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街道名称。详见
海滨街道。原港西街道地处油田腹地、
滨海新区最南端。北靠大港水库;南与河北省隔河相望;东连海滨街道办事处;西与太平镇接壤。辖区面积74平方公里。下辖6个
居民委员会和6个
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46009人(2010年)。
历史沿革
1949年属河北省
黄骅县六区管辖。1953年隶属大苏庄乡,1958年属大苏庄公社,1961年析置沙井公社,1963年划入北大港区,1970年并入南郊区,1979年划归
大港区,1983年改称沙井子乡。
1997年,面积56.9平方千米,人口0.9万,辖远景一、远景三、沙井子一、沙井子二、沙井子三、联盟6个行政村。
2001年8月,撤乡设立港西街道。
2004年左右,总人口2.8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473人,非农业人口19464人。
2013年年末,滨海新区撤销
海滨街道、港西街道,将海滨街道、港西街道所辖区域合并设立新的海滨街道,辖区人口17万人,设32个居委会、6个村委会。(津民复[2013]19号)
行政区划
【2011年代码及城乡分类】120116055:~001 121华幸社区 ~002 121华福社区 ~003 121华盛社区 ~004 121华隆社区 ~005 121双丰社区 ~006 121西运社区 ~201 111远景一村 ~202 112远景三村 ~203 220沙井子一村 ~204 220沙井子二村 ~205 220沙井子三村 ~206 122联盟村
华幸社区:始建于2000年5月,位于港西街道中部。面积3平方千米,人口7500余人。
华福社区:始建于2001年,位于港西街道中部,北起川港路,南止创业路,东止丰收路与港西大道对等线500米处,西止沙井子防洪大堤。面积2.1平方千米,人口2000余人。
华隆社区:始建于2000年5月,位于大港油田西部,是一个老居民小区。常住人口1600余人。
华盛社区:华盛小区始建于1987年,位于大港油田幸福路西端北侧,丰收路东侧。面积约3.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300余人。
西运社区:始建于2000年成立。面积2.5平方千米,人口3400余人。管辖西运小区(分北区、中区、南区)。
双丰社区:始建于2000年5月,位于大港油田腹地,围堤路东幸福路北侧,面积8万平方米,人口1668人,其中常住人口1570人。
沙井子一村:位于大港油田腹部,与大港水库一堤之隔,距市区58千米。面积4.1平方千米,人口1871人。东有海防路、津歧公路与津港公路相连,穿港公路贯穿全村,南有红旗路与黄骅港相连接。
沙井子二村:是大港油田油气高产地区。人口1560人(约2004年)。
沙井子三村:位于大港油田之中,人口1386人(约2005年)。是1956年开荒建村。由穿港路直连205国道,红旗路直通河北、山东等地。
远景一村:位于大港区南部,油田腹地,1956年由河北省黄骅县移民建村。面积近5000亩,人口1996人(约2007年),其中回族人口796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村。港
西街道办事处驻本村。
远景三村:位于大港油田西侧,南与河北省黄骅市接壤,西邻太平镇,面积375亩,人口1973人。始建于1956年3月,当时河北省黄骅县700多名青壮年农民响应“开荒种田、发展农业”的号召,来到了渤海油田之畔的这块芦丛碱滩、荒无人烟的地方建村立址。
联盟村:位于大港油田中心地带,距市区58千米。人口978人(2004年)。
地理环境
办事处驻地距大港区政府30公里;距天津市中心65公里;距天津港45公里;距天津海滨浴场32公里。油田红旗路、穿港路和幸福路贯穿全街,东与津歧公路、海防路相连,西与205国道相通,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经济建设
建街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干部群众戮力同心,开拓进取,全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港西街现有乡镇企业658家,其中
规模工业企业63家,分布在三个工业区。主要有石油化工、制钉、造纸及纸制品、汽车配件及整车制造、电子仪表、精密铸造等行业,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大港油田供水供电公司、新世纪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采油五厂、井下作业公司等6家油田二级单位及天津市职工技术管理学院坐落在我街,为我街经济发展及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09年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48亿元,乡镇企业销售收入45.7亿元,增加值8.6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52亿元,分别比2008年同期增长42.2%、36.8%、83%和53%。
获得荣誉
港西街成立近4年来,在街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业绩。截至2005年,全街共发展骨干企业29家,其中具有产值5亿元以上生产规模的企业1家,具有亿元以上生产规模的企业6家,具有5000万元以上生产规模的企业7家,具有1000万元以上生产规模的企业15家。街机关先后获得了全国体育先进社区等国家级荣誉称号3个,市级荣誉称号7个和区级荣誉称号12个,成为了大港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