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巨型鲶鱼
巨鲶科无齿鷶属动物
湄公河巨型鲶鱼(学名:Pangasianodon gigas)是𩷶科、𩷶属的一种鱼类,是巨无齿鷶的俗称。巨无齿鷶是鮎形目大型淡水鱼类之一,最大的个体长达2.5-3米,重200-300千克。背隆起,体侧扁,尾叉形。头大而平扁,吻钝,口裂长,齿与鳃耙在稚鱼时存在,成鱼时消失。稚鱼的上颔骨与下颚的触须发展良好,但下颚触须在亚成鱼与成鱼中变成不发达,仅剩上颌须1对。眼小,其高度比口角低。背鳍1个。背后部1小脂鳍。胸鳍小。臀鳍基底长。尾鳍叉形。背部暗灰色,腹部银白色,各鳍褐色,身体没有斑纹。背鳍Ⅱ,7-8;臀鳍35;脊椎骨48。
形态特征
巨无齿𩷶是鮎形目大型淡水鱼类之一,最大的个体长达2.5-3米,重200-300千克。背隆起,体侧扁,尾叉形,身体粗壮,头长占体长的14.3-21%。头大而平扁。吻钝,圆形。口端位,口裂长,齿与鳃耙在稚鱼时存在,成鱼时消失。在稚鱼中,眼睛中心点在嘴角水平上方,有发达的上颌触须和下颌触须;在幼鱼和成鱼中,眼睛中心点低于嘴角水平面,下颌触须退化,仅剩上颌须1对,下颌突出且较低。眼小,其高度比口角低。在幼鱼中,双颌骨、犁骨和犁骨延伸上的牙齿有一条很窄的齿带,牙齿随着鱼的成长而退化,最终消失。头部和嘴比其近缘物种宽。该物种的许多特征受到年龄变化的影响,未成熟鱼的特征在个体发育中保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是𩷶科的共同特征。背鳍1个。背后部1小脂鳍,沿腹腔有一个单室鳔。胸鳍小。臀鳍基底长。尾鳍叉形。背部暗灰色,腹部银白色,各鳍褐色,身体没有斑纹。成鱼体色背部银灰、腹部白色。幼鱼背部略黑,腹部2侧银白色并伴2条横向的黑条纹。背鳍Ⅱ,7-8;腹鳍8-9;臀鳍35;脊椎骨48。
生活习性
巨无齿𩷶栖息于江河的底层,特别偏爱岩石、砂砾底,有时栖息于水下的洞穴中。主要以水生植物和藻类等为食,杂食性。人工饲养可投喂配合饵料。在卵黄囊被吸收之后的2周时间里,鱼苗主要摄食浮游动物(水蚤、剑水蚤、裸腹蚤类)。但在鱼苗阶段也会发生残食现象。当鱼达到1龄的时候,食性发生转化,变为草食性。成鱼主要吞食丝状藻类,也会摄食昆虫的幼虫及附生生物。研究发现,成鱼缺乏下颌骨和犁骨,为成鱼摄食藻类提供了依据。此外,在成鱼胃中有时还会发现拳头大小的石头,研究者认为这是其在大量吞食藻类时不小心吞下的。成鱼每年都会游到河流上游产卵,生长迅速。
巨无齿𩷶生长速度较快。通过测量野生鱼背鳍棘的年轮和该鱼的第5椎体表明,第1年生长缓慢,第2年快一些,第3年生长速度最快,此后,它的生长速度逐渐变慢。在自然栖息地,野生鱼5年增长到150-200千克。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平均为13厘米、17克的鱼苗增长到平均为40厘米、620克的鱼苗需要4个月。
分布范围
原产于越南、柬埔寨、老挝和泰国的湄公河干流,在缅甸和中国西南部的澜沧江流域也有出现。在泰国,已被引入到水库和河流,但都未能建立起种群。中国于1986年泰国引进在南方试养。
繁殖方式
6-8龄可达性成熟,卵大,数量少,1年产卵1次。产卵发生地在湄公河干流,确切地点尚未确定。成熟的亲鱼在产卵期间(4-5月)有洄游习性,但洄游的途径未知。据Thongsaga与Pholprasith报道:在泰国的清莱府清孔和柬埔寨的洞里萨湖,曾发现有巨无齿𩷶鱼群的交配现象,所以疑为该鱼的产卵场之一。巨无齿𩷶在雨季后期(10-12月)会离开洞里萨湖的栖息地,而在旱季(枯水期)则栖息在湄公河的深水区。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1年 ver 3.1)——极危(CR)。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种群现状
尽管巨无齿𩷶被列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TES)的目录名单里,但是关于它濒危的程度还是有争议。由于不可持续的渔业,水坝建设和栖息地破坏,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在迅速下降。自1990年以来,野生种群减少了80%以上。从1990年的60多个标本的年捕获量来看,在21世纪初期,每年仅捕获8-11个标本。
濒危原因
巨无齿𩷶面临的最大生存威胁是湄公河上的大坝:已有7座,至少还有11座待建,这对巨无齿𩷶的洄游会造成潜在影响。鲶鱼面临的另一威胁是,为了使大船通过,中国在澜沧江流域开闸放水,这导致水流变急,也破坏了鲶鱼的主要繁殖地。
泰国当地一个传统的渔业需求与泰国在每年四、五月的新年庆典活动有关。这个时候正是巨无齿𩷶刚刚在它们洄游产卵的迁徙途中消耗掉大部分脂肪、鱼肉最为鲜美的时节。比起鱼肉实际的味道,也许更重要的是人们相信吃下巨鲇能带来健康、长寿和富足。美味和提高生活品质造就了巨鲇的市场需求。
巨无齿𩷶也被用于炼油。体重超过100千克的大鱼一般能产出相应大量的鱼油。因此,尽管野生种群数量很低,且巨无齿𩷶的肚中有时还出现一些拳头大的石头(可能进食时吞入了包裹了石块的水藻)会彻底破坏炼油机器,但是炼取鱼油仍然未能完全停止。
保护措施
在其分布国家中有专门的育种计划,旨在恢复野生种群。2000-2003年间,在泰国渔业部的协调下,泰国将约10,000条巨无齿𩷶重新引入自然水域。
由于巨无齿𩷶已濒临灭绝,1983年泰国内陆渔业部发展了一个饲养巨无齿𩷶的繁殖项目。每当捉到雌鱼,要等到再捕到一条雄鱼才会被杀掉。鱼卵(通过按摩雌鱼的卵巢)被取出,放到一个水盆里,然后从雄鱼身上取精,之后鱼卵在盆里受精孵育。这个项目一直不太成功,直到2001年人工孵化了7万条鱼苗。这些鱼苗被分配到全泰国各个养殖中心,一些地方已经在饲养方面取得了成功,大多数都集中在泰国中部的素攀武里(Suphanburi)府。正因为如此,巨无齿𩷶又一次出现在全国各地的菜单上。
主要价值
巨无齿𩷶不仅可以食用,而且其身体内的油也很有价值。
物种文化
1986年12月19日,泰国发行了一张以巨无齿𩷶为图案的邮票。
捕获记录
2006年5月1日在泰国湄公河曾捕获1条长2.7米,重293千克的巨鲇。
世界纪录
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湄公河巨鲶是东南亚湄公河特有的一种巨鲶,长度在300厘米左右,体重约300公斤。(吉尼斯世界纪录)
参考资料
Pangasianodon gigas.iucnredlist.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08 21:43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