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海峡,位于中国辽宁省大连市南端的老铁山角,与
山东省山东半岛之间,连接
黄海、
渤海的海峡,是
渤海的唯一出口,所以被称为“渤海咽喉”。渤海海峡南北宽度为105公里,庙岛群岛(属山东烟台)是海峡中的主要岛屿。
位置境域
渤海海峡
山东半岛与
辽东半岛之间,是渤海和黄海的分界。宽度(南~北向)为57海里(105公里),东~西向宽度无参考数据。按《山东省志.海洋志》渤海可分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中央浅海盆地和渤海海峡5部分,则渤海海峡属渤海海域。
辽鲁省际海域勘界位于渤海海峡北部的老铁山水道,从山东省长岛县北隍城岛到旅顺老铁山的直线距离约40公里,主要海洋功能为海上航行通道。辽鲁两省在该海域历史上从未发生矛盾或纠纷,海域勘界的自然和社会背景并不复杂。辽鲁线海域划界草案自2003年7月初步形成后,国家海洋局勘界办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就辽鲁海域划界草案进行多次协调和论证。由于辽鲁两省基本坚持各自的意见,国家海洋局勘界办组织第二海洋研究所对该海域再次作多波束海底地貌扫描核测。
地质地貌
地质变动
渤海海峡(连同庙岛群岛),地处渤海下沉带东侧,系长白山系的分支,为胶辽隆起的一部分。
在元古代晚期,庙岛群岛诸岛之间互不分离,与南北陆地连成一片,俗称“胶辽地盾”。在1.4亿年前的燕山构造运动及后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先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北东东向、北北西向、北北东向和北东向的断裂活动。从此,古老的陆块断陷分离成诸岛的雏型,从而形成渤海海峡。
自晚更新世以来,这里发生过3次大的海侵与海退,诸岛又历经了继承性的“雕刻”。在距今10万年左右的“庐山冰期”过后,气候进入间冰期的温暖阶段,冰川消融,大洋水量增加,海水上涨,超过了横亘胶辽之间的山垭沟,向古渤海湖及华北平原涌来,以至淹没了沧州(史称“沧州海侵”)。从此,已经发生断裂的“胶辽地盾”就成为海中之岛。滔滔海水占据渤海几万年,大约从距今7万年的“大理冰期”开始,大地骤寒,冰雪禁锢,以海水蒸发为来源的陆地降水,大部分不能流回海洋,海水逐渐退出渤海盆地,昔日海底成了陆地,庙岛群岛又与千里平原连成一体,成为陆地上的山丘。
寒冷的气候到距今4.5万年前开始转暖,海侵又发生。这次海侵的规模比前一次更大,一直扩展到河北省的献县境内(史称“献县海侵”),在渤海沿岸也留下了这次海侵的痕迹。如辽宁省的蛇岛在海拔百米处有这次海侵留下的海蚀洞。蓬莱县北沟公社现距海岸4公里左右的北林院迎口山西北坡,还保留着完好的石英岩海蚀地形,并有5~6米高的海蚀柱。在庙岛群岛的海拔60~70米处,普遍存有海蚀痕迹。献县海侵之后,仍趋海退。
到了全新世,气候又进入冰期过后的温暖期。冰川大量消融,海面再次上升。冰期时一度成为沼泽草原的渤海海底,再次变成烟波浩渺的大海。渤海沿岸已推进到黄骅、静海和天津一带(史称“黄驶海侵”)。海蚀线达到北长山岛的九丈崖,大黑山岛北庄的“半坡”上(均距今海面约15米高度)。这次海侵过后,又开始大规模的海退。直至距今1300年(唐初),岛岸线才降到比现代岛岸线略高的地方。整个庙岛群岛至今仍处于“南升北降”的微变之中。
地质构造
渤海是一个新生代沉降盆地,新生代的隆起与凹陷都明显地受到基底古构造与古地貌的控制,整个海底都被现代沉积物覆盖,仅渤海海峡才有前寒武系变质岩及中生代花岗岩露出。渤海的第四纪沉积厚300~500米。渤海区自新生代以来不断下沉,故沉积了厚达数公里的沉积层,其中尤以第三纪的沉积层厚度最大,这是富含油、气的沉积层,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产地之一。
渤海底部地形受河流影响甚大,在水下形成几个巨大的扇形三角洲。在渤海海峡处还形成了潮流三角洲堆积。渤海海峡深度较大,海峡宽度为57海里。在第三纪上新世末期海水淹没了庙岛群岛,到第四纪初期海水退却,使岛的较高部分露出水面。海峡中间几十个岛屿组成庙岛群岛(即长山列岛,行政区划属长岛县)。
海底地貌
渤海海峡的海底地貌很壮观。老铁山岬和蓬莱角断壁直下海底,庙岛群岛横亘其间,潮流沙脊夹持岛、礁纵向延伸冲刷槽和侵蚀洼地出现在海底沙脊之间。在岛间或岬角与岛屿间,槽谷和洼槽的横剖面多呈“V”字型,其底部多被沙砾覆盖,并有基岩突露,整个海峡的地势是自南向北呈阶梯下降。宽而深的老铁山水道冲刷槽位于最北端的老铁山岬之下。
地势
渤海可分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中央浅海盆地和渤海海峡5部分,由于黄河、海河、辽河、滦河等含沙量很大的河流注入,致使渤海水浅、地形平缓,整个海底是从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3个海湾向中央浅海盆地及东部渤海海峡倾斜。
渤海海底地形平缓,中部平均深度为26米,小于30米水深的海域占渤海总面积的95%以上,大河河口附近、莱州湾和渤海湾的水深均不超过20米。在渤海海湾中部偏东的水域深度较大,是渤海中的水下堆积盆地。在水下堆积盆地的东西两侧,坡度较大。最深86米,位于渤海海峡中部。
水道
海峡中的岛屿分成6条主要水道(大小共12条),北面的水道较宽、水较深,南面的水道窄、水较浅。其中老铁山水道,从老铁山的西角到北隍城岛,宽22海里,水深一般为50~60米,是黄海海水进入渤海的主要水道。入海的潮流因地形束窄使流速增快(最大达260厘米/秒),由水道流入后分成二支:一支向西北,沿海底冲刷成长80公里、宽30公里的U型槽,水深局部达70米,槽的北端分布着指状的水下沙坝,通称“辽东浅滩”,属沙质浅滩;另一支向西,越过中央盆地形成伸向渤海湾北部的舌状深槽。在老铁山水道内,有粒径2~7厘米的砾石,砾石成分是石英岩、花岗岩或千枚岩,它们是沿岸及海底冲刷的产物,水道中,有些地方底部有基岩裸露。海峡南部的几条水道是渤海海水流回黄海时的主要通道。
海区底质
砾石(G):主要零星地见于渤海海峡。在登州水道,砾石直径可达10几厘米,呈棱角或次棱角状,岩性有石英岩、硅质灰岩,表面常有底栖生物附着。该水道有的地方基岩裸露。在老铁山水道南部,见有钙质砾石,系黄土中钙质结核改造而成。
细沙(FS):渤海海峡北部(120°30′~122°00′E,38°10′~40′N):细沙呈黄灰色或灰色,夹有少量中粗沙和粘土,含少量砾石和钙质、铁锰质结核。沉积表层数厘米内含有较多的贝壳。
粉沙质细沙(TS)和细沙质粉沙(ST):渤海海峡的这两种沉积物亦分布在细沙沉积的外围,从烟台以北海区,向西北方向穿过渤海海峡,一直伸延至渤海中部。
粘土质粉沙(YT):西北起自渤海湾南部,向东经莱州湾北部,穿过渤海海峡,直入北黄海,
沙-粉沙-粘土(STY):主要有渤海海峡西部
海岸
渤海海峡两端的海岸,北岸辽宁大连市老铁山~盖平、南岸山东莱州市虎头崖~蓬莱县登州岬都是基岩沙砾质海岸外。南端蓬莱沿岸坡度较大,礁石较多,滩涂面较狭窄。
岛屿分布
位于渤海海峡中南部的
庙岛群岛,由32个大小岛屿组成,总面积52平方公里。庙岛群岛,32个(《山东省志.建置志》称21个)岛屿呈南南西~北北东向展布。南部的南长山岛、北长山岛、大黑山岛、小黑山岛、庙岛(习称南五岛)和北部的砣矶岛、大钦岛、小钦岛、南隍城岛、北隍城岛(习称北五岛)为有居民岛,其余均为无居民岛屿。
最大岛是南长山岛,面积12.3平方公里,最小岛是小高山岛,面积0.0008平方公里。最高岛是高山岛,海拔202.8米;最低岛是东嘴石岛,海拔7.2米。南北岛距最长56.4公里,东西岛距最宽30.8公里。
老铁山角,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大连市旅顺口区西南部。又称老铁山岬、老铁山头、老铁山嘴。与山东半岛蓬莱角的连线为渤海、黄海的分界。南侧峭壁下为老铁山水道。植被茂盛,是鸟类栖息地。秋季候鸟经此南迁,故称“鸟站”或“百鸟园”。老铁山角是渤海和黄海分界的北岸端点。著名的鸟岛蛇岛均在此处。
海洋水文
潮汐
据《长岛县志》,渤海海峡海域的潮汐性质属正规半日潮,其规律是一昼夜两涨两退,俗称“四架潮”。潮流方向由左向右转移,一昼夜转一圈,称之“四开流”。潮汐一涨一退,需12小时24分,一昼夜两涨两退共需24小时48分,按阴历推算,半月形成一个周期。因此,初一和十六、初五和二十的潮汐时间是对应的。阴历三十到初四、十四到十八大涨大退,俗称“大汛海”。其余时间,潮速慢,潮流小,俗称“死汛底子”或“死沉底子”。潮高地理分布北部较南部高,8月份平均高潮高,砣矶岛为212厘米,南长山岛为143厘米。潮差分布,砣矶岛为124厘米,南长山岛为119厘米。平均高潮间隙,砣矶岛为10时10分,南长山岛为10时4分。平均低潮间隙,砣矶岛为4时6分,南长山岛为3时53分。大潮升砣矶岛为163厘米,南长山岛为161厘米,小潮升花矶岛为130厘米南长山岛为131厘米,平均海平面砣矶岛为89厘米,南长山岛为90厘米。
潮流
渤海海峡海域的潮流,主要水道多为东西流,港湾多为回湾流。北部水道为西流,南部水道为东流。这种“北进南出”的规律在冬季尤为明显。夏季海流,南部海区一般在0.6~1.03米/秒之间,大黑山岛海区最小,为0.6米/秒;北部海区一般在1.25米/秒左右,砣矶水道最大值达3.7米/秒。港湾回湾流的流速更小,砣矶岛的后口湾仅在0.4米/秒左右。
海浪
渤海海峡海域的浪型,主要为“风浪”。秋季和冬季偏北风浪,夏季偏南风浪。浪高的四季变化是:冬季(10月~翌年1月)月均浪高1.1米,春季(2~4月)月均浪高0.47米,夏季(5~7月)月均浪高0.5米,秋季(8~9月)月均浪高0.8米。历年(1960~1981年)年大浪高平均为8.6米,极端最大浪高达10米,出现在北隍城岛海区;浪高周期(A峰—B峰时间单位)变化平均为3.4秒,最大周期为13.9秒。
海水表层温度
渤海海峡海域历年(据1962年~1979年的调查资料,下同)海水表层温度年平均为11.5℃。月平均温度8月份最高,为22.1℃;2月份最低,为2.5℃。极端最高温度为27.3℃(出现在1963年8月28日),极端最低温度为-1.2℃(出现在1969年2月28日和3月1日)。每年4~7月升温最快,平均升温率为4.7℃/月;10月至翌年1月降温最快,平均降温率为4.1℃/月。年度之间的水温变化,北部海区较缓,年较差为22.8℃;南部海区较快,年较差为26℃。
海水表层盐度
渤海海峡海域的海水表层含盐度,历年年平均为31.33‰。极端最高值为33.26‰(出现在1962年4月3日),极端最低值为24.79‰(出现在1964年7月6日)。年度之内,2月份最高,历年平均为31.82‰;8月份最低,历年平均为30.49‰。南北海区(以砣矶岛为界,下同)的海水表恳含盐度,北部海区较高,南部海区较低。
海水透明度
渤海海峡海域的海水透明度南北海区差别较大。北部海区一般在3.7~9.5米之间,南隍城岛海区最高值达13.8米;南部海区一般在1.7~3米之间,庙岛塘里大风过后透明度最低值仅为0.2米左右。年度之内,海水透明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冬季透明度较小,夏季透明度较大。大风之后,海水的透明度普遍较小。
海雾
渤海海峡海域雾日较少,年平均雾日为28天,多为平流雾,少为辐射雾。春、夏两季海雾最多,占全年海雾日的86%,多集中于6~7月份;秋冬两季雾日较少,其中9~10月份最少。平流雾的湿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较长,通常生成于夜间,持续至翌日中午,有的持续4~5天以上。辐射雾维持时间较短,通常生成于夜间或早晨,多是随着太阳的出露而减弱或消散。有的在几小时或几分钟内即可消失,个别的也有持续1~2天。
海冰
渤海海峡海域由于受黄海主流性海流的影响,冬季水温相对偏高,海口、港湾无冰封现象。南部诸岛在严冬季节有时出现少量的岸沿薄冰和冰脚,对生产和交通无影响。
海发光
渤海海峡海域经常在夜间出现火花型(H)的海发光,渔民称“海火”,一年四季均可见到。据1962~1979年观测,无海水发光(0级)的频率占14%,一级频率占67%,二级频率占17%,三级频率占2%,四级相当罕见(18年出现过2次)。年平均海发光日数为201天。
浮游生物
渤海海峡海域浮游生物含量很高,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据1985年调查,浮游生物量年平均为288.7万个/立方米。其中,浮游植物占98%。年度之内,南、北海区均有两个高峰值:南部海区3月为2072万个/立方米,11月为519.3万个/立方米;北部海区3月为1396万个/立方米,10月为130万个/立方米。
自然资源
矿藏资源
渤海海峡南部,绿帘石、锆石相对较高,分别达28%和2~5%;铁、铝、锰:低含量区在渤海海峡北部。渤海海峡北部为渤海沉积物中锰低含量区。碳酸钙:在渤海海峡附近出现小块的局部高含量区,这主要和底质中含有较多的贝壳有关。
渔业资源
小黄鱼是渤海海峡历史上的主要捕捞资源,小黄鱼(花鱼)渔场传统渔场渔期是:蓬莱沿海渔场清明后3~4天始到立夏前4~5天结束,旺汛期为谷雨前2~3天到谷雨后5~6天。渤海海峡渔场,寒露后7~8天始到大雪结束,旺汛期为立冬前3~4天到小雪前后。1960年代起,开始由传统的渔场转移到海洋岛渔场、鱼山渔场、大沙渔场和石岛渔场。1970年代末期,又开辟了吕泗渔场、长江口渔场和舟山渔场。
带鱼亦是渤海海峡历史上的主要捕捞资源,传统的渔场渔期是:蓬莱沿海渔场,立夏后1~2天始到夏至前后结束,旺汛湖为小满后1~2天到芒种后3~4天。渤海海峡渔场,霜降前7~8天始到大雪前结束,旺汛期为立冬前2-3天到小雪前后。从1960年代中期以后,渔场逐渐转移至青连石渔场、大沙渔场、海礁渔场、长江口渔场和舟山渔场。
鲅鱼渔场渔期,主要在蓬莱沿海渔场,白露始到立冬前10天左右结束,旺汛期为秋分到霜降前后。
鲆鲽鱼渔场渔期,主要在庙岛群岛各岛周围渔场,立春前后始到清明结束,旺汛翔为雨水后4~5天到春分前10天左右。1970年代后,大功率拖网船兴起,渔场扩展到石岛渔场、青连石渔场。渔期早春提前到2月,秋、冬延续到12月。
底杂鱼渔场渔期渔场,在烟台东北和篷莱沿海一带。渔期为春分到小雪。坛子网的渔场在南、北长山岛以东沿海13~15庹水处。渔期为清明前后到小满后共50~60天。
孔鳐鱼渔场渔期,在庙岛群岛隍城岛和老铁山之间的海域(即老铁山水道)。干钩作业时间自小雪到清明前后。
河豚鱼渔场渔期,在庙岛群岛隍城岛东、烟台北部海域和菊花岛附近海域。钓钩作业时间自夏至到立秋。1980年代起,渔场扩至海洋岛南和东南海域,渔期为7月下旬到11月上旬。
对虾渔场渔期:成山头外海渔场, 春分前6-7天始到谷雨前后结束,旺汛期为清明前10天左右到清明后1~2天。蓬莱沿海渔场,清明前3~4天始到立夏前3~4天结束,旺汛期为清明后4~5天到谷雨前1~2天。 渤海海峡渔场寒露后10天左右始到小雪前5~6天结束,旺汛期为霜降后7-8天到立冬前后。进入1960年代,随着大功率拖网船只的增加,对虾资源严重下降。1965年,国家制定了“夏养秋捕”的方针,并统一规定秋季船只进渤海作业的时间。对虾出湾后,追捕至石岛渔场或更远海域。
扇贝渔场渔期,在庙岛群岛的钦岛、隍城岛近海。拉网作业时间自小雪到立春。1960年代,因资源枯竭而停止捕捞生产。
刺参渔场渔期,庙岛群岛近岛海域皆有刺参资源。1953年以前,一年四季均进捡捕。1953年起,为保护刺参资源,县规定:钦岛、隍城岛禁捕期为5月15日到7月5日;其它岛禁捕期为5月10日到6月30日。1964年,规定各岛禁捕期统一为5月25日到7月15日。1973年,实行分岛间年轮捕制。
鲍鱼渔场渔期,庙岛群岛北部五岛皆有鲍鱼资源,渔期为夏至到寒露。鲍鱼的禁捕期同刺参。南部五岛因历史上很少发现鲍鱼资源,故有“鲍鱼不过珍珠门”之说。进入1980年代,发现南长山岛的北部海域有少量鲍鱼资源。
生物资源
以庙岛群岛海域情况为例,渤海海峡生物资源情况是:
鱼类:主要有皱唇鲨(鲨鱼)、白斑星鲨(白点鲨)、路氏双髻鲨(相公帽)、白斑角鲨(刺鲨)、中国团扇鳐(大劳子)、孔鳐(劳板鱼)、(黄边土)、太平洋鲱鱼(青鱼)、寿南青鳞鱼(青鳞)、鳓鱼(火鳞鱼、快鱼)、(离水烂)、凤鲚鱼(凤尾鱼)、黄鲫鱼(毛扣)、长蛇鲻鱼(梭鱼)、鳗鲡(鳝鱼)、海鳗(狼牙鳝)、星鳗(长虫鱼)、扁颚针鱼(梁鱼)、(针良鱼)、燕鳐鱼(燕鱼)、鳕鱼(大头鱼)、海龙、海马、油舒(香梭)、鲈鱼(鲈子)、黄条(黄金牛)、鳅(阴凉鱼)、小黄鱼(小黄花)、黄姑鱼(黄姑、铜鱼)、(鳘子鱼)、叫姑鱼(小白鱼)、白姑鱼(白米子鱼)、棘头梅童鱼(大头宝)、黑鲷(海鲋)、真鲷(红加吉)、(黑老婆)、多鳞喜(船子鱼)、六线鱼(黄鱼)、海鲫(鲫鱼)、线鲆(大头绵龟、鲶鱼)、带鱼(刀鱼)、鲐鱼(鲐巴鱼)、蓝点马鲛(鲅鱼)、银鲳(镜鱼)、矛尾复虎鱼(泥里沟子)、短鳍红娘鱼(红头鱼、家鹊鱼)、绿鳍鱼(莺莺)、(辫子鱼、尖头鱼)、牙鲆(大牙片)、斑鲆(花点片口、油片)、高真鲷(长脖)、黄盖鲽(小嘴鱼)、石鲽(馈鱼)、条鳎(中舌头)、半滑百舌鳎(鳎米鱼)、宽体舌鳎(鳎米)、短吻三刺(机枪腿)、绿鳍马面(皮匠鱼)、虫纹东方(面廷巴)、铅点圆(廷巴)、鱼齿单鼻钝(黄廷巴)、(若头鱼、蚧巴鱼)等。
虾蟹类:主要有中国对虾(大虾)、鹰爪糙对虾(鹰爪虾)、大蝼蛄虾、虾蛄(虾爬)、黑斑口虾蛄、艾氏刺寄居蟹、日本关公蟹、隆线拳蟹、四齿矶蟹、三疣梭子蟹(飞蟹)、日本鲟、绒毛近方蟹、长指近方蟹、球肉近方蟹(蟹流)、中华绒螯蟹。螺贝类:有史氏背尖贝、矮拟帽贝、笠贝、紫贻贝、单齿螺、锈凹螺、朝鲜花冠小月螺、短滨螺、珠带础螺、珠带拟蟹守螺、红螺、疣荔枝螺、黄口荔枝螺、香螺、习见织纹螺、纵肋织纹螺、半褶织纹螺、小拟海牛、魁蚶、突壳肌蛤、黑偏顶蛤、栉孔扇贝、皱纹盘鲍、褡牡蛾、大连湾牡蛎、近江牡蛎、牡蛎、菲律宾蛤仔、紫石房蛤、长竹蛏等。藻类:绿藻门有小礁膜、礁膜、孔石莼、浒苔、缘管浒苔、羽藻、刚毛藻、刺松藻等。褐藻门有水云、真丝藻、粘膜藻、海蕴、酸藻、点叶藻、囊藻、萱藻、绳藻、海带、裙带菜、网地藻、叉开网翼藻、鹿角菜、马尾藻、海蒿子、铜藻、羊栖菜、鼠尾藻、羊栖菜马尾藻、解氏马尾藻、巨藻等。红藻门有甘紫菜、海索面、蠕枝藻、具钩海门冬、石花莱、优美石花菜、鸡毛莱、舌状蜈蚣莱、珊瑚藻、小珊瑚藻、海膜、鹿角海萝、粘管藻、多管藻、单管藻、江蓠、扁江蓠、龙须菜、叉枝藻、红羚菜、滑技藻、滑丝藻、滑线藻、环节藻、三叉仙菜、绢丝藻、顶群藻、绒线藻、真丝藻、角叉藻、凹顶藻、松节藻、鸭毛藻、苔状鸭毛藻等。
其它类有刺参、光棘球紫海胆、水母、海盘车、海豹、海豚、海龟、玳瑁、鲸鱼、乌鱼等。
主要指庙群群岛上的生物。
动物:鸟类主要是候鸟,有18目、45科、232种。受国家重点保护的有丹顶鹤、白尾海雕、白肩雕、大天鹅、大鸨、鹊、草鸨等。另有游隼、苍鹭、绿头鸭、豆雁、苍鹰、雀鹰、鹌鹑、黄脚三趾鹑、红胸田鸡、董鸡、蛎鹬、大杓鹬、林鹬、青脚鹬、黑尾鸥、银鸥、扁嘴海雀、岩鸽、山斑鸠、大杜鹃、四声杜鹃、普通夜鹰、白喉针尾燕、普通翠雀、三宝鸟、戴胜、小斑啄木鸟、小沙百灵、小云雀、金腰燕、灰山椒雀、白头鹎、太平鸟、虎纹伯劳、黑枕黄鹂、发冠卷尾、灰掠鸟、大嘴乌鸦、灰喜鹊、喜鹊、蓝歌鸲、虎斑山鸫、灰背鸲、白腹鸫、黄眉柳莺、淡脚柳莺、戴菊、寿带鸟、大山雀、暗绿绣眼、金翅雀、黄雀、黄眉及海鸥、海鸬鸶等。虫兽类主要有蝮蛇、白条锦蛇、虎斑游蛇、石龙子、土元、蝎子等。
植物:草类有麻黄、防风、紫胡、瓜蒌、知母、马尾蓬、白薇、银柴胡、黄岑、苦参、白蔹、佩兰、防己、木通、石竹、石韦、石花、薤白、仙鹤草、元胡、威灵仙、徐长卿、穿山龙、玉竹、黄精、沙参、牢前子、益母草、野百合、白头翁、蒺藜、大育叶、地榆、风眼草、草木犀、半夏、茅草、羊胡子草、野蒜、山菊花、野蒿子、刺儿菜、灰菜、马齿苋、苦菜、弃莱、芦苇、碱篷、蒲公英、黄荆、胡枝子、菅草、狗尾草、山韭菜、黄花莱、鬼针草、臭蒿、拉拉藤、米口袋、鸦葱、苍耳、山牛、苜蓿、葛藤、野谷草、白草、百里香、艾篙等。树木类有黑松、刺槐、赤松、合欢、臭椿,小叶朴、山榆、杂交杨、法桐、桑树、侧柏、泡桐、白榆、旱柳、钻天柳、垂柳苦栋、毛白杨、山东桐、家槐、加杨、五角枫、银杏、雪松、花椒、华山松、小叶杨、冬青、樗树、香椿、芙蓉、紫穗槐、白腊、栎类、千头柏、龙枪、杜仲、樱花等。落叶松、皂荚、水杉、酸枣、青桐、女贞等。
气候特征
渤海海峡北部,大连市位于暖温带,境内属暖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四季分明。全区年平均气温10℃左右,其中8月最热,平均气温24℃,日最高气温大于30℃的最长连续日数为10至12天,年极端最高气温35℃左右。1月最冷,平均气温南部-4.5到-6℃,极端最低气温可达-20℃左右。无霜期180~200天。
年平均降水量在550至950毫米之间,由西南向东北递增。年降水量60~70%集中于夏季,多以暴雨形式降水;春季占12~15%;秋季占15~20%,冬季仅占5%左右。因受海洋调节,夜雨多于日雨,尤以夏季为甚。
盛行风向随季节转换而有明显变化。冬季盛行偏北季风,夏季盛行偏南季风,春、秋季是南、北风转换季节。6级或6级以上大风日数,沿海每年90-140天,内陆35~50天,冬、春季最多,夏季最少。
海峡南部,属亚洲东部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大陆度为52.3%。因受冷暖空气交替的影响,加之海水的调温作用,四季特点是:春季风大回暖晚,夏季雨多气候凉,秋季干燥降温慢,冬季风频寒潮多。
历年(1959~1985年,下同)日照总时数平均为2542小时,年日照率为58%。5月份日照时数最多,为269.7小时;12月份日照时数最少,为151.1小时。
历年年平均气温为11.9℃。最高年为12.8℃(1959、1961、1983年),最低年为10.7℃(1969年)。极端最高气温36.5℃(1959年7月30~31日),极端最低气温—13.3℃(1970年1月4日)。1月份平均气温最低,为—1.6℃;8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4.5℃。年较差为26.1℃。气温变化特点是:5月份回升最快,11月份降温幅度最大。
渤海海峡地处风道,年均大风日67.8天。北隍城岛年沟为100.8天,最多年达129天。全年大风日数冬季最多,平均23.4天,春秋两季平均19天,夏季最少,平均6.6天。最大风速出现在1985年8月19日的9号台风中,为40米/秒。形成大风的天气系统主要有5个:寒潮大风秋冬两季,由西伯利亚冷空气暴发南下形成,风力可达7~10级,多为偏北风,每次持续2—3天。蒙古气旋大风春季,由蒙古至中国东北地区的气旋形成,风力可达6~10级,多为西南风,每次持续1—3天。江淮气旋大风春夏之交,由气旋强烈发展形成,一般是6-7级东南风转8~10级东北风,持续时间不超过24小时。台风夏末秋初,由于受太平洋台风外围的影响,时有6~10级大风(风向多变)。雷雨阵风在夏季雷雨天气里,有时伴有8~10级的偏北阵风。
该地区历年年平均降水日数为8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555.5毫米。其中,春季占14%,夏季占59%,秋季占22%,冬季占5%。1973年,年降水量最多,为881.4毫米;1965年最少,为282.3毫米。县境之内的降水,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年度相差在100毫米以上。自1970年代后,多出现春旱,间或也出现夏旱,年降雨量趋向减少。
该地区历年年平均霜日为121.1天。平均初霜日是12月1日(最早10月31日),终霜日是3月31日(最晚4月16日)。初、终霜间日期,最多154天,最少98天。全年无霜期平均245.6天,最多276天,最少204天。历年年平均结冰日为127.8天,平均始于11月21日(最早11月5日),终于3月21日(最晚4月7日)。初、终冰间日期,最多148天,最少113天。
航道航运
航道条件
渤海海峡宽105.56公里,庙岛诸岛占据海峡五分之三的海面,将海峡分割成14条水道(海峡)。长岛县诸岛占据渤海海峡五分之三的海面,其中庙岛群岛由大小18个岛屿及许多礁岩组成,把海峡分割成12条水道,2个航门。诸水道允许商船通航的只有老铁山水道、长山水道、庙岛海峡(也称登州水道,限200总吨以下船舶航行)3条水道,其他水道禁止通航。庙岛群岛诸水道禁止抛锚及捕捞。
老铁山水道,位于北隍城岛和老铁山角之间,东西走向,宽42.2公里,占据海峡五分之二的海面,主航道水深42~78米,泥沙底质。是
黄海海水进入渤海的主要通道,潮流达4-6节,受潮流强烈冲刷,南侧出现水深达60-80余米的潮沟,是海峡中最宽最深的水道,沙、砾底,无障碍物,在老铁山角和北隆城岛设有助航标志,通航条件良好。
隍城水道,位于南隍城岛与北隍城岛之间,东西走向,长5.6公里,宽1.5公里,主航道水深19~40米,泥沙底质。
小钦水道,位于小钦岛与南隍城岛之间,西北东南走向,长4.5公里,宽4公里,主航道水深40~50米,泥沙、砾石底质。
大钦水道,位于大钦岛与小钦岛之间,东西走向,长8.5公里,宽2公里,主航逍水深31~45米,泥沙、砾石底质。
北砣矶水道,位于砣矶岛与大钦岛之间,东西走向,长11.5公里,宽10公里,主航道水深31~50米,航道中部有一暗礁群(北礁),泥沙、砾石底质。
高山水道,位于高山岛与砣矶岛之间,西北东南走向,长4.5公里,宽8.5公里,主航道水深20~25米,软泥底质。
南砣矶水道,位于车由岛与砣矶岛之间,东西走向,西接猴矶水道,南邻长山水道,主航道水深10~25米,泥沙底质。
猴矶水道,位于猴矶岛与高山岛之间,东西走向,长6.35公里,宽7.5公里,主航道水深21~24米,泥沙底质。
长山水道,位于北长山岛与猴矶岛之间,东西走向,长17公里,宽7.5公里,主航道水深20~30米,软泥底质。
西大门水道,位于大黑山岛与小黑山岛之间,南北走向,长3公里,宽1.5公里,主航道水深7~11米,泥沙底质。
宝塔门水道,位于小黑山岛东侧,犁犋把岛与挡浪岛之间,西北东南走向,长2.5公里,宽1公里,主航道水深10~15米,泥沙底质。
珍珠门水道,位于挡浪岛与北长山岛之间,南北走向,长0.75公里,宽1公里,水道北深南浅,主航道水深6~14米。
螳螂水道,位于蝗螂岛与挡浪岛之间,东北西南走向,长1公里,宽0.75公里,主航道水深20~28米,泥沙底质。
庙岛海峡(登州水道),位于南长山岛与篷莱角之间,东西走向,长31.5公里,宽6公里,主航道水深12~37米,沙砾底质。
港口
长岛港,位于长岛县南长山岛鹊嘴湾内,1976年建成,是客、货运合一的综合性港口。
长岛渔港,坐落于南长山镇荻沟村西侧海边。1974年9月动工,1978年12月竣工。投资396万元。码头的结构为方块重力式,总长613米。其中,主体码头长428米,宽30米,水深4.5米;副码头长185米,水深1.7米。引堤长170米,宽10米。港池面积71440平方米,可停靠1000吨级以下船舶。港内铺设水、油管路,架设冰桥。有库房1280平方米,货场6500平方米。配有深35米大口井1眼,104米深机井1眼,1400立方米和300立方米蓄水池各1个。备有潜水船和吊船各1只。年平均装卸鱼货8000吨、水产养殖产品3100吨、柴油2400吨、物资5000余吨,供冰9000吨、水7000吨。1976年,成立渔港管理小组,1979年改称码头管理所,1981年并入渔船渔港监督管理站,1983年恢复渔港管理所。主要负责计收港务费、船舶调动、安排装卸、供应船舶用水等。
烟台港,清同治四年(1865年),东海关在烟台山西侧建造烟台港第一座重力式码头——海关码头(今烟台港务局南码头),码头全长257米,为东西走向突堤式。至1894年,烟台港先后建成福开森码头、滋大码头、摄福利福码头、和记码头。1996年12月,烟台至大连汽车轮渡码头竣工。截至2005年底,烟台港码头总长7300米,泊位46个(万吨级以上23个)。
龙口港,1918-1919年,龙口镇在北沙滩建造长250米的混凝土栈桥式码头,为龙口港历史上第一座人工建造码头。1957年12月,在原龙口码头北侧修建一座长60米、宽20.6米的混凝土方块重力式岸壁码头。1959年,建成长200米的码头。1972年10月,建成2个3000吨级的中型泊位。1975年至1976年5月,建成石油、煤炭专用码头。1985-2005年,先后建成16000吨级煤炭专用码头、16000吨级杂货码头、5000吨级燃油码头、多用途码头、散杂货码头、5000吨级客滚船专用码头、3.5万吨级兼顾5万吨级通用码头、5万吨级粮食专用码头、5万吨级液体化工专用码头。至2005年底,龙口港码头总长5000米,泊位21个(万吨级以上12个)。
蓬莱港,位于胶东半岛北端,由蓬莱西港、蓬莱东港和蓬莱栾家口港组成。蓬莱西港位于蓬莱市区西北部,田横山西侧,于1958年5月动工兴建,1964年8月建成渔业码头。1985年,港口码头岸线长151.5米。至2005年底,港口码头岸线长410米,有1000吨级滚装泊位4个、500吨级客运滚装泊位3个、货物装卸码头2个。蓬莱东港(也称蓬莱新港)位于蓬莱城东8公里皂河口东侧,始建于1991年4月,码头岸线长455米,拥有2000吨、5000吨和万吨级泊位各1个。栾家口港位于蓬莱城西约10公里处,与长山列岛隔海相望。1995年4月始建。2005年5月,2万吨级油码头竣工使用,岸线近8000米。蓬莱海域有登州水道、蓬长航线、蓬旅航路和蓬大航路以及蓬莱东港、栾家口港进出港航道。其中登州水道是周边港口船舶进出渤海湾西部港口的重要通道,蓬长航线是陆岛运输的主要通道,蓬旅、蓬大航路是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运输最近的航线。
烟大铁路轮渡港口,分为南北两港,南港位于烟台港四突堤北侧,北港位于大连旅顺口区羊头洼湾。南港码头为墩式布置,桩基结构,根部38米范围内为连片墩台,轮渡码头泊位长181米,工作船码头泊位长50米。北港码头为连片式布置,重力式结构,根部布置两个防撞墩,轮渡码头泊位长200米,检修码头泊位长220米。设计运量:初期2008年铁路货运上行350万吨,下行300万吨,汽车滚装运量8万辆。近期2010年铁路货运上行450万吨,下行380万吨,汽车滚装运量11万辆。远期2015年铁路货运上行670万吨,下行570万吨,汽车滚装运量18万辆。
大连港,位于辽东半岛南端,濒临黄海,南至烟台港90海里。港口西近旅顺,东邻里、外长山列岛,南与威海、烟台隔海相望。是一个深水天然良港,是南北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最大的散粮、石油进出口岸及主要对外贸易港口。大连港各港区主要分布在大连湾、大窑湾、长兴岛及太平湾。另有旅顺新港、庄河港等港区分布在外。大连湾、大窑湾为大连港主要港区所在,长兴岛为新建港区,太平湾为规划港区。
铁路轮渡
烟台至大连铁路轮渡,北起辽东半岛南端的大连市旅顺口区羊头洼港接东北铁路网,南至山东半岛北部的烟台四突堤港接蓝烟、胶新铁路,纵贯渤海海峡,海上运输距离86.28海里(159.8公里),是东北至长江三角洲地区陆海铁路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铁路网规划中“八纵八横”之一的铁路运输干线。烟大轮渡集铁路、港口、海上安监、渡船四项工程于一体,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行业、多专业综合性系统工程。1994年,交通部、铁道部、辽宁省政府、山东省政府向国家计委共同报送烟大铁路轮渡项目建议书。1997年12月,国家计委批准立项。2002年1月,中铁渤海铁路轮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渤海轮渡公司)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立。渤海轮渡公司由铁道部和山东省、大连市人民政府三方分别授权中国铁路建设投资公司、烟台市电力开发有限公司、大连市建设投资公司作为出资者代表与中铁二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渤海轮渡公司作为项目法人对烟大铁路轮渡的前期策划、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生产经营、债务偿还和资产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负责。工程于2004年10月开工,2006年9月全面竣工并通过铁道部初步验收。
2006年8月7日9时55分,烟大轮渡第一艘“中铁渤海1号”万吨渡轮从大连起航,16时28分抵达烟台四突堤港。8月9日上午,烟大轮渡烟台端首次进行火车上船、下船调试,取得成功。“中铁渤海1号”为火车、汽车、旅客滚装船,抗风能力为8级,航速18节,全长182.6米,宽24.8米。渡轮设上下两层甲板,上层为汽车甲板、下层为火车甲板,铁路货车舱内有五条铁轨,火车上下船采用尾进尾出的方式,汽车在尾部右舷采用侧进侧出方式,旅客在船中部通过全封闭栈桥上下船。火车、汽车、旅客安全隔离。第二艘渡轮“渤海金珠号”,长161.2米,宽24.8米,载客1200多人,车辆200多辆。8月16日试航成功。
汽车轮渡
1995年12月,烟台港汽车轮渡码头工程竣工,该码头是连接渤海海峡南北两侧公路主干线烟台至大连的汽车轮渡码头。这座汽车轮渡码头是根据国家2000年前将基本建成“两纵两横”国道主干线的规划,于1995年5月1日正式开工,经过一年半的建设,建成5000吨级汽车滚装泊位2个(其中水工结构按万吨级建设)、配套建设停车场2.5万平方米以及进出港道路、浮标、港池、航道等。该工程码头部分为高桩墩式栈桥结构,双侧靠船,码头总长165米,工程设计到发车辆38万辆次。
轮渡航线
1990年4月,蓬莱至旅顺客货滚装运输航线开通。1992年12月,开通烟台至大连地方客滚航线。1993年山东省烟台海运总公司建造豪华高速客船1艘,分别投入烟台至大连航线运营。
军事海防
驻军
渤海海峡南段是长岛,地理位置特殊,历来为兵家注重之地。唐朝,在岛上设乌胡戍,后置为重镇。唐朝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张亮率兵4万,战船500艘,途经砣矶岛东征高丽。宋朝,设沙门岛砦。元朝,设沙门巡检司。明、清两代,岛上均有驻军。清朝,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至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先后3次路经渤海海峡,侵占京、津。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沙皇俄国派军舰“第米特里·顿斯基号”侵占长岛。《中俄旅大租地条约》及其续约签订后,沙皇俄国还企图强迫清政府把长岛划入旅大租界范围,末果。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渤海海峡,攻占京、津。在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的日俄战争和1914年的日德战争中,日本军队均利用长岛作为中继站,攻陷旅顺口和青岛。1912年,北洋军阀军舰经常停泊于长岛海域。1917年,北洋军阀计划开辟长岛为军港,并拟在各岛修筑炮台,后因战乱,未能实现。1928年,奉系海军来岛开辟军港,派海防第二舰队进驻长岛。1939年,日伪军侵占长岛。1945年9月,长岛由八路军驻守,并成为向东北运送部队的海上要道。1947年10月,国民党军队占领长岛。1949年8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作战,解放并进驻长岛。建国后,长岛成为要塞区。驻军与地方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开展军民联防训练,做到平时同守共建,战时同守共防。
渤海海峡北端,旅顺汉代时属沓氏县,东晋时名“马石津”,隋唐时谓“都里镇”,元代时称“狮子口”,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马云、叶旺两将军率军队从山东蓬莱乘船跨海在此登陆收复辽东,因海上旅途一帆风顺,遂将狮子口改名旅顺口,一直沿用。1880年,清政府在此兴办北洋水师,建军港、修炮台、筑船坞、扎营盘,旅顺口成为军事要塞,旅顺军港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五大军港之一。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和1904年的日俄战争,旅顺作为主战场,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旅顺曾被沙俄侵占7年,遭日本奴役40年,在长期的殖民统治中饱经沧桑,素有“一个旅顺口,半部近代史”之说。1945年8月22日,苏联红军进驻旅顺,直至1955年5月24日撤出旅顺回国。1945年11月25日,旅顺市政府成立;1950年成立旅大市后,旅顺市为旅大市辖市;1981年改为大连市,旅顺口成为其辖区之一。1996年7月1日,旅顺实现局部对外开放。2009年11月2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旅顺正式全面对外开放。
战事
清朝,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至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先后3次路经渤海海峡,侵占京、津。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沙皇俄国派军舰“第米特里.顿斯基号”侵占长岛。《中俄旅大租地条约》及其续约签订后,沙皇俄国还企图强迫清政府把长岛划入旅大租界范围,末果。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渤海海峡,攻占京、津。在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的日俄战争和1914年的日德战争中,日本军队均利用长岛作为中继站,攻陷旅顺口和青岛。
1945年8月底,为了保证山东主力部队挺进东北,胶东军区成立了海运指挥部,由许世友任总指挥,并在龙口设立了30余人的海运办事处,负责龙口、栾家口两地的海运工作。为保证海上运输安全,许世友指挥胶东军区部队消灭了长山岛上的伪军,控制了渤海海峡,在岛上设立兵站,屯集粮草,作为进军东北的跳板,保证了海上运输的安全和供应。同时,从胶东动员了30余艘汽船、140多只帆船,从上述两港口日夜不停地运送部队渡海去东北。
长山岛战役,1949年25日,前方指挥部拟定于7月29日晚发起总攻,如风向不顺,可延至7月30日晚J月26日,一场12级强台风袭击渤海海峡,支前船只重损104只,轻损140只,其中汽船损坏23艘;帆船船员牺牲33人,负伤3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