
实验教学中心包括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市),承担电机系及其他院系共33门课程实验教学。
九、电磁实验中心
清华大学电磁实验中心2017年9月成立,是清华大学校级科研条件平台,通过国家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的实验室认可,实验中心配备检测人员5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2人,本科1人。面向校内外用户开展测试服务。
电磁实验中心电磁兼容实验室由1个半电波暗室和2个电磁屏蔽室组成,开展电磁兼容领域检测,可以为相关科研提供测试仪器和测试环境。
国家、省部级及校级平台
一、国家和省部级实验室
电气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低碳电力系统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
中国-意大利先进制造“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国家能源电力储能装备与系统集成技术研发中心
教育部-新型电力系统创新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教育部-中国移动信息能源联合实验室
教育部低碳清洁能源创新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特高压工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与南方电网共建)
科学研究
科研团队
科研成果
近年来,电机系以研究团队为主导、平台建设为促进的有组织的科研格局已逐步形成。勇于顶天,积极承担国家基础前沿课题,从规划源头引导学科前瞻方向;扎实立地,注重与行业龙头企业深入合作,着力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培育重大成果;跨国跨行业搭建合作平台,拓展科研方向,科研规模和水平都得到快速增长。同时,在智库建设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重大项目
电机系近五年牵头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项,智能电网联合基金集成项目1项,常规重点项目7项,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5项,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课题49项,有力支撑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体现了电机系教师开展纵向高水平科学研究的旺盛动力。横向科研项目规模和行业领域不断拓展,千万级别项目比例显著提升、亿元级别项目不断突破,研究水平得到本学科领域广泛认可。
国际合作与交流
结合清华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任务和电机系学科发展目标定位,电机系始终把国际化作为建设世界一流电气工程学科的核心任务持续推进和落实。特别是近年来在清华大学“全球战略”的引领下,电机系审时度势、顺势而为,结合电气工程学科自身特点,积极构建国际化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机制,有效聚集和充分利用国际化要素和资源,在国际科研合作、师生国际交流、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打造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学生工作
一、主题活动
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基层党支部、团支部的组织下,围绕“立德树人”的要求,扎实做好党建和主题思想教育,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发挥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作用,展示电机学生的精神风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又红又专的优秀学生。
二、学术科创
以系科协,未来能源兴趣团队为平台,为本科生创造课外科技活动的良好氛围,通过参加SRT、挑战杯和各类科技赛事,锻炼同学的科研能力,培养学术志趣。电机系同学近年来在全国挑战杯、清华大学挑战杯等各类赛事中取得了多项优异成绩。
在电机系党委研究生工作组的统筹组织下,通过系研团总支、研究生会等,积极在研究生中营造良好的科研和学术氛围,服务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通过博士生论坛、学术研读间、学术新秀评选等活动,搭建研究生学术交流和研讨的平台。
三、实践交流
电机系一直把实践活动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支持本科生社会实践、研究生就业实践和博士生必修环节实践,每年选派约30名同学到6-8所海外著名大学开展实践交流和学术调研。
每年约100名本科同学参加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主旨的社会实践活动,打造出“梦之网”“麦田计划”“烛火计划”等多个实践品牌项目。由电机系同学发起的旨在为偏远地区小学搭建光伏微电网“梦之网”项目已连续5年获得“清华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金奖支队”,连续4年捧得“清华大学最佳社会实践奖”,连续3年获得“首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受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人民网、中青网、新华网、凤凰网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电机系针对电力行业特点,以重点单位为核心,在国内多家行业骨干企业建立实践基地,每年约60名博士生积极参加博士生必修环节实践,参与到企业的科研和工程实践项目中,服务社会。研究生就业实践每年组织多个支队赴祖国各地和各行业调研,为同学的职业规划提供支持。
四、文艺体育
电机系同学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践行“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2007年成立的电机系体育俱乐部已成为系队和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的平台。系运会、水上运动会、白光杯、银光杯、鸿翔杯等系内体育赛事,既是为同学个人和班级荣誉拼搏的舞台,也是体育氛围营造的重要抓手。电机系历年来在清华大学的羽毛球、篮球、排球、足球等赛事中均取得优异成绩。电机系乒乓球队创造了清华大学马约翰杯乒乓球团体赛“八连冠”的奇迹。
电机学子们不仅在运动场上尽情地挥酒着汗水,更在校园多种多样的文娱活动中展示着青春的激情和风采。学生节、新生舞会、联合歌赛、一二·九合唱比赛等文艺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你我之间”学生节成为电机系学生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会。“石小锅”乐队成为有重要影响力的学生音乐团体。
五、就业
电机系2023届毕业生包括2023年1月、4月、6月、8月、10月五个毕业批次,共计232人。除1名本科国际生、10名非全日制硕士与9名非全日制博士毕业生外,清华大学电机系2023届共有212名纳入就业统计的学生(本科114,硕士43,博士55),其中116人继续深造,89人就业,7人拟继续深造。研究生就业率为100%,本科生就业率为93.9%(7人拟继续深造,暂未就业)。
校友发展
清华校友总会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校友会分会,简称清华校友总会电机系分会,英文名称:Tsinghua Alumni Association of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成立于2018年。分会旨在加强海内外校友之间、校友与母校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发挥校友的智力优势和广泛影响力,为校友间的交流合作提供平台,发扬清华大学的优良传统,共同为清华大学和电机系的发展建设作贡献。
自成立以来,清华校友总会电机系分会积极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坚持探索校友工作新局面。
2020年以来,成立四川成都清华校友会电机系西南分会、深圳市清华大学校友会电机系分会、清华大学广州校友会电机系分会、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电机工程专委会、清华大学浙江校友会电机工程专委会,校友分会搭建校友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与海外、地方校友联络。着手筹备武汉、福建等区域分会以及辅导员、博士后、研究生师门等群体的联谊活动,增强校友凝聚力。与此同时,分会创办“清华电机系校友年会”品牌,坚持举办校庆日主题座谈,积极开展老校友慰问、企业行、杰出校友采访、主题征稿等丰富多彩的校友活动。筹集资金建立了电机系发展金、冠名教授基金、朱德恒团队奖学金、电机系安老基金等,通过报告厅座椅冠名等方式,实现了基金募集和文化传承的结合。
历届领导
文化传统
系训
“为学在严 做人要正”
1951届校友朱镕基学长在电机系建系60周年贺文中曾深情写到:“四十多年前,母校电机系主任章名涛教授在一次会上对我们讲过这样一段话:‘你们来到清华,既要学会怎样为学,更要学会怎样为人’……为学在严,严格认真,严谨求实,严师可以出高徒。为人要正,正大光明,正直清廉,正己然后正人”。此后,“为学在严、为人要正”逐渐成为电机系的系训。
系标
系标由4部分组成:
系名全称
电气工程的英文
1932代表清华大学电机系的建系时间
系标的中央图案,由“Electrical Engineering”的首字母“EE”组成,同时组成一个汉字“电”字。
声明
系标已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完成商标注册
系标已在国家版权局完成作品登记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管理机构-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
历届领导-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
科研概况.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9 13:0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