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凌云图记》是清代刘大櫆创作的一篇文章。
内容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非山水之能娱人,而知者仁者之心常有以寓乎此也。
南方故山水之奥区,而巴蜀峨眉尤为怪伟奇绝,昔苏子瞻浮云轩冕,而愿得出守汉嘉,以为凌云之游。古之杰魁之士,其纵恣徜徉而不可羁縻以事者,类如此欤!
吾友卢君抱孙以进士令蜀之洪雅,地小而僻,政简而明,民安其俗,从容就理。于是携童幼,挈壶觞,逶迤而来,攀援以登,坐于崇岗积石之间,超然远瞩,邈然澄思,飘飘乎遗世之怀,浩浩乎如在三古之上。于时极乐。既归里闲居,延请工画事者,画《卢公载酒游凌云》也。古今人不相及矣;昔之人所尝有事者,今人未必能追步之也。乃子瞻之有志焉而未毕者,至卢君而遂能见之行事,则夫卢君之施泽于民,其亦有类于古人之为之邪?于是为之记。
厥:其。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借指官位爵禄。故,一作“固”。翛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山水之奥区:山水幽深玄妙的地区。汉嘉:蜀地名:凌云山,蜀中名山之一。不相及:不能互相企及。追步:仿效,效法。毕:实现。泽:恩惠。
【译文】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不是山水能使人娱乐,而是智者、仁者的思想感情常常寄托在这(山水)里面。
南方本来就是山水幽深玄妙的地方,而四川峨眉(的景色)尤其怪伟奇绝。从前苏轼把官位视为浮云,却愿意担任汉嘉太守,以便成全游览凌云山(的愿望)。古代杰出的士人,他们纵情游览山水却不被世俗的事务羁绊,大都像这样啊。
我的朋友卢抱孙凭进士的身份担任四川洪雅县令,(洪雅)地方小而且偏僻,政治简洁明了,人民安守当地的习俗,(卢君)从容治理(洪雅)。于是(他)携带着孩童,带着酒,逶迤而来,攀着(草木)登上(山峰),坐在高山堆积的山石之间,超然远望,邈然静思,飘飘然有离开尘世的情怀,浩浩然好像处在三代之上。在这时(卢君)感到非常快乐。(卢君)回到家乡闲居之后,请擅长绘画的人,画了一幅《卢公载酒游凌云》图。古人(前人)曾经做过的事情,现在的人不一定能够仿效它。昔人曾经做过的事,现在的人不一定能够比得上啊。然而苏轼有志于此(游览凌云寺)却没有实现的,到了卢君却能够用他的行动实践了,那么卢君(先生)给百姓施加恩惠,大概也类似古人(曾经)做的事吧?
作者简介
刘大櫆
刘大櫆(1698~1779) 清代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桐城(今属安庆市枞阳县)人。年轻时入京,当时他的同乡
方苞以古文负一时重望,见刘大魁文,极为赞赏。乾隆时曾应博学鸿词科和经学科的荐举,都落选。后为黟县教谕,数年告归。刘大魁(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枞阳汤沟人氏。“我家门外长江水,江水之南山万重。今日却从图画上,青天遥望九芙蓉。”长着一副高大身材、留着美髯的刘大魁性格豪放,喜好饮酒赋诗,刘大魁在这首诗里,就吟颂了自己的家乡——汤沟陈家洲秀美的景色。
陈家洲位于现枞阳县汤沟镇,康熙三十七年,刘大魁就出生在这里的一户师塾人家。他的父亲刘柱是一名县学生,刘大魁自幼便受到家庭的熏陶,苦读儒学,并小有建树。但累试不中,在第十次乡试中得秀才。
在桐城派中,刘大櫆文比较喜欢铺张排比。辞藻气势,较方苞、姚鼐为盛,而雅洁淡远则不如。《观化》、《息争》、《焚书辨》、《书荆轲传后》、《海舶三集序》、《马湘灵诗序》、《送姚姬传南归序》等,可以代表他的文章风格。《黄山记》、《游浮山记》,以刻画景物的详细具体和篇幅长大取胜,为方苞、姚鼐文中所未见。
刘大櫆一生笔耕不辍,为后人留下一批诗词文章,如:《
海峰先生文集》10卷、《海峰先生诗集》6卷、《论文偶记》1卷、《古文约选》48卷、《历朝诗约选》93卷等,并纂修了《歙县志》20卷。他的文章导致了“桐城派”的最终形成。他的文章韵调铿锵。为后人所仰慕。
逝世后,安葬在金社乡向荣村刘家苕箕地,墓为省级保护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