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莎墓园日记
2010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温莎墓园日记》是2010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木心。
内容简介
《温莎墓园日记》是木心的小说选集。经过年近八十的作者手订,小说集删去了原来繁体字版《出猎》一小节,把“我”隐得更深,实际上是更耐人琢磨了。《美国喜剧》《一车十八人》《夏明珠》《两个小人在打架》《SOS》《完美的女友》《七日之粮》《芳芳NO.4》《魔轮》等,每一篇都在尝试新的视角,“从彼岸回来的人”,原来是这么了解人世的酸楚,生活没有“退息”,他对此岸洞若观火。
《温莎墓园日记》是木心的小说选集。
作者简介
木心 1927年生于浙江桐乡。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2年定居纽约。陈丹青的导师。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中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曾出版多部著作。
图书目录
美国喜剧
一车十八人
夏明珠
两个小人在打架
S O S
完美的女友
七日之粮
芳芳NO.4
魔轮
月亮出来了
第一个美国朋友
寿衣
静静下午茶
五更转曲
此岸的克利斯朵夫
西邻子
温莎墓园日记
相关评论
逝去的旧日情怀
似乎是半年前在杂志上读到一篇关于木心的访谈。这个只取自于形象的“笔划集中”——木和“笔划分散”——心的名字顿时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再后来杂志报纸上关于他的介绍就渐渐多了起来。陈丹青的开口必称“师尊”的极力引荐,阿城的相见恨晚之意,陈村的“读罢如遭雷击”,都让人们对这位国内并不出名,在国外却声名远扬的当代作家和艺术家的突然出现充满好奇。甚至陈丹青与朱伟一翻口诛笔伐也将他的作品一度炒至洛阳纸贵。似乎没有理由不见识一下在这个已经喧嚣不堪没有隐私的尘世上尚且还存在着的隐匿的世外高人了。
买到手的是他的一本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土黄色典雅的封面简洁的不能再简洁,只不过右上角一行竖排标题。隐隐透着古典的贵族气息。十七篇混合着新旧时代两种时代,东西两种文明文章陆续读完,木心这个概念才真正清晰起来。
最先使你惊艳的当然是他的文字。汉字与汉字奇妙的组合,看似生涩,读之却余音袅袅,弥漫着说不尽的意象。有些张爱玲式的气息,却不全然。张氏擅长白描,大段的琐碎流畅的描写总是不动声色的就惟妙惟肖刻画出的人物形象心理。而木心则是用字极省的,寥寥数语,人物情节已交待的清清楚楚,这又有些鲁迅的意味了,甚至故事的起承转合处也不过三言两语,使你的思维不得不时刻跟着文字跳跃。
然后就是字里行间中作者流露出旧时的文人贵族的韵味了。毫无疑问,作者是喜爱熟稔红楼梦的,可是红楼读来是通俗亲近的,而木心的小说无论里面的角色怎样转换,总是摆脱不掉那种传统的文人姿态。《芳芳NO.4》中的“他”,对女子是挑剔苛刻的“我信任一见钟情,一见而不钟,天天见也不会钟。”《美国喜剧》则是西方绅士般细致。看陌生的街上女子“保养的很好,颇善修饰,鞋头有金瓣,皮包亦有金扣,帽结中芯簪以金花,三种金质的成色相同,当然,取白金则更形超然。”“……嫩杏色的小帽,歪歪地很俏皮,还加发网,拢过前额,算半袭面纱,好手法。”最爱的是那篇《月亮出来了》。通篇的二人对话,句句皆用典,让我见识了真正文艺贵族的做派。淡淡的一句“都市的尾梢,夜深沉,什么车也没有,是我们淡忘了时间,多喝了酒。”背后却是修炼多年雍容气度,气定神闲,是伪小资们无论如何也学不来的。
木心读多了是要疲倦的。太过精雕细琢的文字,像一张精致的工笔画。他的文章无关道德仁义,无关社会责任,只是艺术,发挥到极致的人生艺术。读他的书总让我想起那些忽然发现的保存下来的珍稀物种,它们的存在极大的丰富了物种资源,对于探讨人类的起源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而木心,就是文学的珍稀物种,对于他的文笔,我们完全可以不要那么苛刻。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类似的或关乎担当道义或教你衣食品行的文章了,而木心,将带给你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
浪漫已逝
陈丹青与朱伟的争论炒热了木心。也让他的作品一时间似乎是洛阳纸贵,dangdang甚至都买断档过。
初读《哥伦比亚的倒影》让我惊艳,因为已许久遇到古文功底深厚的文字。只是在继续读下,却多了几分疲倦。
木心的文字精致美仑奂却带着狷介和雕琢。在他们面前,我成了文盲,需要捧着字典才能读至句终。只是,又不得不佩服木心,因为他的阅历和眼界,新文艺与旧时代,东西两种文明的精致与华彩,都被他信手捻来,融作一处。
《温莎墓园日记》里木心抛弃了标志性的曲高,留下的经络也就更易被人评析,当然,也更易读懂些。
《温莎日记》里的短篇,如一幅幅美术小品,短小简洁。刻意地情节、美丽地着色、雕琢过地脸庞。只是这些,缺少了些深邃。套句俗话:“美则美矣,可少了灵魂。”犹如一杯菊花茶,清香怡人有余,而少些缭绕回味。
所以,难怪《温莎墓园日记》被人评价不高。一种传统文人的姿态,一种传承千年的思维,一种旧式没落贵族的自怜。《夏明珠》里交际花八面玲珑却敌不过时运不济;《芳芳》里究竟是命运造化改写了人情的凉薄,还是凉薄影响了造化倒是值得探讨.
其实没有烟火气的木心只是在把文章写给自己。
《此岸的克里斯朵夫》写实了一份惨淡的友情,也另有耐人寻味处。他写席德进,隐隐约约的,也在写他自己,艺术的我和本我;文艺路线的成长与经历后的反思:“所谓‘纯艺术’,纯到了对社会对生活只用哲学的角度历史的角度来接触,热衷理论、忽略经验,注定要从自我架空的状况中摔落。”借着席的口点出木心品格“没有找到认为值得为之慷慨的人,你便自重自卫,有时自重自卫得过了分”这般敏锐而明澈事理的,即使是在《此岸的克里斯朵夫》的“披心沥胆”的文字里也不愿放低身段,时刻凸现自我。这样的小说更及不上散文。
木心的小说,只能读一次;木心的散文,可以当作扫盲读物。
不过,“许多个化为一个,纷纷的雪。”这样的调调我却很喜欢。
参考资料
温莎墓园日记.豆瓣读书.
温莎墓园日记.豆瓣读书.
逝去的旧日情怀.豆瓣读书.2007-09-16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1 04:33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