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
中国湖南省公办高校
湖南农业大学(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简称“湖南农大”,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湖南省人民政府举办和管理、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农业农村部共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一所以农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协同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建设单位、全国首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试点单位、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1902年,清政府出台“壬寅”学制,全面推行兴学育才的新政。湖南巡抚俞廉三派出胡元倓、陈润霖、周家纯(即朱剑凡)、俞蕃同、刘佐揖、俞浩庆等湖南第一批官费留学生赴日学习速成师范,时间六个月。这批留日学生归国后,即在湖南掀起了兴办新学的热潮,创办了首批新式学堂。
1903年3月,留日归国学生胡元倓、刘佐辑等创办明德学堂,这是当时湖南最早的新学。原高等学堂教务长周震鳞来到明德主持校务,兼任历史地理课程,黄兴也于同年秋天来到明德。
明德风波事件后,为保护明德免受牵连,辞退了周震鳞、陆鸿逵。此举在全校引起了骚动,许睢、王桢干、郭棕翰等12名学生决计退出明德,另办他校。他们请周震鳞、俞蕃同、许直三人出面,呈请湖南政府,批准创办了“修业学堂”。
1903年5月,周震麟等与12名从明德学堂退学的青年学生,在长沙城南高家码头租借民房,并于1903年10月8日创建私立修业学堂。俞蕃同、周震鳞、许直为总办,主管校务兼教学,长沙诸名师如钱绍骥、朱子淘、周震勋、刘台生、翁巩、郑日功、许奎元等前来义务担任教员,十二名退学学生成立中学甲班。
1912年,学校更名为“湖南私立修业中学校”。学校创办之时为私办公助,但受政局动荡影响,学校补助费时有中断,1907年更是完全中断,办学异常艰苦。1908年,周震鳞避谤北上,彭国均受托于危难之际,接任学堂监督。1915年时任“修业”学校校长彭国钧制定校训曰:“艰苦朴素”,明喻师生。1923年,学校创办农业部,开始农业技术教学,并在长沙南郊的新开铺,利用荒山造林,开辟园圃水田,设棉稻试验场。
1929年10月,经修业农科职业学校农业部申请,教育部呈准立案,正式改校名为“湖南私立修业农业职业学校”,彭国钧任校长。
1934年8月,奉教育部令,修业农校停办农学实验科,改办高级农科。湖南私立修业农业职业学校正式升格,更名为湖南私立修业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938年7月,日军侵逼长沙,长沙各校奉令疏散,修业迁址安化。
1941年5月,湖南省政府咨准教育部立案,省立农、工、商三所专科学校正式成立,8月三校开始招生,11月1日同时开学授课。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复原回长沙。
1950年4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由省农林厅接办学校,并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加以扩充升格,改名为“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附设高农部,由时任农业厅副厅长李毅之兼任校长。
1951年初,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将湖南大学农业学院与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湖南农学院。经报请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核准,任命李毅之为湖南农学院院长,租长沙市韭菜园圣经学院旧址为湖南农学院临时校舍,并于3月9日举行隆重的建校典礼。同年11月,时任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王首道在北京请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湖南农学院”校名。湖南农学院高农部改建为湖南省长沙农业学校,后发展为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1953年,南昌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并入湖南农学院。1958年,湖南农学院林学系参与合并组建湖南林学院,后发展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1966年,学院因“文革”停办,1972年复校。1975年,学校创办衡阳分院、郴州分院、邵阳分院、黔阳分院、常德分院、湘潭分院。
升格发展
1993年2月12日,学校向湖南省人民政府等上级部门报送了关于将校名更名为“湖南农业大学”的请示报告。1994年3月25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向湖南省人民政府复函,同意“湖南农学院”更名为“湖南农业大学”。
2011年,学校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同年,学校成为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的高校。2014年9月,学校先后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建设单位。2017年10月,湖南农业大学入选湖南省高校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2019年11月,学校的茶学系刘仲华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20年1月,湖南农业大学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入选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年8月,中非农业发展与合作基地在湖南农业大学正式揭牌,同年9月28日,袁隆平院士受聘担任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
2021年2月26日,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等9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年3月,学校协同共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同9月29日,湖南农业大学加入长沙市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发展联盟
2022年8月8日,湖南农业大学牵头成立“武陵山、罗霄山和湘赣边区乡村振兴科教联盟”。同年9月15日,中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雷锋精神践行基地”在望城区人武部揭牌。
2023年5月16日,湖南农业大学与浏阳市人民政府就合作共建湖南农大浏阳校区(岳麓山实验室浏阳基地)、推进“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进行现场签约。同年6月18日,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雕像落成揭幕。
2023年11月,湖南农业大学的“公共管理学”站点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年12月,由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牵头,34所学校、42家行业重点企业和9家科研院所及行业组织组成的中国现代种业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长沙成立。
2024年11月,湖南农业大学与攸县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4月,学校设有22个学院、1个独立学院、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开设本科专业79个,学科专业涵盖农、工、文、理、经、管、法、医、教、艺10大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是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学科1个,湖南省世界一流培育学科2个,湖南省“十四五”重点学科8个。有7个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5个。
截至2024年4月,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作物学、园艺学进入全国前10-20%(B+),生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进入全国前20-30%(B),生态学、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进入全国前30-40%(B-)。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在职教职工259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职工1030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职工2044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国家级人才44人,省级人才415人。有国家教学团队1个,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2个,农业农村部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3个,湖南省创新团队10个,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6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获批专业数已占学校本科专业总数的50%。2021年,学校累计投入500万元用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2021年,学校新增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国家级1项,省级2项,校级5项;新增省级教改项目49项,校级教改项目57项;新增教育部产学合作育人项目16项。2012年,学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截至2024年4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35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2月,学校与40多个国家的130多所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广泛开展人员交流、教学和科研合作。与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英国格林威治大学日本鹿儿岛大学等40多所大学开展教育合作,是湖南省最早开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校之一。1999年获得来华留学生和港澳台地区学生招生资格,是全国首批通过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高校,学校同时也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
2024年3月,湖南农业大学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云南普洱分中心、德宏分中心先后挂牌成立。分中心将依托湖南农业大学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和德宏热区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两个新型研发机构,协同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4月,学校牵头组建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共建“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9个、省部级科研平台89个。学校建成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2个,农业部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团队3个,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5个,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4月,学校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7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00余项;审定(登记)新品种300余个;获授权专利2900余件。“十二五”以来,学校新增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700余项,到位科技经费达10.01亿元。
截至2024年4月,“十二五”期间学校共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80项,主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合作完成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8项(其中主持完成10项)。共审定(登记)动植物新品种(品种权)88个,创历史新高;共申请国家专利1211件(其中发明专利800件),获授权专利859件(其中发明专利500件),发明专利申请数、授权数及拥有数在湖南省省属高校中位居第1、在全国农业院校位居第7、进入全国高校百强;共发表三大检索论文1785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200篇,发表CSSCI收录论文500余篇,实现了以通讯作者单位在《Nature》《SCIENCE》等刊物上发表署名文章的重大突破。
学术资源
截至2022年11月底,学校共有馆藏纸质图书217.47万册;电子图书245万册,电子期刊7.07万册、学位论文约513.5万册、音视频资料47878小时;引进中外文数据库68个。馆藏文献覆盖农、理、工、医、法、文、管理、经济、教育等9大学科门类。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1956年创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双月刊)。本刊系CSCD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也是美国CA、俄罗斯JA、英国CABI、日本JST、中国生物学文摘等数据库收录期刊。本刊主要刊登作物科学、植物保护、园艺学、动物科学(医学)、生物工程与技术、食品与农产品加工、生态环境工程、农业资源利用、农业机械、农田水利工程等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于1999年创刊,为双月刊,重点报道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及社会发展的省部级以上基金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栏目有:“三农”热点笔谈、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外国农经等。此期刊曾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湖南省双十佳期刊、RCCSE核心学术期刊和连续3届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19年入选《世界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WAJCI年报》Q2区中国社科期刊。
《作物研究》系湖南省作物学会主办的有关作物科技的刊物,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中心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是《中国农业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来源期刊。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1951年,毛主席亲笔题写校名“湖南农学院”,1994年3月,校名改名为“湖南农业大学”。
校徽中“湖南农业大学”为毛体字,1903为学校办学时间。校徽设计将湖南农业大学最有代表性的第一教学楼采用图形简化的方式进行重新设计,代表了农大辉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下面的图形则寓意了农大这片肥沃的土地,象征了农大秉持教书育人的使命。徽章确定了红色和绿色作为标准色,红色部分象征了热情和自信,突出了农大人奋进的精神;绿色部分突出农大这一片勃勃生机的土地、象征着稳步发展与绿色环保的农大。
湖南农业大学的校旗规格为288×192mm或240×160mm,材质为布面,工艺为丝印。
精神文化
朴诚,奋勉,求实,创新
2001年湖南农业大学制定校训:“朴诚、奋勉、求实、创新”,直接援用了1917年北洋政府教育评价语中的“朴诚、奋勉”二词。“朴诚、奋勉”的精神凸显的是湖南农业大学的成长史。
湖南农业大学的校歌为《湖南农业大学校歌》,由于沙作词,邹启炎作曲。
爱校敬业、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乐于奉献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湖南农业大学官网“影像农大”可浏览校园全景VR。
校园风景
百年传承:在旧中国诞生的修业学堂,回应民族独立和农业振兴理想,开创了湖南新学教育和农业教育的先河。习苦耐劳、崇朴尚实成为农大人永续的精神追求。
发扬“三牛”精神: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
进德修业:始建于1956年的第一教学楼,是农大的精神象征。激励师生锐意进取,奋发图强。
强农兴农:秉承湖湘文化精神,肩扛强农兴农使命,以袁隆平、官春云、印遇龙、邹学校、刘仲华五位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躬耕中国大地。
学校图书馆系200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3.56万平米。
2023年6月18日,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雕像落成揭幕。
历史建筑
湖南农业大学建筑群位于湖南农业大学丹桂路。2014年3月,湖南农业大学建筑群(含第一教学楼、思源馆)被长沙市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湖南农业大学逸苑小区,南临滨河路。是一栋二层单元式住宅楼。砖木结构,小青瓦两坡屋顶。这座楼建造于1958年,占地面积约230平方米,建筑面积456平方米。2014年3月22日,长沙市人民政府把柳子明故居列入 “长沙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8年,长沙市芙蓉区政府对故居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同时将建筑物北向一片区域辟为故居园林。园林建有葡萄廊架,还种植了多种花卉,其中有韩国国花木槿花。
校友情况
截至2024年5月,湖南农业大学的校友涉及教育科技界、管理界、企业界等领域。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湖南农业大学.大学章程.
农大简介.湖南农业大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15:1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