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县
民间游艺历史悠久,项目多样,活动时间多集中在春节和正月十五前后。在云镇、县城、大坪、白塔、西镇、柴坪等集镇尤为兴盛。民国以前,这些活动多为地方绅士推举“
灯头”(俗称“吵家子”)组织有影响的富户联合举办,或在群众中捐资举办。新中国成立后,由农村乡(
人民公社)和其他合作组织筹措资金进行。
近代发展
1958年后,民间游艺渐少。特别是在“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被当作“四旧”予以批判。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这些活动在县境各地再次恢复,并赋于新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
类型
民间游艺在新时代的发展下,越来越多民间游艺开始慢慢消失,在地方还能看见的民间游艺有以下这些游艺活动。
舞狮子
舞狮子是“玩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传统习惯,玩“满架灯”是一对,“半架灯”是一只。每移一个地方,都由狮子开路。表演时,由一个包红头巾的艺人(兼“喝彩”)以“绣球”相引。其滚卧、跳跃、摇头、挠痒等,无不栩栩如生,情趣盎然。由于人们将它当作心目中的“喜神”,因而都乐意围着它以鞭炮、花筒相迎,名曰烧狮子。各户相互攀比,看谁家燃放的鞭炮和花筒子多,谁家就吉利。另一种是云镇街“河南帮”的兽皮狮子。由于专在白天玩耍,因而也称“亮狮子”。每年正月十五前后,与“夏湖帮”的社火同时出动,以示竞赛。狮子是在由百余条长凳垒起的高空玩耍,难度较大,需几十人层层扶凳保证安全。
龙灯
龙灯一般是“满架灯”才有。龙身由12节篾笼组成(逢闰年则为13节),用红布连接。玩时,其翻腾飞跃由“龙珠”(用红绸包制的园球)在前引导,气势雄壮。
旱船
旱船是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游艺形式。一般由二人表演,即一“船姑”(俗称“船芯子”)和一“艄公”轮换帮唱。歌声婉转,悦耳动听。每走一处,必以数十盏花灯簇拥,是整个灯会的“压轴”节目。
大肚和尚戏柳翠
它取材于明人冯梦龙的《喻世明言》。原故事叫《明月和尚度柳翠》,带有浓厚的因果报应和回轮思想。通过民间无数次的再创造,使其演变为貌视封建礼教,反对神权束缚的精彩节目。这种游艺形式,是戴着笑面具进行表演,围观者自始至终笑声不断。大肚和尚的动作能长能短,最长可表演四十分钟。基本动作有开山门、观天象、洒扫、敲钟、拜佛等。柳翠的动作比较单一,除拜佛外,全是与大肚和尚用手势交流思想。虽然二者都不说唱,而这种幽默滑稽,情趣盎然的哑剧最能紧扣观众心弦。解放以后,继承了老一辈的传统表演艺术,且有所创新。
竹马
是由儿童表演的一种游艺形式,用马形灯笼分首尾两节,挎于腰间前后。表演时,按一定的队形穿花跳跃,活泼生动。
云朵子
通常由八至十六人表演,每人手执两面云灯,伴以罗鼓,按一定的8字形路线穿花走场。远看好似雨后彩云翻腾,十分壮丽。它和竹马一前一后结队而行。
社火
是白天进行的一种大型游艺形式。每出一次,少者12台,多者36台。每台以一特制方桌(中间有一圆眼)安装五至七米高的铁芯。上面由两个以上的儿童扮饰各类剧中人物,下面四至八个大力青年抬着沿街走动。为防止意外事故,每台社火皆有二至四人手擎撑竿保障安全。最前面,有“胖婆娘”(人称“社火母子”)手持红棒槌开路。这种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活动,过去只有县城、云镇等少数地方进行。
高跷
俗称“踩柳木腿”。是白天进行的一种游艺形式,除单独表演外,有时与芯子相配。表演者扮饰各种戏剧人物,唱做并重,滑稽幽默。本县云镇、县城、柴坪等地都有此项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