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涝渍地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系1997年由省政府批准,为实施中日技术合作项目而组建的,该中心同时拥有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即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是利用实施中日政府间技术合作项目“中国湖北省江汉平原四湖涝渍地综合开发计划”所积累的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而组建的综合性实验室。依托单位是长江大学。
中心和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37人,其中该校在编的固定研究人员26人,教授12人、副高职称10人,博士16人、硕士9人,校外客座研究人员11人。国家和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7名,有5名成员进入湖北省新世纪人才培养工程计划。工程中心拥有独立的办公实验大楼,实验室现设有9个分实验(研究)室,即:GIS实验室、湿地生态研究室、农业气象实验室、湿地土壤实验室、农田排水研究室、抗渍生理实验室、IPM实验室、生物技术实验室、水生生物实验室。总面积285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2650万元,配套设施完善,运转正常。每年学校投入的运转维护经费90万元。
近五年中,累计获得省级科技奖励项目15项,其中一等2项,二等5项;发表学术论文687篇,三大检索收录的文章15篇;共主持国际合作和国家级科研项目9项,省部级重大项目11项,省重点项目13项,累计科研经费587万元。
主要研究:以我国南方平原湖区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为对象,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湖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围绕湿地农业生态、湿地水土资源利用、湿地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三个方向开展研究,是国内唯一以湿地农业为主的研究基地。在湿地农业生态研究方面,系统研究了江汉平原地区涝渍灾害特征和涝渍地演变特征,揭示了涝渍微地域地貌分异规律和碟形地貌单元梯级变异规律,建立了江汉湖群资源数据库,制定了以涝渍特征为主导因素的土地分类方案,探讨了围湖垦殖的环境效应对涝渍灾害的影响,提出了梯级开发为主的
生态农业模式,完成了两个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在湿地水土资源开发研究中,提出了以地下水连续动态为特征的排水控制指标和作物关键生育期涝渍兼治排水控制指标,发现并鉴定了涝渍地两个新的土系,系统研究了涝渍地土壤理化特性并对无公害有机肥施用、流入施肥方法等进行了研究。湿地生物资源开发研究方面,在高效生态农业的优化模式研究与推广、黄鳝营养特性与产业化养殖技术、月鳢人工繁殖与规模化养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均居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合作研究方面,以涝渍地、湿地农业开发研究为特色,以“工程、生物、农业、生态”四方面复合成果商品化、社会化为突破口,以长江流域为主战场,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滚动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国际化、社会化的发展道路,力争10年内,将工程中心建立为我国一流、国际知名,独具湿地特色的工程技术中心、人才培训基地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实施好中芬科技合作项目,全力争取中、欧科技合作第六个框架计划,力争将现有的中芬合作计划纳入到中欧合作框架。
工程中心将以江汉平原为重点,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研究网络,推动中国南方湿地农业研究,以继续保持在湿地农业研究领域内的国内领先地位。坚持国际化合作为主的工作特色,进一步开拓对外合作的渠道,提高研究开发能力。坚持交叉综合化的多学科特色,以建设湿地农业
生态示范区和江汉平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为突破口,加大成果转化力度,提高中心的自我发展能力,为推进湿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