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桥社区为中国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
蓝田街道下辖社区居委会,2018年12月, 由
湘桥村撤销设立。
概况
走进湘桥村,“
大夫第”、“翰林第”、“贡元第”、“进士第”等10余座历经数百年的明清古建筑便赫然呈现在眼前。这些古厝建于清朝至民国初期,均坐东北朝西南,每座之间留有2米多宽的通道,一字形排开,座座相连,总长200多米。每座古厝结构规格大致相同,为五进式或三进式。屋前石埕连片,都设旗座,立旗杆,旗杆石上有凿孔,依官阶大小分为圆、方、六角、八角等形状,旗座四面雕有飞禽走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大夫第”是这些古厝中修建的,也是最壮观宅第之一,占地近5亩,是典型的清代官宅建筑。“大夫第”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康熙年间进士黄金钟的故居。“大夫第”属五进大宅,宽33米,深90米,采用砖石土木结构,古香古色,气宇轩昂。宅院大门额顶悬挂“大夫第”匾,一对雕有喜鹊、寿鹤、麒麟等吉兽祥鸟的石鼓,历经几百年风雨依然蹲守在大门旁。大院内朱廊画壁,长廊曲回。宅内每进各设屏风,且均有天井,晴时能晒日,雨时能排涝。天井内花架、花坛倚墙而设,淡雅清幽。
在古厝群中间,还矗立着一座保存完好的
华佗庙,它是全省唯一的华佗庙。该庙始建于明朝中期,属土木结构,占地近一亩,庙内供三国时名医华佗。主殿左右墙上分别题写着“忠孝”、“廉节”大字,相传是明末大书法家朱熹的手笔。
在古厝群和华佗庙的门前,一条约40米宽的九十九湾内河蜿蜒而过,村民们在这里可划船、垂钓、洗衣、游泳……每当端午节时,还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村民前来观看龙舟赛会。
湘桥古厝群、华佗庙等具有特色的建筑群体,为研究闽南明清人文历史,了解闽南地区明清时期官宅、民居、庙宇等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龙文区政府正采取措施、筹集资金对该村10余座古建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拟将该村打造成集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民间文化展览、对外文化交流以及旅游、休闲、购物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村。
湘桥的水是跳动的音符,湘桥的老宅是醇香的美酒。
湘桥村地处九龙江九十九湾入江处,因九十九湾经该村河段称湘江,古有一桥供学童通往隔岸上私塾,故名为湘桥。湘桥村临江傍水,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土壤肥沃,物阜民丰,人杰地灵。清
杭州同知黄金钟、翰林院检讨黄兰枝、漳州画院首任院长黄稷堂等都是在这块沃土上成长的乡贤俊彦。经过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湘桥村现存有明清五进古民居11座,其中以大夫第和翰林第为最。
大夫第系黄金钟故居,属五进大宅,宽33米,深90米,为石、砖、土木结构。第一进为二房一厅,傍有廊连接第二进。第二进有四房二厅,两侧留有通道,便利进出其他各进;第三、四、五进各四房一厅,每进均设屏风,屏风上各有雕刻精细的镂空花鸟及象形图案。每进之间为天井,供通风采光,养花种草。大夫第西侧为护厝,均为二房一厅,并留有四个护门,
形成了与各进之间既能相通又相对独立的居住空间,这对于当时的大户人家来说,其设计是别具匠心的,既可减少各房之间的矛盾,又可防盗防火。更为特别的是其屋顶建造,不仅各进均采用闽南传统的歇山式燕尾翘脊,就连护厝的屋顶也采用了这种建筑风格。这样主次屋顶浑然一体,更显其古朴端严及主人地位之尊贵。
从高处看,大夫第与平常明清老宅没什么两样,可细细观看,处处可见其匠心所在。在首进,设计者注重其宏伟气派,青石鼓雕刻精美,正门庄严肃穆,屋檐雕梁画栋。在第二进,其大厅有一长石条格外引人注目,该石条高约20厘米,宽约60厘米,长约12米,重达5吨。二进与三进之间隔着一条露天通道,令人有种“走过一山又一山”的感觉,三进的围墙镶嵌着两个醒目的石刻镂空饲虎窗,凝重又浑厚,据说为辟邪所用。四进为后花园,建有一座两层石楼,墙厚约1米,外墙为条石,中间用泥石夯成,坚固无比。居住在宅内的老人告诉笔者,该石楼专为存银而建,其墙、门、窗全部加厚,就连屋顶的构造也分为砚、藤、板、砖、瓦五层,冬不冷,夏不热,既防潮,也防火。可惜的是,1960年,黄氏村民为响应国家“四献”的号召而将此楼拆除,运往郭坑支持国家建设。拆迁时,有位村民为核实其工程量,用杆秤称了几块砖,结果惊奇地发现,每块砖的重量均30斤,一厘也不少。古人建筑水平之精确不得不令人折服!
大夫第因临九十九湾,故其墙体底部均用1米多高的花岗岩石砌成。据村里老人介绍,以前洪水到来之前,屋主人只要把下水道出口及门下小洞堵上,便安然无恙,难怪虽经历300多年,大夫第仍保存得如此完好。大夫第门前为石埕,埕内设旗座,立旗杆。旗杆有凿孔,依官阶大小分为圆、方、六角等形状,旗座四面雕有飞禽走兽。据了解,石埕是在湘江河道上垒砌而成,因考虑到日久坍塌,设计者便在石埕下打下木桩,这也许就是现代建筑的打桩吧?
大夫第工程浩大,共有大小房间56间,历经三代人完工(即从黄金钟至黄兰枝),石料全部经水路由泉州运至,石匠也是专门从惠安聘请而来的。清朝官员光宗耀祖之风由此可略见一斑。
大夫第的南面为连为一体的华佗庙,华佗庙虽面积不大,但却有三个镇庙之宝。一个是“畚”窗。“畚”字窗在我国古建筑上也广为寺庙所用,一般为砖、石、木结构,而华佗庙的“畚”字窗却是砖木混用,外围为砖,烧制成“龙”纹图案,惟妙惟肖;内径为石,用材为青石,精雕细刻,巧夺天工。第二个是主殿左右两墙分别书“忠孝”、“廉节”四个行书大字,每字约两米,用笔苍劲有力,结构严谨,非大家手笔莫属,相传为明末大书法家黄道周所书。第三是大殿上悬挂的“仙方妙著”巨匾。相传清嘉庆年间,闽浙水师提督王得禄之嫂得一腹胀怪病,百般医治未见其效。因王得禄幼年父母双亡,由其嫂一手带大,故视其嫂如母。大嫂的怪病令他万分焦急,当得知龙溪湘桥有座华佗庙药签灵验后,便派亲信到庙求神问药,其嫂果然药到病除。王得禄大喜,亲自从厦门乘船至湘江华佗庙答谢,并送上亲题的“仙方妙著”巨匾。独特的建筑、神奇的传说,吸引着四方人士前来祈祷健康长寿,华佗庙也因此入编《福建地方文化研究丛书》。
在湘桥村的村道小巷,随处可见粗大的砖石,雕刻精美的花岗岩石,这不能不令人联想到其昔日的繁华及黄氏家族之荣光。
设施
截止2007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有路灯,有1154户通自来水,有190户饮用井水,有1344户通电,有119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193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89.74%和89.97%);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867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711户(分别占总数的57.84%和46.83%);该村委会到乡道路为柏油、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拥有汽车88辆,拖拉机112辆,摩托车85辆。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1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10户;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332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88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825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人口
截止2008年,该村有农户1345户,乡村人口5164人,其中男性2562人,女性2602人,其中农业人口5164人,劳动力3576人,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343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是苗族、彝族混居地,其中苗族233人。
景点
古厝群
湘桥文化名村的古厝群,依水而建,古厝集群,龙文区蓝田镇的湘桥村,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这里有着全省唯一一座华佗庙,还有10座清代士大夫家族所建的官宅民居。
自2007年,湘桥入选第三批省级
历史文化名村后,这里迎来了不少参观者,而官宅的建造者,黄金钟与他9个儿子的故事,也因此被津津乐道。
历史文化名村
湘桥历史文化名村,于龙文区蓝田镇的九龙江岸边,北道324线,南临江滨路,东望云洞岩,漳州的重要水系九十九湾在村里迂回流绕,将一剖两半。
古时,当地人称这段河流为湘水,湘水之上,村人架了一座桥,把
溪流两边的村落连为一体,这座桥因此被称为湘桥。传说湘桥的村名就是从此而来。后来桥毁了,湘桥这名字却保留了下来。
华佗庙
漳州地区的关帝庙宇很多,而华佗庙却只有一座,甚至还是全省唯一、南方罕见。这座华佗庙位于龙文区蓝田镇湘桥村,建于明朝中期,占地约一亩,曾历经几次修缮,当地人称为“仙祖庙”。
人文地理
湘桥古民居是一部历史,研究明清的人文历史及官宅民居建筑提供了实物依据;湘桥古民居是一本教材,它教育人们应崇尚中华民族“厚德、重教、相师”的传统美德。
据该村老人协会负责人告诉笔者,上级领导对湘桥村的规划与保护十分重视,当前该村已向省政府递交了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文书。相信不久的将来,湘桥会更加迷人、更加亮丽。
明清五进古民居十一座,图为五进。
大宅大夫第黄金钟故居之一角。
用笔苍劲有力的“忠孝”“廉节”四大字,据传是书法家黄道周所写。
华佗庙内的“仙方妙著”巨匾:是清嘉庆闽浙水师提督王得禄亲题。
村道洁净,河道笔直,两岸遍植榕树、凤凰树、龙眼树,古民居倒映水中,河上龙舟穿梭如箭。好一幅村居美景。
描画了这幅人在画中游场景的,是漳州龙文区湘桥村,村民们以一场盛大的龙舟赛会展示村庄魅力,冲击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称号。一年一度的湘桥龙舟赛吸引了周边十几个村落的村民,桨声鼓声此起彼伏,礼花绽放,鞭炮齐鸣。
湘桥村位于九龙江畔北溪、西溪汇合处,风景优美,“日现不蔽前山色,夜来常闻流水声”是村庄的真实写照。村中十来座青条石为基、红砖为墙的明清古大厝,临水一字排开,总长达200多米。其间有大夫第、进士第、景元第等,结构宏伟,窗、梁、壁上遍布精美的石雕、木雕。
每座民居既相互独立又连成一体,沟渠相连、道路相通,布局合理、错落有致,为研究明清时期闽南官宅提供了实物依据。村内的王氏祖庙由宋直学士王熙载所建,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王氏后裔中的一支分脉到琉球群岛,当前仍常有海外王氏后人到湘桥认祖寻根。村中还供奉着一座全省罕见的三国名医华佗的古庙。
为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湘桥村民自发集资百万元修缮古大厝,当地政府也拨出经费整治村容村貌,将原本长满水浮莲的河道治理得干干净净,河道边也增加上休闲石椅、石桌,再现闽南水乡古村的风貌。
规划
拟建水景步行街 具闽南水乡特色
湘桥古村落于2007年12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纳入市、区两级文物保护单位。龙文区规划在湘桥建文化旅游区,目前正在招商引资。
龙文区旅游局局长黄金本表示,湘桥村地处九十九湾入江处,河水绕流村中,村里还保留有明清之际古民居11座,有条件建设一条独具闽南水乡特色的水景步行街。
根据规划方案,沿九十九湾规划建设中间是两面临水的仿古建筑步行街,四季碧波荡漾,仿古石桥横跨河两岸。街面的低层建筑以闽南地域特色为主要建筑风格。延续闽南传统建筑历史文脉的燕脊、斜坡顶、柱列廊的骑楼古建筑为主调,利用古民居,构筑一幅江南水乡“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商业古街。
而在东侧将规划一个文化休闲区,设水仙巷、木偶巷、八宝巷、七星博物馆、戏台、龙舟仓库、思祖林、游客服务中心、演艺广场。南部规划一个创意艺术区,主要建有艺术培训街、艺术主题公园、LOFT艺墅、创意市集广场、户外运动基地、运动中心。规划区西北面,以商务为主题,主要建有水仙大厦(地标)、商务群楼。总投资约30亿元。
经济
该村农民收入以种殖业和
养殖业为主。2008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3594.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3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746.14万元,占总收入的8.56%;畜牧业收入731.38万元,占总收入的9.93%(出栏肉猪3939头,肉牛238头,肉羊473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收入1632万元,占总收入的80.61%;
工资性收入69.8万元,占总收入的0.86%;全村常年外出务工人数677人(占劳动力的13.19%),在省内务工647人,到省外务工30人,外出务工收入62.99万元。