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彪(1965年-2024年12月8日),男,出生于四川省
简阳县,博士生导师,原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院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2024年12月8日,因病医治无效在
北京逝世,终年59岁。
人物生平
教育经历
1982至1986年,游彪就读于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86年,考入
河北大学,师从著名史学家漆侠先生攻读硕士研究生。
进修经历
1989年,游彪获硕士学位后留在河北大学历史系任教。1992年,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晋升为教授,同年,考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著名学者王曾瑜先生。1999年,应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之邀,赴
早稻田大学撰写博士论文,指导教授是近藤一成先生。
工作经历
2000年,游彪获得博士学位;同年9月,开始任教于
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成为博士生导师。
2014年,游彪的论文《形象塑造:宋代士大夫的历史书写——以韩国华的碑铭和传记为例》,在《史学史研究》第4期发表。
2017年,游彪的论文《家族史的建构:宋朝士人阶层追寻的精神家园——以相州韩琦家族为例》,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发表。
2019年,《中国史研究》第3期刊发游彪的论文《名门后裔:宋代一个普通人的异常生活轨迹》;同年7月28日,在《汴京之围》的新书发布会上,游彪与大家探讨北宋的亡国史。
2021年5月30日,游彪在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西大街35号3幢1层言几又·今日阅读,发布“宋史三部曲”。
人物逝世
2024年12月8日,游彪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59岁。
主要成就
研究领域
游彪长期从事宋辽夏金史研究,主要集中在
宋代兵制、
佛教寺院经济、
政治制度、宋儒与佛教的关系等领域,独立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社科项目。
研究课题
主讲课程
论文与著作
学术论文
学术著作
游彪教授集三十余年宋史研究功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成一套“宋史三部曲”(《赵宋》《追宋》《问宋》),分别从帝王生平、制度文化和政治得失三个角度全景式展现了赵宋王朝的兴衰嬗变和发展演变,以及留给后世的文明影响。
游彪立足于史实,透过帝王视角审视赵宋王朝的走向,帮助读者准确解答这些关键问题,找准历史脉络,以宋朝从开国到灭亡的18位皇帝的生平及其经历的历史大事件为线索,串联起从陈桥兵变到崖山之战的宋朝三百年历史风云。以史实为依据,从人性的角度,通过讲述皇帝们以及围绕皇帝身边的关键历史人物的故事,一洗宋史脸谱化和刻板印象。还原身兼“一国之君”和“一家之主”的两宋十八位皇帝的真实生命历程,以及在关键历史事件面前的命运抉择和三百年赵宋王朝的兴衰嬗变。
游彪主要从国家顶层制度设计和宋代文明成就两个维度进行专题式阐述,前者围绕宋代传统国策,以及一系列关键制度设计展开叙述,包括“重文轻武”的价值取向,政治制度的演进,教育和科举制度的建立,法制体系和经济制度的完整等;后者则聚焦社会和文化领域的文明成就,经济金融、科学技术、诗词文学、书画艺术、思想学术等。
游彪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从宋初“祖宗家法”的确立,到崖山之战南宋灭亡,选取最能反映各个时期政治特点的人物和事件,寓论断于叙事,由表及里地勾勒宋朝各时期的时代大势、权力结构和政治主题。着重描写历史转折点处有血有肉的人物及其际遇。游彪曾说:“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无非是追求真相,通过对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进行仔细的分析综合,尽可能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学术演讲
出版图书
荣誉奖励
个人荣誉
作品荣誉
社会任职
游彪曾担任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院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社会活动
2023年7月31日上午,游彪一行参观
北京市方志馆以“志载邯郸”为主题的三大展览展示区,先后了解邯郸的建制沿革、自然资源、人文风俗、红色文化、太极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地方名人以及旧志收藏整理和新志编纂编修等板块内容。游彪教授对市方志馆展陈内容之全面、馆藏书籍之丰富表示充分肯定。
人物评价
游彪深受师生敬重与爱戴,治学严谨、学养深厚,在辽宋西夏金史等研究领域成果丰硕。(澎湃新闻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