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里药
用以治疗里寒症候的药物
凡能温里祛寒,用以治疗里寒症候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定义
凡能温里祛寒,用以治疗里寒症候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
温里药性偏温热,具有温中祛寒及益火扶阳等作用,适用于里寒之症。即是《内经》所说的“寒者温之”的意义。所谓里寒,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寒邪内侵,阳气受困,而见呕逆泻利、胸腹冷痛、食欲不佳等脏寒症,必须温中祛寒,以消阴翳;一为心肾虚,阴寒内生,而见汗出恶寒、口鼻气冷、厥逆脉微等亡阳症,必须益火扶阳,以除厥逆。
注意事项
1.祛寒药适应病症不同,具有祛寒回阳、温肺化饮、温中散寒以及暖肝止痛等功能,须根据辨证选择相适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外寒内侵,如有表症未解的,应适当配合解表药同用。
2.本类药物可用于真寒假热之症;对真热假寒病症不可应用。若是真寒假热,服祛寒药后出现呕吐现象,是为格拒之象,可采用冷服之法。
3.祛寒药药性温燥,容易耗损阴液,故阴虚火旺、阴液亏少者慎用;个别药物孕妇亦虚忌用。夏季天气炎热,或素体火旺,剂量宜酌量减轻。
4.祛寒药中的某些药物,如附子、肉桂等,再应用时必须注意用量、用法以及注意事项。
代表药物
1.温中:砂仁、白豆寇、草豆寇(化湿药)、肉豆寇(理气药)
2.温中止泻:炮姜(止血药)
3.散寒止痛:艾叶(止血药)
4.温肾:乌药、九香虫、沉香(理气药)、钟乳石(化痰止咳平喘药
药用信息
以温暖脏腑经络、消除里寒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功用 此类药物多为辛温大热之品,辛散温通、大热除寒,故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温经止痛等功效。部分温里药还有和中止呕、开胃进食等作用。
分类和适应证 根据功效的不同,温里药可分为温中散寒药、温肾回阳药、暖肝散寒药和温肺化饮药4类。①温中散寒药。主要用于寒邪内侵、阳气被困,或脾阳不足、寒自内生,所致脘腹冷痛、呕吐泻痢等脏寒证。常用药有干姜高良姜、红豆蔻、花椒、胡椒、丁香、荜茇、荜澄茄、山柰等。②温肾回阳药。主要用于阴寒内盛、元阳衰微、下痢清谷、四肢厥冷、冷汗不止的亡阳厥脱证;或肾阳不足、阳痿宫冷、阴寒水肿、五更泄泻等证。常用药有附子、川乌头、草乌头、肉桂、九香虫等。③暖肝散寒药。主要用于寒犯肝经、厥阴头痛、寒疝腹痛等证。常用药有吴茱萸、小茴香等。④温肺化饮药。主要用于寒痰停饮犯肺、喘咳痰稀等证。常用药有干姜、细辛等。
配伍 使用温里药时应根据证情的不同,合理配伍用药。里寒兼有表证者,当配辛温解表药;寒凝气滞血瘀者,当配行气活血药;亡阳厥脱冷汗不止者,当配固表收涩止汗药;亡阳气脱者,当配大补元气固脱药;寒痰咳喘者,当配温化寒痰药;寒湿内蕴者,当配苦温燥湿药。
用药注意事项 此类药物作用强烈、辛热性燥,容易伤阴助火,素体火旺或天气炎热时用量宜小。凡阴虚火炎、津伤、失血及真热假寒者当禁用。
现代研究 温里药有增加胃液分泌、增强消化机能、排除消化道积气、减轻恶心呕吐等作用;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部分药有强心、升高血压、镇静、镇痛等作用。温里祛寒药对于西医诊为消化不良、胃肠痉挛疼痛、肠胀气、蛔虫腹痛、蛔虫性肠梗阻慢性气管炎慢性肠炎、痢疾、疝气腹痛、慢性肾炎水肿、性功能障碍等病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部分药还可用于心衰、休克等病。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4 20:27
目录
概述
定义
注意事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