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的人》是
荷兰学者
约翰·赫伊津哈创作的社会学类著作,首次出版于1938年。
内容简介
《游戏的人》似乎是第一部从文化学、文化史学视野多角度、多层次研究游戏的专著,分为12章,阐述游戏的性质、意义、定义、观念和功能,阐述游戏与诸多社会文化现象的关系,主要是游戏和神话、仪式、法律、战争、诗歌、知识、神话、哲学、各种艺术门类的关系。除此之外,约翰·赫伊津哈特别关注的是游戏精神在近代西方的衰落。他为此而忧心忡忡,他对战争阴云表示严重的关切、对法西斯破坏国际法游戏规则极端愤慨,他希望人类社会和文化能够在游戏中继续成长,而且希望人能够学会更好地利用休闲。他把法西斯和政客叫做国际政治的破坏者和“搅局者”,控诉他们对文明的破坏。
在该书结尾前,他发出了这样的警世名言:“于是经过曲折的道路,人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在游戏成分或缺的情况下,真正的文明是不可能存在的;这是因为文明的预设条件是对自我的限制和控制,文明不能够将自己的倾向和终极的最高目标混为一谈,而是要意识到,文明是圈定在自愿接受的特定范围之内的。在一定的意义上,文明总是要遵守特定游戏规则的,真正的文明总是需要公平的游戏。公平游戏就是游戏条件中表达出来的坚定信念。所以游戏中的欺诈者和搅局人粉碎的是文明本身。”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赫伊津哈回忆,他对游戏的兴趣可以追溯到1903年。那一年,他完成了东方学和梵文的学业(据其回忆录《我踏上历史研究之路》描绘,他逐渐转向这个研究领域几乎是纯粹偶然的机遇)。1933年,他在就任莱顿大学校长的讲话中回到游戏这个主题。日益深化的政治危机使他感到压力,1933年,他发表作品《明天即将来临》。尽管如此,他研究游戏的兴趣还是不曾动摇,他对喜庆之中的人的兴趣或许主要是为了寻求生活的平衡。《游戏的人》1938年问
作品思想
赫伊津哈给游戏下这样的定义:“游戏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活动,游戏呈现明显的秩序,遵循广泛接受的规则,没有时势的必需和物质的功利。游戏的情绪是欢天喜地、热情高涨的,随情景而定,或神圣,或喜庆。兴奋和紧张的情绪伴随着手舞足蹈的动作,欢声笑语、心旷神怡随之而起。”他强调指出,严肃并非游戏的对立面。游戏也可能是极其严肃的,而且常常是非常严肃的。作弊者遭到的憎恨和惩罚,远不如搅局者(spoil-sport)遭到的憎恨和惩罚。所谓搅局者就是颠覆和粉碎游戏合法性的人,就是破坏游戏重要性的人。赫伊津哈说,难以给游戏找到一个恰当的反义词。但人们也许能在这里得到一点提示:从最广阔的视野和活力来看,游戏几乎在文明行为和社会结构的一切方面“起作用”。游戏惟一的对立面就是“非游戏”这个否定范畴。
游戏决不是偶尔的间歇,决不是处在历史文化边缘的活动。在赫伊津哈的笔下,游戏成为人的感知能力的决定性特征。游戏人(Homo Ludens)与工匠人(Homo Faber)比肩而立(人们怎么给人工制造物和人工技巧划定边界呢?),“也许,游戏人和智人(Homo Sapiens)处在同一个层次。”古典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有一个常见的主题,这个主题在莎士比亚笔端是非常活跃的:演员是一切人的化身,“游戏”就是一切生活的形象和浓缩。这个主题在赫伊津哈的笔下获得了正面的历史意义。在行为和“表演”的背后,在世界舞台的背后,在这些常规的表象之后,在这些新柏拉图主义的源头和说教式的惯用语的背后,赫伊津哈发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真理:“真正的、纯粹的游戏是文明的柱础之一。”
作为印欧语语文学家的赫伊津哈将要登台展示风采,他的许多例证是语言学的例证。在许多语言里,表现游戏和博弈、竞争和仪式的词语是互相渗透的。《旧约·撒姆耳记下》第14章表明,即使殊死的战斗也被看成是游戏。在宗教、法律和社会行为里,来源于游戏和运动的习惯用语是至关重要的。接着,赫伊津哈研究了文明成长中的“竞赛成分”。在这里,人们可以清楚看到尼采《悲剧的诞生》的影响,同样,葛兰言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开创性研究,也对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各种社区的发展模式,包括艺术、军事和经济的模式,都有赖于有组织的竞争;各种竞争的结果可能是互相毁灭的,但有一个共同的属性:“竞赛一游戏”的成分。赫伊津哈探讨夸富宴(potlatch),这在古代是非常引人注目、分布广泛的庆祝活动。即使铺张浪费的活动,如果包装到社会仪式里,并纳入达成共识、互相约束的框架之后,也会成为文明进步的动因。文明似乎是在斗争中前进的;只要有“游戏规则”,斗争就可以控制在没有危险的范围之内。游戏和战争的相似性(见之于军棋游戏中)是随处可见的,这就是似非而是的意义所在。在封建时代的战斗中,在法国大革命前夜高度程式化的社会及政治制度里,互相屠杀的规则酷似游戏的规则,最突出的例子恐怕是丰特努瓦战役。中世纪的骑射比武或武士决斗,在仪式的作用下模糊了游戏和”现实”的区别。虽然赫伊津哈没有点破全面战争的新概念,但是在美国内战中(谢尔曼将军决定扮演终极的搅局者),全面战争的到来和美国的清教徒信仰有关系。游戏的人对感情的脆弱持怀疑态度,脆弱的感情会使人迫不及待地抛弃战争中不温不火、捆住手脚的规则。
赫伊津哈考察了古代哲学话语的谜团和辩证方法,他认为,“游戏的本能”有助于知识的获取。人们觉得宇宙有灵气,所以通过占卜可以寻求问题的解答,人们看见对手紧紧把纸牌护在胸前的姿态,就可以从中推测牌局的走向,这两个例子都说明,游戏的模式是存在的。赫伊津哈又断言,这样的模式在诗歌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是不容误解的。诗歌样式和韵律的规则,常常是任意的,又是极其细腻的,这是诗人严肃的领地,他在这里自由驰骋;这说明,诗人是在游戏——当然这是人类迄今为止发明的最高尚的、意义最丰富的游戏。文学是独立自主的语言,它在常规的、非功利的规则中运行;在这个意义上,一切文学都是游戏。赫伊津哈把这个相似性推广到一切艺术。在“演奏音乐”(play music)这个短语中,艺术和游戏的成分互相交叉。在造型艺术里,这两个成分的交叉略为逊色;但即使在造型艺术里,艺术和游戏的交叉也是显而易见的。即使在这里,“无用的”发明和苦心孤诣的竞争也互相影响,两者的互动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上述分析被认为是有效的,如果它“似乎是难以不接受的”,赫伊津哈就得出了这样一个权威的结论:“初始阶段的文明是游戏的文明。文明不像婴儿出自于母体,它在文明之中诞生,它就是游戏,且决不会离开游戏。”
文明决不脱离游戏吗?在该书结尾时,赫伊津哈露出忧郁的神色。诚然,中世纪的文化、巴洛克时期和洛可可时期的习俗,“充满了游戏的调子”。在这两个欢快的时代,社会进程的大部分时期是色彩绚烂、铺张浮华的。18世纪的艺术、政治和服饰,“给人们的印象无时无刻不是游戏欢乐的”。在华托的风景画和诺特的园林里,大自然似乎成为一首装饰华丽的嬉游曲(divertimento)的参与者。然而到了19世纪,文明却带上了一股酸臭味:“欧洲人全都穿上了连衫裤衣服。自此,文明的主导因素就成为社会觉悟、教育理想和科学判断……人们对经济因素的估计高得离谱,这是因为人们崇拜技术进步,这种崇拜又是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产物,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把文化中的神秘成分扼杀殆尽,使人从歉疚和负罪感中解脱出来。”但是这样的解脱是虚幻的。神圣和嬉戏几乎是两个对等的属性,这两个成分被剥夺殆尽之后,人剩下的惟一选择就是“按照自己陈腐的模式”来塑造俗气的工业世界了。游戏的人在凄风冷雨的冬季旋律中落幕,林中仙女和牧羊人再也不会翩翩起舞。
作品评价
原创媒介理论家,思想家
麦克卢汉推崇《游戏的人》说:“游戏和娱乐的观念在当代获得了大量新的意义,新意义的源头不仅有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之类的经典著作,还有量子力学。赫伊津哈把游戏理论与一切制度的发展联系起来。”
出版信息
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于1996年10月出版了首个中译本《游戏的人》,约翰·赫伊津哈著,多人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于1998年1月出版了中译本《人:游戏者》,胡伊青加(Johan Huizinga)著,成穷译;并于2007年8月出版第2版;于2019年1月出版了第三版。
广州的花城出版社于2007年9月出版了中译本《游戏的人》,(荷)赫伊津哈著;何道宽译,并于2017年1月再版。
作者简介
约翰·赫伊津哈(1872——1945)。早在20世纪40年代,约翰·赫伊津哈就已被公认为当时最伟大的文化学代表人物。1905年被任命为格罗宁根大学历史学教授。1915年起,任莱顿大学教授。后又任命为莱顿大学校长。以后直至去世都在那里任教。他不仅是一位学者,还是一名反法西斯的坚强战士。二战期间,因反对荷兰国内的纳粹运动而于德军入侵后被捕入狱,1945年2月1日,在荷兰解放前夕,英勇就义。主要著述:《中世纪的衰落》《十七世纪的荷兰文化》《痛苦的世界》《明天即将来临》等;《游戏的人》为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