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图》是清代画家
罗聘创作的一幅纸本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作内容
此图画山下端临水处为巨大的山岩,岩石起伏不平,在山石下设有一旅店,座落着数间屋宇房舍,为山下的客店:危岩下,架一板桥,十数旅人或策马而过,行于山径板桥,或歇脚小酌茅店。过了桥,为山崖壁立,崖上古木参天,苍松垂挂,山间飞瀑直泻,崖腰栈道蜿蜒曲折,盘旋而上。山上奇峰绝涧,崖顶云炯滚动,伸手可触。两座山峰并峙鼎立,直捕云霄,山崖间栈道迂回,两涧有一空隙,隙间架一板桥,桥下深不可测,这便是一人守关、万夫难过的剑门关。山腰白云缭绕,飞瀑如练,松柏并茂,杂木丛生,山巅雄关城楼。
幅上右端自题:“水屋先生将入蜀赴简州任,索子作剑阁图,噫!子何从而得睹剑阁之状哉。因展太白蜀道难一篇读之,戏成此纸,然亦不过予意中之剑阁耳。先生诗画雄于北地,从此历险蹬、经奇崖,不妨遇于目而会于心,作一巨幅以寄我,使我神游于卷轴间,见剑阁见先生也,两峰弟罗聘。”钤朱文“避夫”一印。
本幅左上端有翁方纲诗跋,裱边有吴锡麟、张问陶、赵怀玉、邵晋涵、孙星衍、宋葆淳、江健等人的题跋。
创作背景
剑门蜀道是指金牛道上始自陕西汉中,终于四川绵阳的这段古蜀道。它以剑阁为中心,连接广元、绵阳等川北重镇。自古以来,这段古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剑阁位于四川西北边陲,是金牛古道上的一座重要古城。大小剑山,群峰倚天似剑;关隘所设之处,两峰对峙,其形状如门,故称“剑门关”。又因三国时姜维守剑门关,在关楼下的沟谷中,造三十里阁道,设尉把守,故又称“剑阁”。
《剑阁图》是罗聘应友人之约而创作。在此画的右上端,有作者自题说明其作《剑阁图》的缘由:罗聘的友人水屋先生,将要到四川简州做知府,临行前,向罗聘索要一张剑阁图。然而,罗聘从来没到过剑阁,他在画之前熟读了李太白的名篇《蜀道难》,根据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凭借丰富的想象力,用夸张的手法和雄健的笔调,画出了这幅《剑阁图》。
张道渥入蜀时为乾隆五十五年(1794年),由众人题跋推断,此图作于当年八月,时罗聘62岁。
艺术鉴赏
主题
此画不仅表现了蜀道之艰险,而且喻示了人生之艰辛。所谓:“蜀道难”,在于“险”、“难”双重,因此“险”、“难”两字即是作者描成图的主题。由于作者没有到过蜀地,为了突出主题,他惨淡经营、苦心孤诣,确实下了一番功夫。此画笔简意深,有力突出主题,这是作者独到巧思安排。以画告诉人们,道路再艰险,还待有人去攀登。
构图
在构图上采用五代、北宋画家惯用的全景式构图,将景物组合在一个狭长的条幅里,让观众遥摄到一个雄伟壮观的画面。画面越往上,这里的人数越来越少,以此来烘托道路一段比一段险峻艰难。
名家点评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黄廷海:为了烘托气氛,收到奇险、壮丽的画面效果,作者在笔墨上亦有独到的思考。其山石,多用峭硬的短笔条,作雨点,
豆瓣皴,积染深厚表现出石骨暴露风化的石质感。云烟用游丝般的中峰线条,勾出滚动的云层,它既增强了山的险势,又增加了山的层次,并利用其产生的动势,打破画面严实静穆,产生灵动的气机。特别引人注意的是,作者在画面的下、中、上三段,各安排了结伴而行的旅人,而道路却一次比一次险峻,人数一次比一次少,笔简意深,有力地衬托了主题。
重要展览
2015年4月30日至6月29日,“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第一期)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书画馆开幕,展期两个月,《剑阁图》在其中展出。
作者简介
罗聘(1733—1799),清代画家。字逐夫,号两峰、花之寺僧,甘泉(今江苏扬州)人,自题所居为“朱草诗林”,金农弟子。画人物、佛像、花果、梅竹、山水,自成风格。作《鬼趣图》,借以讽刺当世,袁枚、姚鼐、钱大听、翁方纲等为之题咏。为“扬州八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