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天春色图》是清代
吴历创作的一幅纸本设色画,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画作内容
《湖天春色图》描绘了江南湖岸的景色,画面突出了近处湖岸上的几株柳树,岸上丛丛青草,片片绿荫,布满树下。靠近岸边的湖面上有几只白鹅在游动觅食。几只春燕欢快地掠过水面。画面左上角坐落着几座远山。
此画右上角有作者长题:“忆初萍迹滞娄东,倾盖相看北海同。正是蚕眠花未老,醉听莺燕语东风。归来三径独高眠,病渴新泉手自煎。丛菊未开露未傲,多君先寄卖壶钱。”
画中有跋:“帱函有道先生侨居隐于娄水,予久怀相访而未遂,丙辰春从游远西鲁先生,得登君子之堂,诗酒累日,盖北海风致不甚过矣。旦起冒雨而归,今不觉中元之后三日也,而先生殷勤念我,惠寄香茗酒钱于山中,予漫赋七言二绝,并图赵大年湖天春色以志谢。墨井道人吴历。”
此图钤有“虚斋鉴定”、“莱臣审藏真迹”朱文印,“虚斋名精之品”朱文长方印。
创作背景
明末清初以来,西画东渐逐渐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在长期的活动中,吴历有机会和大量的传教士接触,也有机会接触西洋绘画,他的山水画因此受到了西画的影响,《湖天春色图》便是一件吸收了西洋画画法的作品。此图作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也就是吴历45岁之时,是送给一位西洋传教士的作品。
此外,从画中的题跋可以看出,这幅画借鉴了赵大年“湖天春色”的题材,是吴历结合自己的山水画创作经验和对现实的感受,创作出的一幅作品。
艺术鉴赏
构图
此图采用平远构图,以十余棵S形布局、疏密掩映的柳树为画面基本结构。前景一组比较密集,余者朝揖相随,树头树根参差布置,空间逐渐推远。柳丛占画面大半位置,土坡水渚穿插其中,随主体树丛随机布置,增舔了春光明媚的意趣。
《湖天春色图》表现的是作者用俯视的角度看到的景象。顺着湖岸,沿画幅右部向上看去,参差交错的绿柳一直延伸到湖一角的对岸。岸上小径盘桓、曲折隐入远方。画幅中部岸边有一对白鹤,一只立于水中,一只卧于岸上。湖中距岸不远的一块孤石上有一对喜鹊在落脚小歇,空中又有几只飞来相聚。这些飞禽的出现,不仪增加了生气,而且由于绘制这些飞禽的比例大小方面掌握得当,增强了画面上的空间感。画幅右上角的浓墨题记,不仅弥补了画面布局的空白,而且与淡墨的远山形成了对比,增强了画面的深远感。
笔法
图中近坡远堤用湿笔清劲的长线,勾而复皴。内廓用似勾似斫的笔道,披麻和斧劈相结合,刚柔相掺。全画画法不取“点曳便捷”的千笔法,不靠复笔皴染,基本上“一道墨”塑造形象,以清劲坚凝之笔概括山石、树木。前景丛树树干皆中锋湿笔勾勒,树纹用斫拂的“钉头”一类皴纹,作夸张而自然的处理。长长的清劲笔线构成了稠密的框架,在此基础上点出叶丛,一组组有条不紊地形成了一个整体。
色彩
《湖天春色图》为加强春意,提高了色彩在画面上的地位,强调了色彩在画面上的艺术感染力。如土坡远山,疏林柳丛,均不重墨底,而与色彩相互映发,大抵用赭石、汁绿(花青加藤黄)形成淡绿的色调,色彩落笔爽朗,风韵明快。树干用墨赭,叶丛皆以花青统一调子,土坡、 山石大面积基本上用汁绿薄染,是一种淡彩的手法。
名家点评
中国美术史论家、书画家
徐建融:“这幅画是平远式构图,近、中、远三处柳树,由大而小,疏密有致,安排得真实而又妥帖。那条迂曲的小径和没骨的远山处理,也很贴合实际的景象。这种境界在传统的图式中极为少见,画面笔皴细丽,用色以汁绿为基调,无疑也是突破传统,参用西法的匠心独运之处。”
历史传承
此图为近人庞元济所藏,曾著录于《虚斋名画录》,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重要展览
2018年9月8日——11月11日,澳门艺术博物馆联合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旅游局、澳门基金会及澳门日报等机构共同举办了“渔山春色——吴历逝世三百周年书画特展”,其中的展品就有吴历的《湖天春色图》。
作者简介
吴历(1632-1718),本名启历,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清代画家,江苏常熟人。吴历早年跟随当时大画家王鉴和王时敏学画,画风讲究法度,工整严谨。中年以后重点研习元人写意的画风,汲取王蒙和吴镇等的水墨技法,形成独立的风格,成为清代早期画家之一。传世作品有《溪山闲居图》、《湖天春色图》、《竹石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