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清泉寺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涉县清泉寺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东南15里原曲村,由天王、毗卢、大雄、畦音、藏经五大殿组成了一个长方形古建筑群,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
历史沿革
据《涉县志》和现存碑刻记载:涉县清泉寺始建于汉代,历经各代更名(唐代为静化寺、梁宋时为清碧寺,明清时期改为清泉寺)与修葺、重建。自明永乐五年(1407年)在废墟上重建了前殿、后殿、天王殿、复建禅室方丈,大体形成规模,布局已成定形。后虽经清代、民国年间重修、扩建,清泉寺基本保留了原来的布局与规模,清泉寺寺名也从明清沿用至今。
从石岗村往涉县清泉寺路旁的崖壁上,刻有“唐代叫口化寺,梁、宋叫清碧寺,明清叫清泉寺”。可见唐代已有寺庙。涉县清泉寺原有山门、天王殿、罗汉殿、大雄宝殿、雷音殿、藏经殿、仙境台等86间建筑。20世纪80年代,火灾将涉县清泉寺大部烧毁,但其基础尚存,仍存藏经殿、山门、钟鼓楼等19间建筑。
建筑格局
结构
涉县清泉寺建于半山,寺周有围墙,前有山门、钟鼓楼,山门朝南,山门两侧的一对雄狮为华夏仅有。自南北中轴线向里,依次有水陆殿、毗卢殿、荷池、大雄殿和雷音殿。中轴线两侧为厢房。涉县清泉寺西北角有藏经殿、仙镜台,东南部有伽蓝殿。在清泉寺东南,有一建筑,下为石券,深均为三间。石券上刻有“宝访”二字,内书“林泉”。
特点
涉县清泉寺整个寺院建筑强调中轴线,布局紧凑,排列有序,是一组整体布局保存较完整的建筑群,并保留了早期建筑的某些特点,如平板枋、额枋呈断面“T”型;而梁架采用自然材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文物遗存
涉县清泉寺内有书法碑刻,有汉代法道陵所书的”龙“字,康熙皇帝、慈禧太后的御笔真迹,王羲之张天师的墨宝石刻。
涉县清泉寺现保存有碑刻18块,主要为明、清重修碑和历代名人书法手迹等。
文物价值
据《涉县县志》记载:涉县清泉寺始建于汉代,唐代为静化寺,梁宋时为清碧寺,明清时期改为清泉寺,建筑历史悠久。涉县清泉寺中存有大量石刻、石碑,记载着历史上数次重修的经历和内容,是研究该地区佛教文化传承的珍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涉县清泉寺内保存有历代名人如王羲之、康熙皇帝等的书法手迹,是较为珍贵的书法艺术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具有重要的的鉴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1982年,涉县清泉寺被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涉县清泉寺被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文化
典故
清康熙皇帝的“虎”字,是他一次私访河南时,于此寺小住时留下的真迹。
涉县清泉寺东南有泉水,出自石壁间,原有二泉,一名玉液,一名甘露,甘美清香,因名清泉寺。
传说
慈禧太后到涉县时,在涉县清泉寺(位于县城东南约8公里处,传说玉琳国师曾于此驻锡)留下了“真如自在”四字之后,便乘兴来到唐王山,想在女娲娘娘处也题上几个字,可谁知一踏上十八盘下的凤仙桥,这桥便晃动了起来。原来这风仙桥是一块整石,相传是女娲补天剩下的,很有灵气,能辨别好人和坏人,如坏人踏上去,这独石桥便会晃动。石桥这么一晃,可把老太后给气坏了,狠狠地在桥上跺了一脚,愤然离去。这独石桥被太后老佛爷这么一跺竟把灵气给跺没了,没多久也便断为两截。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涉县清泉寺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东南15里原曲村
交通信息
自驾前往涉县清泉寺:途经浴新北大街、外环路,路程大约24.5公里,时间大约34分钟。
参考资料
涉县清泉寺.邯郸日报.
清泉寺.邯郸市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9 10:3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