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角声哀咽》是清代词人
纳兰性德的词。上片前二句写旅途的艰辛凄清,下片仍是前景后情,前二句写眼前之景,后二句忽以追忆去年今日之情景收束。全词跌宕婉曲,转折入深,这在小令中是极难得的。
作品原文
清平乐①
角声哀咽②,襆被驮残月③。过去华年如电掣④,禁得番番离别⑤。
一鞭冲破黄埃⑥,乱山影里徘徊。蓦忆去年今日,十三陵下归来⑦。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
②角声:画角之声,画角一个是古代一种管乐器,古时军中多用它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因此在古诗词中,它也常作为边地孤寂空旷的意象。
③襆(fú)被:用包袱捆上衣被。《晋书·魏舒传》:“入为尚书郎。时欲沙汰郎官,非其才智者罢之。舒曰:‘吾即其人也。’襆被而出。同僚素无清论者咸有愧色,谈者称之。此处则是取马背上驮着行李之意,谓旅途之艰苦。
④电掣(chè):本意是闪电,这里是说那些逝去的年华如闪电般飞快。
⑤“禁得”句:忍受着一次次的离别。禁得:忍受得住。番番:一次又一次。
⑥“一鞭”句:谓一抹斜阳照在了滚滚黄尘上。
⑦十三陵:明代十三个皇帝陵墓的总称。
白话译文
号角声声,音调凄哀,我收拾行装,踏着残月的清光,出门匹马远行。年华飞逝,弹指间青春不再,又怎禁得起年年与你离别。
催马扬鞭,尘埃中穿过在乱山,徘徊寻路。蓦然想起,去年今日我正在归途经过十三陵。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在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十月时所作,当时,纳兰正值二十二岁,已被康熙皇帝授予三等侍卫的官职。而这一年,距妻子卢氏去世已过去了两个春秋。彼时,纳兰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却对求之而不能长久的爱情流连向往,故作此词。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上片先景后情,写得极是伤感。 “角声哀咽,濮被驮残月”,一个“角声”将边地的孤寂空旷展现出来。词人天复一天地在哀角声中、马背行囊上度过。“过去华年如电掣,禁得番番离别”两句慨叹年华尽在番番的别离中飞逝,他讴歌爱情的欢乐与温暖,但这些对他却是那样难得与可贵。时间本就留不住,内心敏感如纳兰,更容易觉得时光飞逝,更何况别离时多,相见时少。
下片开头又是一句白描。“一鞭冲破黄埃,乱山影里徘徊”,纳兰眼前之景,正是黄昏日暮、黄尘阵阵,山影重重,行路匆匆。如此景况则更令人不胜怅惘。后二句忽以追忆去年今日之情景收束,“蓦忆去年今日,十三陵下归来”,纳兰去年曾去过十三陵,当时看到想到了什么,这里没有说,但稍一推想其实是很明白的,一代帝王终成尘土,万里河山换了姓氏,古今多少事,当时执着,可都抵不过时间。在这种惘然失落中,怀归之意便倍加翻出。
一首《清平乐》短短几句,能够跌宕婉曲,转折入深,这在小令中是极难得的,也因此可见纳兰功力。
名家点评
现代学者张秉戌《纳兰词笺注》:“此篇抒发了行役的凄凉伤感、伤离之意,怀人之情满纸可见。”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
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
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
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
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
通志堂集》《
侧帽集》《
饮水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