瘅疟
中医病名
瘅疟,中医病名。疟疾之一。临床以但热不寒为主症。又名温疟、暑疟、瘅热、阳明瘅热。《素问·疟论》:“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又:“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肌肉,故命曰瘅疟。”《景岳全书·杂证谟》:“瘅疟一证,……治此之法有三,如热邪内蓄而表邪未解者,则当散以苦凉;如热因邪致,表虽解而火独盛者,则当清以苦寒,此皆治其有余也;若邪火虽盛而气血已衰,真阴日耗者,急宜壮水固元,若但知泻火,则阴日以亡,必致不救。”参见温疟、疟疾等条。指疟之发于三阴者。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诸疟论》。
名词解释
瘅,热气盛的意思。瘅疟,是疟疾由于素体阳盛,感受外邪,后里热炽盛,灼液伤津而发。其临床表现有发作时只发热不寒战、烦躁气粗、胸闷欲呕等症。
历史沿革
《黄帝内经》:帝曰:瘅疟何如?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肌肉,故命曰瘅疟。帝曰:善。
《金匮》云: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肌肉。
病因病机
多有素体阳盛,感受外邪即从热化,灼液伤津,甚至邪势猖獗,热入心包。
临床诊断
但热不寒,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吐呕,面赤口渴,虽热已而六脉沉数大者,《内经》名热伤阳明瘅疟之症。仲景发明《内经》阳明瘅疟,则曰身无寒,骨节疼痛,烦冤时呕,更其名曰温疟是也。六脉弦数,少阳有热。若见洪长,阳明有邪。若见沉数,里有热结。
辩证论治
治疗原则
以清热透邪及养阴为主,视情况辨证治疗。内有伏邪,复感暑热,当以辛凉清热祛邪为主;阴气先伤,阳气独发,少阳阳明合病证,当清少阳阳明之热;热盛疟邪 逆传心包,治宜清热解毒通窍;热盛津伤 邪热干肺以致气急,逆传心包,治宜甘寒生津法。
证治分类
1、内有伏邪,复感暑热
治则:辛凉清热祛邪
处方:白虎加桂枝汤
若温邪兼湿,宜加半夏、豆蔻仁,滑石等
2、阴气先伤,阳气独发
治则:清少阳阳明之热
处方:柴胡白虎汤
方中柴胡、黄芩、竹叶、石膏、知母、麦冬、甘草。若津伤、兼服五汁饮
3、热盛疟邪,逆传心包
治则:清热解毒通窍
处方:银翘散加减主之,加服紫雪丹
方用连翘、银花、竹叶、犀角、元参、麦冬,加用紫雪丹,加强开窍即清热解毒作用。
4、热盛津伤,邪热干肺
治则:甘寒生津
处方:竹叶石膏汤,加紫雪丹
若神清,脉稍平,去紫雪丹,加鳖甲,青蒿等
证治细则
1、治瘅疟发作有时,但热不寒,头痛不安,通身俱黑,大肠秘结,小便黄赤。
茵陈蒿汤方:茵陈蒿 山栀子(去皮) 柴胡(去苗) 黄芩(去黑心) 桔梗(炒) 牡丹皮 贝母(去心) 荆芥穗(去梗) 升麻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切焙) 羌活(去芦头) 独活(去芦头) 麻黄(去根节煎去沫焙各半两) 细辛(去苗叶一分)
上一十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二片,煎一沸急泻出,临发热头痛时,去滓热服,仍须食后,但此疟止发热并初发时先壮热者,可服。
2、治瘅疟上焦热,身重目黄。
茵陈枳壳汤方:茵陈蒿(取叶) 枳壳(去瓤麸炒各一两) 桔梗(锉炒三分) 大黄(锉微炒) 甘草(炙令黄各半两)
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3、治瘅疟阴气孤绝,阳气独发,脉微其候少气烦满,手足热欲呕,但热而不寒,邪气内藏于心,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销铄肌肉。
白虎加桂汤方:石膏(碎一两六钱) 知母(六钱) 甘草(炙二钱) 粳米(半合)
上四味除粳米外, 咀拌匀,以水一升,煮药五钱匕,以米烂为度,去滓加桂末三钱匕,煎取四合,作一服,复令汗,先寒发热汗出者愈。
4、治瘅疟但热不寒,呕逆不下食。
香豉饮方:豉(半合) 葱白(七茎切) 常山(三分)升麻(一两) 鳖甲(醋炙令黄去裙 )知母(焙) 生地黄(各上八味)。锉如麻豆,每以十钱匕,以水三盏,于星月下浸一夜,横刀一口,安在药上,早晨煎取一盏半,去滓空腹分为二服,重者不过两剂瘥。
5、治瘅疟积热痰盛,寒少热多,但热不寒,烦躁引饮。大青饮方
大青(一两茎叶紫者是不紫即是远志不可用也如无真者以青黛代之) 大黄(醋炒) 赤芍药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用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气盛热多,宜服得利,或热稍退即止,人素有冷疾,年四十以上者,虽有热证,不宜多服。
6、治瘅疟发热不止,常山散方
常山(锉一两) 升麻(三分) 鳖甲(去裙 锉生用) 山栀子(去皮各半两)
上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未发前,用温水调下,取吐即瘥。
7、治瘅疟,豉心饮方
豉心(一合) 雄鼠粪(末炒二两匕) 童子小便(三升五合)甘草(炙半两) 鳖甲(醋炙去裙 ) 柴胡(去苗各一两一分) 山栀子(去皮三分) 乌梅(七枚去核) 桃心(一握) 柳心(一握) 生地黄汁(二合) 生姜(一分)
上一十二味,除鼠粪地黄汁小便外,余并细锉,入小便中浸一宿,明日煎取八合,去滓下鼠粪并地黄汁,分为三服,空心一服,食后再服。
8、治瘅疟热甚不瘥,栀子汤方
栀子仁(一两) 常山(锉三分) 车前叶(炙干半两) 粳米(四十九粒)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未发前一服,临发一服,以吐利为度,利若不止,以冷饭止之。
9、治瘅疟,石膏汤方
石膏(碎二两) 白秫米(五十粒) 常山(锉三分)
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半,入淡竹叶七片细锉,煎至一盏去滓,空腹温饮一服,欲发时一服,正发时一服,三服讫,净室中卧,勿与人语,过发时后,即得洗手面及饮食,七日内禁房室及酒面,久疟不过再剂,一方加乌梅肉二七枚。
10、治瘅疟,麻黄丸方
麻黄(去根节一两) 常山(锉) 知母(锉焙干) 甘草(炙) 大黄(生锉各半两)
上五味。捣罗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温水下。未发前服,日二服,不瘥稍增之。
11、治瘅疟壮热不止,渴欲饮水,车前草汤方
车前草常山(锉) 升麻 豉炒 甘草(生各半两) 白粳米(半合)
上六味,粗捣筛,每五钱匕,以水二盏浸药,于星月下露一宿,横一小刀于药上,入五更煎取一盏,去滓分温二服,空腹及未发前,各一服,良久即吐,吐定,食少浆粥。
12、治瘅疟但热不寒,烦渴不止,常山饮方
常山(锉炒半两) 甘草(锉炒一分) 乌梅(七枚椎碎去核焙) 青蒿(焙一分)
上四味,粗捣筛,即以小便一盏,水一盏,酒一盏,煎至一盏去滓,当发日空心服。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帝曰:瘅疟何如?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肌肉,故命曰瘅疟。帝曰:善。
《金匮》云: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肌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4 14:58
目录
概述
名词解释
历史沿革
病因病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