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是
宋代文学家
王安石的词作。此词作于作者晚年隐居
金陵(今南京)期间。上片写景,前两句写山水之美,后三句写屋子,描绘了一幅清幽的隐居图景;下片写在这片山水中的生活情趣和体验。通篇散发出一种纯净脱俗的美,反映出作者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全词以景起,以情结,而情与景之间,由茅屋午梦加以沟通,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相融相通,同存共生,凸显意境怡然之美。
作品原文
渔家傲⑴
平岸小桥千嶂抱⑵,柔蓝一水萦花草⑶。茅屋数间窗窈窕⑷。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⑸。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⑹。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渔家傲:
词牌名。《
词谱》卷十四云:“此调始自
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五仄韵。
⑵千嶂:千峰。嶂,高险的山,如屏障的山峰。
⑶柔蓝:柔和的蓝色,多形容水。萦:萦绕。《广韵》:萦,绕也。
⑷窈窕:幽深的样子。
⑸欹眠:斜着身子睡觉。
袁文《
瓮牖闲评》卷五:“朝鸡者,鸣得绝早,盖以警入朝之人,故谓之朝鸡。”
⑹邯郸道:比喻虚幻之路,也比喻求取功名之道路,亦指仕途。
白话译文
峰峦叠嶂,环抱着小桥流水;河水青碧,萦绕着繁花翠草。几间茅草房静立在幽深秀美的竹林中。四周一尘不染,因为时常有和煦的春风吹拂,如同殷勤打扫,使得房屋清洁。
午睡醒来,满耳都是婉转的鸟鸣。斜倚枕头,想起当年做官时,听早朝的鸡鸣,此情景已恍如隔世。忽然想起故人都已老,自己当然也不例外。如今我贪恋闲适,已忘却了从政建功的美梦。
创作背景
这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王安石二次罢相隐居金陵以后,心境渐渐平淡下来。
叶梦得《
避暑录话》记载:“王荆公不爱静坐,非卧即行。晚卜居钟山谢公墩,畜一驴,每食罢,必日一至钟山,纵步山间,倦则即定林而睡,往往至日昃及归。”这种旷日的游历体察,引发词人创作了不少描写水光山色的景物词。此词即其中之一。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词在艺术的锤炼上比作者早年的词更为成熟。历来的评论家,极推崇王安石晚年写景抒情的小诗,而往往忽略这类风格的词。其实,这首词比其同类的诗还要出色。此词的主要特色,是善于融诗入词。
起首二句写得极为娟秀,为人所称誉,乃融化他人诗句而来。宋
吴聿《
观林诗话》记王安石“尝于江上人家壁间见一绝,深味其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蓝’,为踌躇久之而去,已而作小词,有‘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之句。盖追用其词。”此见词人善于融炼诗句,浑然天成。他用“一水”来概括“一江春水”,添“萦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烂漫,丰富了原句的内容,提取原诗精华,调合得巧妙自然。“柔蓝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下得轻盈贴切,形象生动,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茅屋数间窗窈窕”三句,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千嶂抱”着的竹林里的深窈秀美。他同期写的《竹里》诗可与此参读:“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此即词中“茅屋数间”的一般情景。“茅屋”三句,包涵了《竹里》诗的全部情景,但情韵连续,融成一片,更见精严。“午枕觉来闻语鸟”一句,见出词人那种与花鸟共忧喜、与山水通性情的悠闲的情致与恬淡的心境。“欹眠”句,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骑马听朝鸡”,恍如隔世。这并非久静思动,却是绚烂归于平淡后常有的心理反应。
其比较的结果,马上的鸡声还是比此时枕上的鸟声动听。此意由下文再补足。“忽忆故人今总老”,反衬自己之已老。而此时贪爱闲话的午梦,已丢却卢生邯郸道上所作的“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见唐
沈既济《
枕中记》)。全词以景起,以情结,而情与景之间,由茅屋午梦加以沟通,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
王安石晚年这首山水词所表现的是一种恬静的美,词中反映出他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对世途感到厌倦,而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动辄借自然景物以抒发自己的幽怀。
名家点评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雪浪斋日记》:荆公小词云:“揉蓝一水萦花草。寂寞小桥千嶂抱。人不到。柴门自有清风扫。”略无尘土思。山谷小词云:“春未透。花枝瘦。正是愁时候。”极为学者所称赏。
宋·
黄昇《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二:极能道闲居之趣。
宋·吴聿《观林诗话》:半山尝于江上人家壁间,见一绝云:“一江春水碧揉蓝,船趁归潮未上帆。渡口酒家赊不得,问人何处典春衫。”深味其首句,为踌蹰久之而去,已而作小词,有“平岸小桥千嶂抱,揉蓝一水萦花草”之句盖追用其语。
清·
先著、程洪《
词洁》卷二:介甫在中书,有不合意,便谓何处无一碗鱼羹饭吃。审如是霜筠雪竹之地,何不早归,而必坚以新法。祸人国也。读此词末二语,可感亦可伤。
清·
黄苏《
蓼园词选》:此必荆公退居金陵时所作也。借渔家乐以自写其恬退。首阕笔笔清奇,令人神往。次阕似讥故人之恋位者,然亦不过反笔以写其幽居之乐耳。情词自超隽无匹,运用入化。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