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决策
运筹学领域术语
渐进决策是指主张决策者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逐渐实现决策目标的决策。渐进决策模式是主张决策者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逐渐实现决策目标的理论。它自产生之初就饱受批评与非议,但就当下中国的行政管理实践而言,该理论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首先,中国的公共政策在实践中运用的便是渐进决策的模式。其次,作为一种产生于西方的决策模式渐进决策理论所提倡的多元决策模式的理论及实践为中国当下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反思范式。
理论发展
特点
1.它集中于现有政策稍有不同或有限方法上不同的政策,而不是完全重新评价决策;
2.限定于比较的选择和推断,从而简化决策过程;
3.不坚持问题的解决必须“正确”或“合乎道德”,只要求管用、可行,是各利益集团一致的结果就行;
4.处理正要解决的现有问题,而不是制造可能“范围广大的社会政策幻影”。
推行原因
1.渐进政治的基本特征是与政治领袖对基本政策的看法一致的,每一个竞争政党也只是渐进地改变本身的政策;
2.渐进决策基本上是保守的,它以现行的计划、政策、消费为基础。如果每年通过新政策,会引起社会上一部分人之间严重的政治紧张,因此除非要进行重大的政治改组之外,过去成功的政策在若干年内要维持下去;
3.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作为现实主义者,人们不会经常追求惟一的最佳途径,一旦发现有可行的途径,就会停止追求。决策者只有在那些自己熟悉的备选方案不能在满足需要时,才会冒险寻求较为根本的政策改革;
4.社会由各种不同的阶层,甚至不同的种族组织而成,而不同的团体各有其既定的目标。在现阶段多元的社会环境下,为维持社会稳定,政府希望保持现行的计划,不太愿意从事全面性的政策改革,为此,只能做出一些渐进的决策。
优缺点
优点:
1. 渐进的方式则比较容易获得支持,注重量的积累,量变带动质变,可以达到稳中求变的目的,避免引起动荡的变革;
2.渐进决策方式现实可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灵活性;
3. 该模式下的决策结果是次优决策结果,实现各方基本满意的状态。
缺点:
1.渐进模式决策时间长,结果存在很大的滞后性;
2.保守性。渐进决策比较适宜于安稳和变动不大的环境,在根本性的变革中很难发挥作用;
3.片面性。渐进决策模式强调唯一性,过分排斥其他模式的决策模式;
4.在渐进模式的谈判妥协中可能带来各方都不满意的决策结果。
决策层次
简单渐进分析
对与现状有差距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择其一而予以简化和重点性的策略研究。这种分析只能构成复杂的策略分析的组成部分,其结果必然造成“渐进政治”,即那种在实际的政治行为中只做局部的或点滴调整的政治。
断续渐进分析
每一项政策制定之前,在社会上已达成基本的共识,政策制定只能根据情况变化所产生的边际差距,在有限的可行性方案中,分析其后果,并重新检查资料,片断性地、连续地和修补性地调适目标。
策略分析
指针对复杂问题,直接经过深思熟虑后选择策略,它实际上是简化了的科学分析方法,是由简单的渐进发展而来的,它将断续渐进方法纳入自身之中,将它作为一种主要方法。此外,在林德布洛姆看来,试错法、计算决策法、突破瓶颈法等也是策略分析常用的方法。
举例
某市交通管理局想缓解本市交通紧张局面,决策时他们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完备的信息和资料,即使他们拥有充足的资料信息,他们也缺乏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他们对什么是比较好的方案之间并没有达成共识,各个方案之间也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他们的决策只是在旧有政策的基础上再添加新的内容,比如说过去的决策是新建或者扩建公路,他们的决策就是更大规模的去修建新的或者扩建旧有的公路。即渐进决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6:38
目录
概述
理论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