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第一纱厂,创立于1912年,最初名经华纱厂,厂址设长沙银盆岭,系官商合办。1913年仍收归省办。1920年,该厂全部设备工程安装完成,遂由鄂商集资承租,改名华实公司,后因经营无方停业。1926年,革命军兴,该厂仍收归省办,更名为湖南第一纺纱厂。1927年,因受工潮影响,生产锐减,工厂被迫停工。1928 年,该厂继续开办,并添织布设备,旋即更名为湖南省第一纺织厂。 1938年,长沙大火后,该厂奉令迁至黔阳安江镇,筹建新厂,于 1940年11月正式开工。1943年,又增设漂染设备。1945年4月,日寇西犯,安江震动,该厂奉令停工,并将重要物资及大部分员工,向沪溪所里方面疏散。同年6月,日寇溃败,该厂复归安江。后又为节省人力物力,将1942年在安江大沙坪筹建的湖南省第二纺织厂合并至该厂。抗战胜利后,为避免迁移影响生产,省建设厅令该厂仍留安江继续开办,不再迁返长沙。该厂长沙旧址后为湖南省第三纺织厂厂址。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后,该厂被人民政府接管。
历史沿革
湖南第一纱厂,是湖南最具代表性的近代企业。辛亥革命以后,长沙有志之士掀起了振兴实业的热潮。1912年,老同盟会员、湖南都督府参议吴作霖,经都督
谭延闿批准,向省财政司借款60万银元,在长沙河西银盆岭购地257亩,设置纺纱机4万锭,创建了一座官督商办的纺纱厂,名为经华纱厂。这是湖南第一纱厂“最早的前身”。1913年,
汤芗铭督湘,将纱厂收归省办,更名为湖南第一纱厂。此后,政局动荡,纱厂屡建屡停,1919年皖系军阀
张敬尧盘踞湖南时曾企图卖给日商,因遭到省会各界人士强烈反对,未能得逞。1920年6月,张敬尧被驱逐出湘,谭延闿三度主政,遂命原财政厅长
袁家普主持厂务,恢复筹办,次年初具规模,开工生产。
1930年,湖南第一家动力织布机进厂,1932年投产后,工厂更名为“湖南第一纺织厂”,员工已达3000多人。这个时期的厂区周边,烟囱高耸,厂房林立,河边停泊着趸船,河岸修筑了马路;厂区环境优雅,水池、凉亭、花木将工厂装点出花园的感觉。
抗战时期,为躲战火,工厂的生产设备迁往怀化黔阳县安江镇,留在长沙的设备,连同厂房,毁于“文夕”大火,但工厂大门及两旁的办公楼幸免于难,留存至今。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迁至安江的湖南第一纺织厂,于1940年11月25日正式复工,“湖南省第一纺织厂复工纪念碑”至今还立在厂区。湖南第一纺织厂迁到安江的人员设备,一直留在了大湘西山区发展,曾经为常德会战,捐献15架飞机。
抗战胜利后,纺织厂回娘家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1948年,公司股东会议决定返湘复厂,仍选定长沙河西银盆岭原湖南第一纺织厂旧址为厂址,并改名为裕湘纺织厂,或称裕湘纱厂。
从废墟重新站立的工厂,于1949年元旦正式投产,8个月后,长沙和平解放,长沙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工厂,裕湘纱厂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沙市的第一家大型国营工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裕湘纱厂和裕湘纱厂的工人,是长沙人的偶像。抗美援朝期间,厂里为国家捐赠过一架飞机,工人们拿着印有‘裕湘纺织厂’字样和编号的出入证,到商店可以赊账购物,在湘江过渡可以不要钱。1958年,裕湘纱厂与湘江织布厂合并,生产的裕湘牌内衣和纱,畅销一时,湘江码头边排队等货的船,每天都在60艘以上。工厂青年男女,男不愁娶,女不愁嫁。
市场的法则是残酷的,技术之舟不进则退。1966年,裕湘纱厂被改名为长沙纺织厂,1997年纱厂宣告破产,进行资产重组,1998年,长沙银太纺织有限公司诞生,裕湘纱厂厂房连同他的辉煌,走进了历史。
2009年,长沙滨江新城项目上马,市政府斥资上千万元,重修了裕湘纱厂老门楼及部分建筑,为湘江风光带留了一处拍摄怀旧照片的佳景,为长沙古城留了一个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也为湖南留了一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历史标签。
纱厂旧址
湖南第一纱厂旧址,位于长沙市岳麓区银盆岭湘江河畔,其雄壮高大的西式大门今犹存。门楼为方形,四角各由两根圆石柱支撑,石砌拱门,三层楼檐外仲,构造庄重,半圆形顶心,别具一格。厂房旧址在今银太纺织有限公司。
历史文物
2005年08月,长沙市文物征集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远赴怀化,在怀化黔阳县安江纺织厂,工作人员发现了两台湖南第一纱厂遗留下来的1914年英制纺织机,这两台湖南第一纱厂的“元老”至今仍在使用。1938年从长沙迁移过来的织布机,也已陆续淘汰掉,因此现存的这两台机器十分珍贵,是近代湖南民族纺织业发展的实物见证。市博物馆正与安江纺织厂协商征集的有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