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济桥(Guangji Bridge),又称清河桥,位于
北京市海淀区清河南镇
小月河入
清河口处,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于1982年迁建于小月河,是明代皇帝谒陵和通往塞北的交通要道。
历史沿革
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广济桥始建。
明景泰七年(1456年),广济桥重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6月,日本侵略军炮轰广济桥,仅个别地方受到轻微损坏。
1982年,因广济桥严重阻水,不能满足排洪要求,将广济桥按原状迁建于小月河上保存,其内部构造和尺寸有所变更,桥基改为混凝土,由南北走向改为东西走向。
建筑格局
广济桥为三孔联拱实心栏板石桥,全长50.15米,宽12.46米,净桥面宽11.5米,南北桥堍长6.6米,中间石拱券跨6.37米,两侧拱券跨5.87米。中孔的尺度大于两边的次孔。中孔拱券正中雕有兽头,桥体和泊岸全部用块石包砌,内部结构完全用条石和城砖混砌而成,并浇灌白灰浆。拱券系用纵联式结构,内券石之间用铁银锭榫连接。桥上保存有明代的右栏板、望柱及抱鼓石。
建筑特色
广济桥桥墩呈船形,北为尖状南为方平,桥上青石方望柱24对,中间石栏板,两端抱鼓石。石栏望柱为方型,有细雕莲瓣平顶方柱头,实心石栏板两面都刻有类似建筑中的海棠池的梅花线,地伏上有栏板落槽,有望柱榫槽,有与金边联结的孔洞。三孔拱都是纵联砌法,又因有些石外露面大致成正方形,还有些石成竖条形桥基是由双层带有企口的石板铺砌成的整基板,石板下面有密铺的松木大方木。再下面是密贯大木桩,广济桥的建造方法在中国尚未发现有第二座。
历史文化
艺文
北过清河桥,遥见天寿山。胜朝十三陵,错落兆其间。——清·
爱新觉罗·弘历《哀明陵三十韵》
修缮
基于广济桥的价值作用,明、清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广济桥的修缮工程。从历史记载上看,广济桥每隔四五十年就要大修一次,以确保桥梁的巩固和道路的畅通。
文物价值
广济桥是明代京都通往西北边关和明帝皇陵的必经之路,在政治、军事上都具有较重要的地位。清代,广济桥又成为沟通北京与西北边远地区经济、文化的重要枢纽,对于北方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广济桥是北京现存明代石拱桥中建造年代较早、保存较好的一座,对研究明代历史及桥梁建筑有着较为重要的价值。
文物保护
1984年5月24日,广济桥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广济桥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河南镇小月河入清河口处。
交通路线
北京市内乘坐307、345、355、392、490、518、606、607、609、618、625、693路公交车,在清河南镇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内乘坐地铁昌平线,在学知园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距离广济桥约12.3千米,驾车约4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