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灸筒是由内筒(装艾药用)和外筒(装内筒用)组合而成的一种特制的筒状金属灸具。
基本描述
温灸筒是一种特制的筒状金属灸具,底部大多均有数十个小孔,筒壁亦有许多圆孔;上部有盖,可以随时取下。筒壁上安有一长柄,便于手持。内部有一小筒,可装置艾绒和药物。
主要分类
温筒灸器有多种,常用的有平面式和圆锥式两种,平面式适用于较大面积的灸治,圆锥式作为小面积的点灸用。
使用范围
平面式适用于较大面积的灸治,圆锥式作为小面积的点灸用。
使用方法
材料
材料
温灸器、清艾绒、温灸中药粉(五灵脂24克生青盐15克夜明砂(微炒)6克白芷6克水蛭3克干漆3克地龙3克乳香3克没药3克冰片3克共研细末,装瓶防潮)、垫布(可用口罩代替),松紧带等。注:温灸中药粉也可不用。
温灸器装入艾绒 温灸器由内、外筒组成,使用时先将内筒取出,在底部先装一层艾绒,撒上一层温灸药粉少许(用量约0.2g),再装艾绒。温灸药粉的顺序:装四层艾绒三层药粉,最上一层,最下一层必须是艾绒,按照四周压紧,中间略松的要求将艾绒铺平压紧中央略高一些。四周略低一些。装毕装好后,将内筒放进外筒内,落到底部,要落实不能悬在半截。使用时将温灸器底朝上,口朝下倒置,用火点燃温灸器上口的艾绒,开始燃烧,此时将温灸器正过来放在通风的地方。使已点燃的艾绒充分的燃烧,一般大约十分钟左右,待上口艾绒燃烧成全黑时无黄绿色燃烧的艾绒时,盖紧盖子,待温灸器底部的孔眼已有温热感时,即可使用,准备开始温灸治疗。灸背部脏腑俞穴前需将两个温灸器用铁丝圈事先捆绑好,备用。注意:预燃不够则施灸时艾火易灭,预燃过度则使用时艾火不耐久。
温灸器装入艾绒
温灸穴位 施灸将灸筒(底面向下)隔几层布(经验:四个口罩形成的四层垫布,疗效可靠,温度稳定,若还烫可再加一层口罩垫布)放置在灸位上即可,以被灸者感到舒服,热度足够又不烫皮肤为佳。如果过一热,则增加隔布层数,若已隔多层布仍觉过热,可用布块罩在灸筒上面,这样出烟和进入空气减少,筒的热度即可减低。不够热则减少隔布,或将顶盖敞开片刻。(但要小心不要让筒倾倒)。为便于固定灸筒,可制做2个小铁丝勾(或用铁窗帘夹代替),其尾端系于一绳(或松紧带)的两端,灸四肢偏外侧的穴,如足三里穴等,将两个铁丝勾分别勾住两侧灸筒周壁上的小孔,这样灸筒就可以自然固定于灸位上,不用人工扶持。施灸的另一方法是,将灸筒放入带有松紧口的小布袋中,装艾预燃后,盖上顶盖,但不要盖严,否则艾火易灭。外面再适当裹以布块,然后放在穴位上灸。此方法的优点是方便于灸上半身的穴位。如灸胸、背部穴,不必脱去衣服,将裹好的灸筒放在衣服内灸便可。这样,靠衣服的附着压力,灸筒可以固定,施灸的同时患者可以取坐位,甚至可以走动。用于头面、手指、足心、骨尖(关节一处)、外生殖器等处施灸也比较方便,且基本上无烟,此法还可避免施灸时患者因脱衣而着凉。但此方法也有灸火比较容易灭的缺点。施灸时,患者须格外注意,一觉灸筒温度略有下降宜及时松动裹在灸筒外面的布块,或将灸筒顶盖敞开片刻,灸筒温度便会再度升高。注意:永远保持温热不烫(温灸器下与皮肤间的温度41℃-43℃)的感觉时间到了规定的标准,对于老年人,思维不清楚的病人,皮肤麻痹冷热不敏感的病人可借助表测试保证施灸的温度。
温灸穴位
某些病症,如渗出性外伤及皮肤病、痔疮等,不便于用以上方法熨灸,可将灸筒内的艾药点燃后敞盖放置灸筒于灸位下方熏灸,以局部温热、舒适为度,一般熏20~30分钟。
灸后处置 灸后按顺序取下温灸器,注意轻拿轻放,不要烫伤病人,不要引火烧着布垫。一般不要将艾灰立即倒出,以防引起火灾。等下次施灸,装艾药之前将艾灰倒出为妥。若长时间不灸,宜将灸筒清理干净后放置干燥处保存。如内筒底面周壁内侧已形成艾碳灰附着层并使孔眼堵塞变小,可用铁丝清理筒内及孔眼,使附着的碳灰脱落。这些质硬的碳灰对湿疮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同时将碳灰研细,以香油调,敷于患处。碳灰还可用于治脚气,擦在足趾缝内,立即止痒,然此为临时的效果,严重的脚气病,可按关节炎常规灸法在腿部穴施灸。
灸后处置
施灸时间 一般无特殊讲究,进食后不要马上灸(如有食后腹满等症为例外),不要空腹灸,其他时间均可。
使用特点
(1)灸筒由内,外两个薄金属板筒相套而成,内筒内燃艾绒,这样可以防止火烬外散及防止灼伤皮肤。
(2)灸筒的施灸面直径约为6cm。由于施灸面积比传统艾炷灸、艾卷灸的面积增大,对机体的温热刺激效应也大为增强。有人顾虑,这样大的施灸面会导致两三个穴位同时被灸。实践证明,这种现象会有,但对治疗并无不利影响。
(3)马氏灸筒是在30年代传人中国的两种日式灸筒的基础上改制成的。主要的改进是取消了顶盖的走烟孔,这样施灸时,热力能较好地下返,作用于施灸面。
(4)施灸时灸筒不悬起,而是隔着几层布放在灸位上,这样艾药燃烧时蒸发出的水气可以聚于施灸面,有利于皮肤对其中的药用成分的吸收并使灸位皮表保持湿润、舒适。
(5)可以基本上做到施灸时有味无烟。
(6)便于固定,可以由患者一人操作自灸。
注意事项
(1)避风寒夏日炎热,择凉爽之时灸(比如在早晨灸),但要避风。天凉时用灸,要注意保温,比如在灸后背穴位时,可将上衣反穿(即衣服的前面朝后),灸后背上边穴,扣上下边的纽扣,灸下边的穴则扣上边的纽扣。也可不脱衣服,隔着衣服灸或采用前述第2种方法施灸。
(2)在每次{施灸}结束时,特别是治外感症,不要立即将灸筒拿开,使施灸面的温度骤减。应以分次垫隔布的方式使施灸面的温度逐渐下降,然后再将灸筒拿掉。这样可避免风寒邪气乘穴道大开而侵入。
(3)在施灸后还要注意穿衣保温。施灸的时间,要严格掌握,施灸超时可伤及人体内阴津,出现头晕口干舌燥咽部痒痛大便秘结等副作用。若出现伤阴的副作用暂时停灸几天或减时间(减十分钟灸)灸很快就可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