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书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游书力,男,汉族,1975年4月出生于河南漯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75年4月,游书力出生于河南漯河。
1989年8月—1992年7月,就读于漯河市第四高级中学(原郾城县第一中学)。
1992年9月—1996年7月,就读于南开大学化学系,毕业获学士学位。
1996年9月—2001年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毕业获博士学位。
2001年9月—2004年1月,在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4年2月—2006年4月,任美国诺华基因组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6年4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2013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4年,入选上海领军人才。
2017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金属有机国际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9年11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
2021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
202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据2023年11月中国化学会网站数据,游书力长期专注于金属有机化学与手性合成领域的基础研究,围绕芳香化合物直接手性转化反应这一挑战性课题,提出了“催化不对称去芳构化”,发展了从廉价易得的芳香化合物出发,直接构建具有结构多样性和新颖性的环状分子的高效方法,开辟了饱和环状分子的全新化学空间。基于催化不对称去芳构化过程的研究,揭示了不对称Pictet–Spengler反应、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等重要有机反应的全新机制。首次发现了“时间调控手性反转”现象,颠覆了不对称催化领域中对于手性调控规律的普遍认知。开发了多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性亚磷酰胺配体、环戊二烯基铑催化剂,17个实现了商品化并被同行广泛应用;以去芳构化反应为关键步骤完成了20余个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多类去芳构化产物已被制药公司应用于新药发现研究。催化不对称去芳构化概念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被上百家实验室应用。
据2023年11月中国化学会网站数据,游书力以通讯作者在国际化学类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60余篇,英文专著两部,撰写章节10余篇;所发表文章被同行他引14000余次,单篇最高他引为490次,个人H—index为75。
据2023年11月中国化学会网站数据,游书力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4项,其中已获30项授权。
人才培养
据2023年11月中国化学会网站数据,游书力共培养博士37人、硕士3人。其中10人晋升科学院或高校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6人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5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3人入选青年千人计划,2人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在学术上,反传统、反经典,才是游书力的科研“性格”。从2012年首次提出“催化不对称去芳构化”起,这位化学家不但开拓了一个极冷僻的领域,大量原创性的工作还为新药研发提供了新颖骨架手性化合物的高效合成方法,向实际应用推动了一大步。(《上海科技报》评)
“不畏挑战”是游书力的性格底色,“深耕力行”是他的科研作风。做科研,游书力有着勇攀高峰的勇气,选择到“无人区”去探索。(《解放日报》评)
参考资料
游书力.中国化学会.
游书力.中国科学院大学.
上海有机所召开领导人员个别调整宣布会.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2021-06-26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4 14:16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