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曲》是宋代诗人
苏庠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前两句是对水乡的野禽观察细致,描写传神。三四句写诗人摇船归来的情景。五六句写其自在潇洒之态。最后两句是诗人自述其志。全诗随兴挥洒、辞气夸张,写得清新自然。
作品原文
清江曲1
属玉双飞水满塘2,菰蒲深处浴鸳鸯3。
白蘋满棹归来晚4,秋着芦花一岸霜。
扁舟系岸依林樾5,萧萧两鬓吹华发。
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6。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1.清江,泛指诗人居处附近的一条清澈江河。
2.属玉:
鸀,水鸟名,似鸭而大,长颈赤目,紫绀色。
5林樾:指树林丛聚成荫处。
6.烟波:雾霭苍茫的水面。
白话译文
鸀鸟双双飞离水面,水满小塘,菰蒲深处,鸳鸯两两戏水。
船桨划在满是白苹的水面上,我归来已晚,只看到秋日岸边的芦絮像霜一样。
我将一叶小舟系在岸边林荫下,上岸来,一阵秋风吹得我两鬓生起白发。
我不理万事,醉后又醒,只希望永远占据江上,欣赏这一轮明月。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三十七岁以前。据
罗大经《
鹤林玉露》记载,诗人曾与徐俯同被召,徐俯赴朝,他却不起,且嘲笑徐俯出此下着。后来又多次被召,仍坚拒不赴。此后诗人一生遁迹江湖,放任自适,此诗即是诗人苏庠泛舟清江所作。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诗以其自得其乐的心情,描绘了啸傲江湖、放任自适的闲逸生活。
前六句所写,既是诗人隐逸生活的一日,又是长年生活的缩影。一二句写观赏。诗人生活在江河边,触目之景,最多的是水鸟:鸀常常嬉戏在塘水中,不过一有动静,便双双惊起,飞离水面;倒是偶居不离的鸳鸯,在那菰蒲深处,“相对浴红衣”,可以不受外界“骚扰”。长时间地观赏这些可爱而有灵性的水鸟,诗人感到有趣,感到欣喜。三、四句写归来。徜徉在“清江”之上,其乐无穷,诗人流连忘返,待回来时,往往天色已晚。桨划到白苹盛开的岸边,他向岸上望去,只见岸上挺立着丛丛芦苇。雪白的芦花连成一片,好像是给两岸铺上了一层皑皑的浓霜。情景如画,诗人心旷神怡。五、六句写系舟。将一叶扁舟系在岸边林荫下,上得岸来,迎面一阵萧萧秋风,吹起了诗人两鬓花白头发。如平镜的水面上起了一阵涟漪,诗人心田也掠过一个念头:对那些热衷于用世的人来说,这种江湖隐逸生活太平淡乏味了,不过,他却觉得其中有无限的清情趣。因此最末两句,诗人表明自己的志趣。“万事不理”,指不问人事,不与世事。观其一生出处,这里有着诗人与现实不合作的意味在内。“弄明月”,指赏玩月色。诗人声称:我就喜爱这种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生活,万事都不必、也不愿去理会,每日除了醒复醉、醉复醒外,便是“长占烟波弄明月”,小楫轻舟,永远占据在烟波江上,优哉游哉地观赏风景,玩赏月色,这是十分舒心惬意的。
这首诗,以属玉、鸳鸯、菰蒲、白苹、芦花、扁舟、林樾等景物,创造出一种幽美清新的江湖世界,活动在其间的诗人,又是一位孤高出尘、自由不羁的隐逸者,因此,全诗给人以一种脱尽尘世烟火的感觉,使苏轼大为赞赏,认为可与李白诗媲美。其与李白诗相似处有二:寄情山水、纵酒行乐、萧散洒脱的不群风致相似;随兴挥洒、辞气夸张、清新自然的飘逸风神相似。
名家点评
宋代诗人苏轼:此篇若置李太白集中,谁疑其非者?(《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三引)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丁进:末两句是隐士自述其志。“万事不理”就是断却了人间琐事,留意于湖光山色、花草珍禽。“醉复醒”是说隐士沉醉于自然和美酒。“长占烟波弄明月”有逍遥江湖的豪气。(《唐宋诗鉴赏辞典》)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副研究员
姚松:诗人一生遁迹江湖,放任自适,过着与烟波明月相伴、同鸥鹭属玉为伍的生活,从中享受乐趣,所以他的诗歌的意象大多由秋江、扁舟、水鸟、芦荻、明月、白云之类组成,充满萧散洒脱、超然物外的风致。此诗正可为其代表。也正为此,东坡才赞赏备至,比之李白。(《宋诗精华》)
作者简介
苏痒(1065—1147),字养直,澧州(今湖南澧县)人。
苏坚之子。初以病目,自号眚翁。后徙居丹阳后湖,更号后湖病民。宋高宗绍兴间(1131—1162),居庐山,与
徐俯同被召,不赴。有《后湖集》,不传。存词二十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