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丝
中国明清时期浙江湖州府出产的蚕丝
湖丝,中国明清时期浙江湖州府出产的蚕丝。湖丝有头蚕、二蚕,末蚕之分,质量以头蚕为上。其细而白者,称为合罗,专为皇帝织造御服所用;稍粗者,称为串五;又粗者,称为肥光。
历史评价
湖丝贸易
两千多年前中国与西方就开始了丝绸贸易,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自明代海路贸易开通以后,陆上丝绸之路逐渐退位,鸦片战争后,湖州丝商抓住机遇,开创了近代中外贸易的先河,使湖丝在海上丝绸之路中一直居于主要地位。
据史料记载,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的丝织品开始传到欧洲。欧洲人对轻盈柔软、光彩夺目的丝织物,视若珍宝,争相抢购。
蒸汽机发明以后,欧洲纺织工业迅猛发展,对中国蚕丝的需求急剧增加,在他们眼里,“辑里湖丝”是最好的原料,但是当时清政府对蚕丝的出口有着严厉的限制,乾隆帝曾明确批示,“辑里湖丝出口限量5000斤,必须现银交易,不得以货易货,且春丝不得出口”。
两广总督在奏本中提到西洋商人要用本国的商品交换湖丝,对此嘉庆皇帝生气地批复说:“西洋玻璃是土中提取的液体,钟表可有可无,而自鸣钟更是粪土,断不可用本国的珍贵特产交互这些废物。”
但是这样严格的限制并没有能够阻断蚕丝的海外贸易,南浔距上海只有一百多公里,摇船只用两天就能到,运费只占0.2%,售价也比广州时期下降了35%,这样质优价廉的“辑里湖丝”立刻成了中国当时对外出口的主要商品。
湖丝在英国
上海图书馆珍藏着一套徐氏家谱,上面记录了辑里湖丝在英国的无限风光。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了第一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综合性博览会,徐荣村把自己经营的12包“荣记湖丝”送去展览,没想到一举夺得金质大奖,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不仅亲自颁奖,还赠送“小飞人”(天使)画像,开创了中国产品获世界大奖之先河。
辑里湖丝在英国获奖之后,外商对湖丝更是趋之若鹜。
为了直接和洋商打交道,这些南浔丝商竟然很快地学会了外语。
浔商们通过努力,成了上海滩上的风云人物,“辑里湖丝”的买卖也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出版于19世纪60年代的《上海新报》上,每天都有“辑里湖丝”的报价,丝的价格行情也像今天的股票一样不断变化,同时代的英国伦敦还开设了湖丝交易所。
湖丝盛况
在南浔今天还保留着“丝行埭”的地名,当年这里是全国湖丝贸易的集散地。经营湖丝丝栈最多时达到50余家,在这里形成300米长的繁华热闹的丝市,丝行收购来的丝就在这里装上开往上海的运丝船,河埠上的青石板台阶被重重的丝包划出一道道深沟。
有一首《南浔丝市行》的诗歌记载了当时湖州丝绸海外贸易的盛况:“申江外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先狂。”洋人对丝绸的疯狂,引发了湖州丝市的疯狂,这首诗对此也作了极生动的描写:“市中人群不得行,千户万语聋人耳”、“一日贸易数万金,市人谁不利熏心”、“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在满清至民国时,南浔湖丝鼎盛时期所产生的价值为6000-8000万两白银,而同时期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却只有7000万两白银。当地有谚云:湖州一城不值南浔半镇。
故乡辑里村
国丝文化园建设
国丝文化园,坐落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辑里村
于2011年启动建设,总计划面积2500亩,总投资2.8亿元人民币,园区以传承弘扬“辑里湖丝”文化为宗旨,以发展开拓蚕桑丝绸综合产业为特色。
浙江大学浙江省农科院、湖州市农科院及众多蚕桑丝绸界的专家建立密切关系。
是首批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建“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之一,在2013年与浙大一起研发了桑叶茶后,又开发了桑芽菜桑叶菜,桑葚冰酒等项目。
旨在打造一个有辉煌丝绸文化故事传承的,绿色、生态、科技、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新型蚕桑农业,探索品牌化农业之路。
辑里湖丝文化研究会成立
辑里湖丝文化研究会成立于2012年1月5日,由南浔镇宣传文化中心、辑里村村委、南浔国丝文化园发展有限公司发起,各界喜爱丝绸文化的专家,学者自发成立。
主要挖掘湖丝文化的历史资源,通过传承和发展辑里湖丝文化,进一步推动湖丝文化研究和创新,促进南浔文化繁荣发展。
辑里湖丝文化研究会基地位于辑里湖丝发源地——辑里村国丝文化园内,会员数70多人。
辑里湖丝创刊号面世
2013年9月《辑里湖丝》杂志创刊面世。
辑里湖丝创刊号由设在辑里村的辑里湖丝文化研究会主办,创刊号为全文彩印,共84页,16开,分“丝绸文化”、“魅力南浔”、“国丝之都”、“辑里风韵”、“小镇记忆”、“丝绸之府”、“丝享生活”和“人物”等栏目,品味高雅、文风朴实,图文并茂。
辑里村是驰名中外的“辑里湖丝”的故乡,也是历史文化名村。成立于2011年的辑里湖丝研究会以“挖掘、保护、传承、弘扬”辑里湖丝为宗旨,辑里湖丝文化研究会位于辑里村国丝文化园。
此次《辑里湖丝》杂志的创刊,是该会继2012年举办首届“辑里湖丝文化节”后,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又一重要举措,将对宣传研究南浔丝绸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辑里湖丝二期杂志也在2014年5月正式发布。
地位
丝绸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贡献,丝毫不亚于陶瓷,古希腊人甚至称中国为“丝国”。湖州完全有资格与景德镇并驾齐驱:湖州是世界丝绸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在钱山漾发掘出土的距今有4700年的丝织物,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丝织物;汉代时,湖州丝绸开始成为贡品;到明清时,又以“湖丝甲天下”、“湖丝衣天下”蜚声中外。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丝织业所用的蚕丝,都依赖于湖丝。可以说,没有湖丝,就没有大规模、大范围的丝织业。法国里昂丝绸博物馆里,今天还陈列着湖州丝绸珍品。这些史实,都是当代人不应该忘记而恰恰被忘记了的。
今天的湖州,仍然是国际有名的“丝绸之府”,丝绸产量占全国的1/10,成为全国桑蚕丝生产的重要基地。其丝绸继承和光大了历史上细、圆、匀、坚、白、净、柔、韧的特色,为国际商贾所青睐,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在国际领先的雄蚕饲养、制种繁育、规模推广技术上,湖州蚕业连夺了三项冠军。丝绸历五千年而不衰,这是湖州人创造的产业奇迹。
参考资料
湖丝与世博.人民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7 10:57
目录
概述
历史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