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名桥(Qingming Bridge),原叫清宁桥,位于中国江苏省无锡市境内,是无锡市区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代石拱桥。
建设历程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清宁桥始建。
清康熙八年(1669年),由无锡县令
吴兴祚重建清宁桥。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清宁桥小修。
清道光年间,改桥名为“清名桥”。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知县张印坦重修清名桥。
清咸丰年间,清名桥被毁。
清同治八年(1869年),由吴汝渤、赵棨、杨庭萼、朱浩等集资重建清名桥。
20世纪五十年代,因拓宽南长街,清名桥将西堍台阶内缩,改建为南北分堍台阶。
1983年,在清名桥东西侧发现清代石碑两方。
桥梁位置
清名桥位于中国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南长街,南门外的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跨
京杭大运河,南侧是伯渎河。
桥梁设计
桥梁结构
清名桥为单孔石拱桥,桥体用花岗岩石构筑,桥栏由块石镶嵌组成,用榫卯而不用灰浆连接,桥顶及西堍夹有方形望柱,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式结构,共11道。
清名桥桥面中部高起为平面,两端是阶梯式坡道,两侧有节间式石栏杆,每侧有望柱4根,栏板3块,抱鼓石两块。无地伏,桥栏杆置于仰天石上。
清名桥侧墙用料石砌筑,上顶有单层仰天石组成的金边线。桥台是凹字形,前面和两侧有出台。拱碹是半圆形纵联分段并列式结构,由8道纵联石和9段拱碹石构成,碹脸的外立面为凹字形(两边凸起),每道拱碹石的接缝上嵌有一块铁铜子。碹脸凸出于侧墙。
清名桥全系花岗岩堆砌而成。东有石级37级,西19级,经一平台分堍后又各有17级。拱圈为江南常见的分节平列式,共11节。圈洞两面的圈石上,各有题刻。一立于清成丰年间,介绍桥梁和更改桥名经过;一立于同治年间,介绍重建清名桥的始末。桥栏上没有雕饰,每侧立两个望柱,西堍一对望柱石狮是改堍时从别处移来的,桥顶两侧各有桥名石,名柱石上各有楹联一副,但字迹都被凿损,难以辨认。
设计参数
清名桥桥长43.20米,桥面宽5.50米,高8.5米,跨径13.10米,前墙长5.80米,矢高6.55米。
文化特色
清名桥是无锡“寄畅园”的主人秦耀的两个儿子捐资建造的,因兄弟俩的大名分别是太清、太宁,因此各取一字叫作“清宁桥”。因讳道光皇帝的名字旻宁改名为清名桥。
1986年,日本作曲家
中山大三郎游览了清名桥,回日本后创作了歌曲《清名桥》,使得清名桥的名声远播海外。
在清名桥东西侧有清代石碑两方,一为邹一桂所书《重修清宁桥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立;一为同治九年(1870年)9月立《重修清名桥记》。
1986年7月,清名桥被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10月22日,清名桥及沿河建筑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清名桥作为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部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价值意义
清名桥整座桥型匀称,稳固雄伟,十分古朴,是无锡古运河上的桥梁,也是吸引中外游客的地方。(《无锡文物考释》 评)
清名桥造型简洁,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古运河与伯渎港的交汇处。古运河畔,小巷幽幽,有记忆的痕迹,岁月的浸渍。(《无锡日报》 评)
清名桥是古运河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见证着运河两岸的沧桑巨变。任岁月变迁,清名桥始终静静守望,桥下河水潺潺流淌,诉说着这里的缱绻温情。(荔枝网 评)
清名桥在海内外已闻名遐迩,它是无锡古运河上最具特色环境的桥梁,“水弄堂”两边枕河人家,听撸声咿呀,看市肆街坊,是活生生的江南民情风俗的艺术画廊。(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